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眼
繼今年4月修麗可上海一家門店獲得全國首張“現場個性化服務”化妝品生產許可證后,近日,雅詩蘭黛集團旗下香水品牌Le Labo(勒萊柏)個性化服務也正式上線,成為上海落地的第二個化妝品個性化服務試點項目。
無獨有偶,今年7月,路威酩軒香水化妝品(上海)有限公司所取得的化妝品生產許可證中也包含了“現場個性化服務”項目。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一眾國際美妝巨頭紛紛入局,“定制化妝品”已成為下一個品牌必爭的熱門賽道。
Le Labo現場手工調香落地中國
近日,上海市落地的第二個化妝品個性化服務試點項目——Le Labo現場手工調制香水的個性化服務正式上線。上海藥監局公開表示,“該店鋪前期在市藥監局和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的提前介入指導服務下,并經嚴格審慎許可核查,現在已獲頒《化妝品生產許可證》,這是上海個性化化妝品定制的又一嘗試。”
據悉,上述Le Labo現場手工調香個性化服務門店位于上海太古里,在該門店內,消費者可選擇自己喜歡的香型,由制香師在全透明的實驗室里度量酒精、加入香精油、密封并放置在離心機上震蕩攪勻等步驟后,親眼見證一瓶手工現調香水調配成功的全過程。隨后香水由專用窗口遞出后,消費者即可定制標簽,貼在瓶身。在產品標簽上,還能找到制作者的姓名,可謂是真正地為消費者“量身定制”。
公開資料顯示,Le Labo創立于2006年,旗下產品除香水外,還包括了洗浴用品、身體護理、香薰蠟燭等產品,該品牌曾為柏悅、費爾蒙等多家高端酒店定制產品。2014年,Le Labo被雅詩蘭黛集團收購,2019年,該品牌入駐中國香港DFS環球免稅店時就引發了行業關注,認為其將進一步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直至2023年6月1日,Le Labo中國內地首店落地上海。
事實上,消費者現場調香一直以來都是Le Labo品牌的特點之一,且現場調香在國際上也較為普遍。而顧客在購買香水時,不僅能在現場親眼見證香水調制的全過程,還能親手制香,毫無疑問,這樣個性化的服務使得該品牌受到不少年輕消費者的擁躉。
但在國內,由于監管要求不同,現場調香并不被允許。長久以來,中國法規都是要求銷售和生產場所嚴格分離,工廠是工廠,店是店。因此,此前Le Labo的現場調香難以在中國市場上實現。
不過,自去年11月,國家藥監局正式宣布開展化妝品個性化服務試點工作后,Le Labo的個性化服務才得以在中國市場正式落地。
三大美妝集團均獲定制化妝品“牌照”
而從今年6月1日首店落地上海,到本月就獲得個性化服務的《化妝品生產許可證》,也反映出,Le Labo早已為進軍中國市場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與此同時,這也意味著雅詩蘭黛集團在中國正式入局“定制化妝品”賽道。
值得關注的是,不止是雅詩蘭黛,青眼還發現,路威酩軒香水化妝品(上海)有限公司(LVMH集團在華子公司)也已于上月27日獲得了由上海市藥監發布的“現場個性化服務”化妝品生產許可證。這也標志著,該公司旗下品牌有望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化妝品服務。
截自國家藥監局官網
而早在今年4月,上海浦東新區的一家修麗可門店就獲得了全國首張“現場個性化服務”化妝品生產許可證。根據國家藥監局官網信息顯示,歐萊雅集團在華子公司上海歐萊雅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于今年4月25日取得了化妝生產許可證,所包含的生產許可項目即為一般液態單元的現場個性化服務。
截自國家藥監局官網
可以看到的是,目前歐萊雅、雅詩蘭黛、LVMH三大國際美妝集團均已取得中國定制化妝品“牌照”。這足以說明,上海又一次走在“定制化妝品”政策創新監管前沿。對此,上海市藥監局公開表示,“針對多樣化的化妝品個性化服務模式,監管部門將創新監管方式,把握每種服務模式的質量安全關鍵控制點。做到一種模式一套標準化監管,在實踐中完善關鍵點。”
對于“定制化妝品”從開閘到落地,此前一位行業資深人士曾告訴青眼,“讓頭部企業先行先試,是一件保護消費者的好事。畢竟,大多數企業并不具備能夠發展‘個性化定制’化妝品的綜合實力。貿然全部放開,很可能在產品質量上無法得到保證。”
國貨品牌何時跟上?
根據青眼情報發布的《定制化妝品趨勢洞察報告》顯示,全球個性化美妝市場從2021年的292.5億美元(約合2024.54億人民幣)增長至2022年的377.2億美元(約合2610.7億人民幣),復合增長率達到11.87%,預計在2028年將超過5000億元。該報告還顯示,“65%的消費者在購買定制化妝品時愿意支付一定的溢價,其中,有近四成消費者在價格高于同類產品20%的情況下,愿意購買定制化妝品”。
定制化妝品賽道的潛力之大不言而喻。更值得注意的是,各大美妝集團更是早已看到了定制化妝品的機遇,爭相布局定制方向。如歐萊雅集團推出了YSL電波穿香室,漢高推出首個B2B2C超個性化專業護發品牌SalonLab&Me,科絲美詩開啟了痘肌精華定制活動,cdf海口國際免稅城也攜手800多個國際國內知名品牌為消費者提供獨家定制服務等。
從中可以看到的是,一方面是各大美妝巨頭均看中了定制化妝品的無限潛力;而另一方面,在當下競爭激烈的行業背景之下,國際美妝集團和全球頭部的國際美妝工廠已快人一步,率先在中國的定制化妝品領域合規化。
那么,國貨品牌當前在定制化妝品賽道的情況如何,它們又何時才能合規入局呢?
雖然定制化妝品前景無限,但目前國內企業在這一領域的前景并不樂觀,而主要桎梏還是在是否合規上。根據青眼此前的調查顯示,有不少國內企業因不合規“定制化妝品”而被處罰。譬如,今年4月,魅麗蘇雪(北京)商貿有限公司即因自制“定制化妝品”被北京市監局罰沒近21萬元;2021年2月,合肥一美容院就因銷售過期化妝品和自制化妝品被罰1萬元等(詳見青眼文章《今年首罰!》)。
不僅如此,國內市場上自制化妝品的亂象也是屢禁不止。青眼以“定制化妝品”“私人訂制化妝品”等為關鍵詞在淘寶、抖音、拼多多等電商平臺搜索發現,不少商家均宣稱可提供定制化妝品的服務。但很顯然,這些企業均未合規獲得定制化妝品的生產許可證,或涉嫌違規。
此外,雖然有部分國內頭部品牌也曾試水定制化妝品,比如,2019年,自然堂對應10個不同肌膚問題所推出的“定制化雙管精華”。但由于彼時政策還未開放,這款“定制精華”實際是提前搭配出120個配方進行備案、制作,再根據消費者需求進行成品搭配的,并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一人一方”。
毫無疑問,個性化服務的精準護膚模式是未來美妝市場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這一點從國際美妝巨頭紛紛入局就已可見一斑。然而,法規放開的同時,對個性化定制護膚的管控,以及對皮膚檢測標準、企業生產可行性、以及有效監管等方面也都提出了新的挑戰。有不少行業人士就認為,“生產過程的小型化,是一項具有極高挑戰的技術”。顯然,這也是擺在國貨品牌面前的一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