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8月28日,生態環境部召開8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王菊英表示,近年來我國海洋環境質量總體穩中向好,但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黃海北部、長江口、杭州灣和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仍存在劣四類水質分布,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總的來看海洋環境當中氮磷污染來源是比較廣泛和復雜的,陸海壓力疊加,陸海統籌、區域協同治理的要求高,治理難度大、成本高?!?王菊英說。
據介紹,氮、磷是生物生長所必需的元素,但過量的氮、磷等營養鹽排入海洋環境,就會導致海水的水質污染和富營養化。多年來監測結果顯示,我國目前還存在一些重度富營養化海域,主要集中在遼東灣、長江口、杭州灣和珠江口等近岸海域。近岸海域海水中氮磷主要來自河流的輸入、農業面源污染、城鎮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海水養殖活動和海洋大氣沉降等。不同來源貢獻率在不同區域、海域差異較大。
此前在2018年,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加強固定污染源氮磷污染防治的通知》,要求各地高度重視氮磷污染防治工作,以重點行業企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規?;笄蒺B殖場氮磷排放達標整治為突破口,強化固定污染源氮磷污染防治;重點流域要以實施排污許可制為契機和抓手,嚴格控制并逐步削減重點行業氮磷排放總量,推動流域水質改善。
生態環境部海洋司副司長胡松琴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在入海河流方面,生態環境部緊盯總氮治理,于2023年2月印發《關于做好重點海域入海河流總氮等污染治理與管控的意見》,系統部署和協同推進入海河流總氮減排和近岸海域水質改善,納入任務清單的20條國控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均已印發實施,相關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在入海排污口方面,加快推進入海排污口“查、測、溯、治”,渤海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率約88%,長江口-杭州灣入海排污口已初步完成排查。
王菊英介紹,隨著入海排口排查整治和入海河流總氮管控措施逐步推開,海水養殖、港口船舶污染治理和監管不斷加強,海洋開發活動監管力度逐步加大,陸源和海上氮磷污染的治理取得了積極成效。2022年,我國管轄海域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占管轄海域面積的97.4%,同比基本持平;近岸海域優良(一、二類)水質面積比例為81.9%,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劣四類水質比例為8.9%,同比減少0.7個百分點。
王菊英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加快推進《“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落實,強化沿海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建設、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實施人工濕地凈化和生態擴容工程、推進海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重點任務,以進一步削減入海河流總氮總磷等的排海量。
此外,生態環境部將加快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的實施,持續推進入海河流總氮削減工程、加強沿海城市固定污染源總氮排放控制和監管執法、深入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加大海水養殖生態環境監管等措施。這些措施和行動的實施,將對入海氮磷污染治理發揮重要推動作用,將逐步改善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
王菊英在新聞發布會上還表示,我國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線調查已于2023年全面開展,計劃于2025年完成全面調查和評估工作。此次調查按照“摸清家底、發現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對策”總體思路,以全國近岸海域和283個海灣為重點,以摸清我國管轄海域各類污染物本底、各海灣生態環境狀況和人類活動影響等為主要目標,全面掌握海洋生態環境基本狀況和變化趨勢,為新時期準確分析研判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突出問題和環境風險、實施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制定中長期規劃目標任務,實現精準、科學、依法治污等提供重要的基礎信息和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