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對外大規模興起貿易戰,“關起門來搞建設”,不僅難以實現制造業回歸的夢想,還會使其國內社會更加分裂。
惠譽分析師預計,美國對所有進口商品的稅率將是去年的10倍左右,達到22%左右,創100多年來最高,很多國家會因此陷入衰退。
制造業PMI加速擴張,一方面反映國內經濟景氣度進一步回升,另一方面也說明前期一攬子增量政策正在生效。
收入分配改革一定是最優解決方案,但短期要重視投資對穩定宏觀經濟的重要意義。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指出,隨著中國進入服務經濟時代,服務業的開放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劉世錦、高培勇、鄭永年、劉遵義、李稻葵等五位知名學者分別從縮小城鄉差距、增加地方自主財力、科創、資本市場改革以及“投資于人”五大角度,提出了具體的改革建議。
政策表述已經從“穩定物價,并以此來促進經濟增長”,轉向“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高培勇認為,對于如何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激發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活力,只有一個必由之路,那就是改革。
格里芬表示,特朗普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包括防止非法移民進入美國、關稅、縮減政府規模等,使得美國消費者信心出現了動搖,也導致企業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表示,應當通過政府財政補貼、國有資本劃轉和完善養老消費制度等多措并舉,爭取在不太長的時間內,使農村居民領取的養老金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北大光華教授顏色認為,雖然供給端新力量“欣欣向榮”、舊動能“似乎也在企穩”,但內需依舊疲弱。
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廣義財政顯著擴張、非稅收入大幅下降、支出結構優化以及中央支出顯著提升。
消費本質上與收入緊密相關。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特別是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并減輕其負擔。
招商證券指出,從各地區情況來看,零基預算改革普遍能產生10%以上的預算支出規模削減。短期來看,假設在全國層面的支出核減率為5%-10%,則可盤活1.4萬億至2.9萬億元的財政資金。
在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一個引入注目的變化是,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從上年的3%左右下調到2%左右,這是2004年以來物價控制目標首次低于3%。
提振消費、民營經濟、人工智能+、反內卷,這些內容預計將在本次兩會期間被熱議。
從2025年地方“兩會”來看,關于消費的相關表述排序也相對靠前,多個地方政府報告提及提振消費專項行動,通過增收減負等方式提升消費潛力。
除預算內赤字外,用于支持“兩重”項目和“兩新”政策的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有望從上年的1萬億元增加到2萬億元。
方案提出,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要求;推動生物醫藥領域有序開放;鼓勵外資在華開展股權投資。
分析師表示,今年土地市場或繼續低位運行,成交主要向大城市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