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旭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水利部官方微信2023年8月28日消息,水利部組織松遼水利委員會以2020年為本底完成了東北黑土區侵蝕溝調查工作。調查顯示,東北黑土區侵蝕溝總數量為66.67萬條,且侵蝕溝主要分布在耕地上。耕地面積雖然僅占東北黑土區總面積的三成但集中了近3/4的侵蝕溝,達49.48萬條。
據了解,侵蝕溝是受水力、風力、凍融及重力等作用,在地表徑流集中沖刷形成橫截面為“U”或“V”型的溝道,不經治理將形成長期存在的退化地貌景觀。
侵蝕溝是土地退化最為嚴重的表現形式之一。界面新聞注意到,除黃土高原外,東北黑土區是目前我國土地被侵蝕最為嚴重的區域。
侵蝕溝會損毀耕地,會造成耕層變薄、地力下降等問題進而嚴重威脅區域農業生產和生態。2015年8月,松遼水利委員會研究員白建宏等人在《東北黑土區侵蝕溝發展和危害初步調查》一文中指出,侵蝕溝破壞土地資源,危害糧食安全。該文通過梳理烏裕爾河和訥謨爾河1965-2005年間的統計資料分析表示,侵蝕溝吞食耕地面積呈快速增長趨勢。按耕地比例計算,相當于典型黑土區每年折合糧食損失15.77萬噸,約可供應40萬人。
“損毀道路和村舍,影響正常生產。”該文對松花江流域的榆樹市劉家鄉侵蝕溝進行調查分析稱,侵蝕溝的發展使泥沙下泄,對下游水庫安全產生影響;遼河干流巨流河至六間房河段平均每年淤高約10厘米,目前己成“懸河”。侵蝕溝導致洪澇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危害程度逐年加劇,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我國東北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本次調查范圍為東北黑土區108.75萬平方千米,涉及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四省區246個縣,以2020年2米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為基礎,輔以亞米級高精度遙感影像,采用遙感解譯、野外驗證、典型區實測等方法,全面調查溝道長度50米及以上、溝系匯水面積不大于50平方千米的侵蝕溝。
調查顯示,東北黑土區侵蝕溝中有近九成屬于發展型侵蝕溝,達58.96萬條,經過治理或溝道植被條件較好的穩定型侵蝕溝為7.71萬條。
從分省情況看,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四省區侵蝕溝數量分別為26.20萬條、5.46萬條、14.26萬條、20.75萬條,分別占侵蝕溝總數量的39.30%、8.19%、21.39%、31.12%;侵蝕溝長度分別為10.62萬千米、1.51萬千米、3.68萬千米、7.43萬千米,分別占侵蝕溝總長度的45.70%、6.50%、15.83%、31.97%;溝道面積分別為2020.31平方千米、232.32平方千米、605.49平方千米、1171.45平方千米,分別占侵蝕溝溝道總面積的50.14%、5.76%、15.03%、29.07%。
從分區情況看,東北黑土區共涉及9個水土保持區劃三級區,近九成的侵蝕溝分布在大興安嶺東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區、長白山山地水源涵養減災區、長白山山地丘陵水質維護保土區、東北漫川漫崗土壤保持區4個三級區,分別占侵蝕溝總數量的33.19%、20.23%、17.80%、15.70%。
耕地侵蝕溝中發展型侵蝕溝占比達九成。耕地中發展型侵蝕溝為45.01萬條,占耕地侵蝕溝總數量的90.97%,穩定型侵蝕溝為4.47萬條,占耕地侵蝕溝總數量的9.03%。發展型侵蝕溝中,溝道長度以50-1000米為主,占比95.97%。
調查分析特別指出,耕地侵蝕溝的溝道數量、溝道長度、溝道面積分別占東北黑土區侵蝕溝的74.22%、70.74%、69.11%,平均每平方公里耕地上約有侵蝕溝1.45條。東北黑土區耕地侵蝕溝直接占毀耕地面積達417.72萬畝。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侵蝕溝治理。2020年,國家將侵蝕溝治理納入黑土地保護實施方案的重要內容。2022年8月,黑土地保護法正式施行,對侵蝕溝治理作出明確規定。該法第十四條表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開展侵蝕溝治理,實施溝頭溝坡溝底加固防護,因地制宜組織在侵蝕溝的溝坡和溝岸、黑土地周邊河流兩岸、湖泊和水庫周邊等區域營造植物保護帶或者采取其他措施,防止侵蝕溝變寬變深變長。
據統計,“十四五”以來,我國已累計治理侵蝕溝2.11萬條,保護耕地664.65萬畝。通過抽樣調查,已治理侵蝕溝保存率為85.9%,總體保存良好。經過治理的侵蝕溝溝頭溯源、溝底下切、溝岸擴張基本得到控制,能夠持續發揮水土保持作用,有效緩解了侵蝕溝道對耕地的蠶食和切割,為糧食生產和黑土地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
此次調查指出,侵蝕溝的形成發展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東北黑土區雨熱同季、降水集中,黑土土壤疏松、抗蝕能力弱,在降雨形成徑流沖刷地表作用下容易形成侵蝕溝。同時,東北黑土區耕地墾殖率高,地形坡緩坡長,順坡、斜坡耕作是其主要耕作方式,由于缺乏配套的排水、截水等徑流調控設施,坡耕地匯水面大、匯流歷時短、水流量大、沖刷力強,進一步加劇了東北黑土區侵蝕溝發育擴張,特別是耕地侵蝕溝尤為嚴重,直接蠶食耕地,影響糧食安全。
下一步,水利部表示,將加大中央和地方資金投入,以耕地中的中小發展型侵蝕溝為重點,對于長度大于100米的耕地發展型侵蝕溝依托專項工程實施治理;長度小于100米的耕地發展型侵蝕溝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保土耕作開展治理。同時大力推廣柔性治溝技術,遏制溝頭前進和溝岸擴張,增強溝道保土能力,改善溝道生態環境,加快治理進程。
此外,針對侵蝕溝形成的動因和機理,水利部表示,要構建科學的耕地排水體系,實施溝頭溝坡溝底加固防護,科學配置工程、生物措施,發揮綜合防治效能,防止侵蝕溝變寬變深變長;落實各方責任,形成侵蝕溝治理合力;最后,依法嚴格監管,嚴厲打擊違法開墾、破壞黑土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行為,嚴格落實建設項目對耕作層土壤進行剝離和利用的責任義務,促進黑土資源的有效保護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