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summer
圖片來源:pexels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全球各國居民財富出現了普遍貶值。根據瑞銀集團和瑞士信貸最新發布的《2023全球財富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私人凈財富總額下降了2.4%,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首次出現私人凈財富縮水的情況。
均攤到全球約54億名成年人身上,人均財富縮水了3.6%。相當于每個人的財富縮水了3200美元(約合2.33萬元人民幣),跌至平均84718美元(約合61.7萬元人民幣)。
財富縮水的背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回歸最基礎的理財方法,即存錢。甚至,他們衍生出一種堪稱“特種兵”式的存錢法。
簡單來說,就是為了更高的存款利率,在限定的時間內,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存款。他們之中,不少人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跨地區存錢的經歷。有人輾轉四座城市,只為找到利率4.0%的銀行;有人一天內跋涉上千公里,只為多出的一萬塊利息;也有人熬夜蹲守搶大額存單。由此可見,一些仍年輕人,在權衡收益和風險之間,更傾向于求穩。
這個趨勢不僅僅體現在年輕人當中,如今,儲蓄行為越來越普遍。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6.26萬億元,同比多增6.59萬億。2023年上半年,中國居民的人均存款已達到9.42萬元,存款總額更是高達20萬億人民幣。
這意味著,存錢正在成為新的風潮。我們認為,這與整體經濟環境變化密切相關。近年來,金融市場及內外環境波動較大,居民更樂意選擇儲蓄來提升防御力。
面對撲面而來的經濟旋渦,眾人該如何調整理財思維?我們又該如何投資儲蓄?希望大家在本期特別策劃中得到一絲啟示。
PART 1 學會認識貨幣
錢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難以繞開的話題。盡管我們深受其影響,但卻對貨幣體系一無所知。究竟誰掌握著創造貨幣的權力?為什么銀行體系會給社會帶來巨額債務,導致金融危機頻發?一個健全的貨幣體系應該是什么樣的?
帶著這樣的問題,讓我們走進由安 佩蒂弗(Ann Pettifor)所撰寫的《貨幣權力》,一同了解貨幣創造邏輯,及如何重塑現代金融體系,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在本書中,作者揭示了銀行家如何通過創造信貸而成為貨幣的主要生產者,以及他們如何在監管放松的條件下,利用手中創造貨幣的權力,造成經濟混亂。
安 佩蒂弗是一位政治經濟學家、作家和演說家,同時也是Prime公司董事之一,該公司旨在發展宏觀經濟理論,以解決世界嚴峻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問題。憑借在經濟領域的經驗積累,安 佩蒂弗將自身觀點融入本書,通過簡潔易懂的語言,為人們進行了相關闡釋。
要知道,貨幣并不像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是經濟活動的結果,而是作為一種信貸或債務,創造了經濟活動。世界銀行經濟學家明確表示,現代經濟中幾乎所有的流通貨幣都是作為銀行體系中的信貸或債務而產生的。當銀行發放貸款,并將其作為新資金存入企業賬戶時,經濟活動便啟動了。
在一個監管機制健全的貨幣體系中,貨幣能夠投資于生產性而非投機性的經濟活動,而經濟活動能夠產生可用于償還原始貸款的利潤、工資和收入。結果就是,私人企業和公共事業不會出現資金短缺問題,永遠有足夠的資金保障能源安全,解決貧窮、疾病和不平等,確保人類的繁榮和幸福。
因此,如何實現經濟復蘇和持續發展成為了當務之急。佩蒂弗在《貨幣權力》中呼吁全球金融體系加強監管,同時她對一些流行的經濟政策進行評析,如銀行部分準備金制度、貨幣供應國家化、追求平衡預算等,從貨幣創造、貨幣價格、資本流動等方面,對貨幣體系及監管體系提出了諸多可行性建議,這些對于我們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當你讀完《貨幣權力》這本書,你才會明白重塑當下金融體系的重要性。
圖片來源:中信出版集團
薦書:《貨幣權力》
作者:[英] 安 佩蒂弗(Ann Pettifor)
譯者:遠讀重洋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22年1月
PART 2 學會培養財商
擁有財富如果是成功的第一步,那么打造好的習慣則是邁向更高臺階的下一階段。準確來說,良好的習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工作、管理財富。尤其是探尋那些成功人士的秘訣時,我們更能看到“習慣”的重要性。
在托馬斯·科里所著的《富有的習慣》一書中,作者花費五年時間研究,最終發現一個人的日常行為會透露出這個人在生活中能否獲得成功。
該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各行業幾個普通員工從貧窮到富有的代表性案例,講述了富有習慣的重要性與無限可能性;第二部分則系統分析了富有的習慣與貧窮的習慣,并給出了改變習慣和培養習慣的有效途徑。
通過數據對比,可以看到70%的富人每星期至少有4天會花20-30分鐘做有氧運動,包括慢跑、快走、游泳等;75%的富人認為健康非常重要,他們不吃不健康的快餐類食物;有85%的人每個月至少閱讀2本書,并保證至少30分鐘的閱讀時間。此外,86%的富人認為人脈關系至關重要,他們會積極拓展健康的人際關系、以便更高地開展工作。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窮人的思維習慣,和富人相比,窮人喜歡過沒有自控力的生活,且78%的群體持有消極的態度,從而導致產生更多的財務問題、職場煩惱及不良的健康狀況等,這是由于自我養成的習慣導致大腦自動化運作產生的結果。
托馬斯·科里認為,一個人的習慣是可以改變和培養的,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千萬富翁,關鍵在于你是否愿意去養成富有的習慣。具體可以參照以下步驟:
首先,努力構想理想的生活,了解自己對未來的期待,設定清晰的目標;其次,梳理現有的不良習慣,去除掉前進路上的絆腳石,通過21天培養新的習慣;最后,將目標一一拆分成小習慣,從而更好地完成任務,助力快速實現夢想。通過這些步驟,才能培養好“富有的習慣”,最終更好的管理財富。
圖片來源: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薦書:《富有的習慣》
作者:[美]托馬斯·科里(Thomas C.Corley)
出版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譯者:程靜、劉勇軍
PART 3 學會創造財富
貝克哈吉斯曾經說過,我們生活在一個“提桶”的世界中,即干一天活拿一天錢,干一個月領一個月薪水。無論怎么做,都是用時間去換取金錢。一旦被解雇,或因意外導致無法繼續工作,收入就會馬上停止。簡而言之,不提桶,就沒有收入。
雖然很殘酷,但這是現實。我們唯有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建造通往財富的管道,才能擺脫金錢的陷阱,脫離“提桶”的世界。
由史蒂夫·錢德勒和山姆·貝克福德合力創作的《創造財富的100種方法》為人們帶來了極具實操性的實踐方法。兩位作者是美國財經界的傳奇人物。
前者為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生勵志導師,在幫助個人發掘自身潛能、實現自我激勵、財富增長方面有異常豐富的經驗,曾在400多家企業舉辦過勵志輔導課程,其中包括微軟、英特爾、摩托羅拉等世界500強知名企業。后者五次創業,四次失敗,從中收獲了創造財富的方法,34歲時再次嘗試創業終于成功,收獲財富,不到40歲即成為百萬富翁。
他們通過反復實踐、不斷修正,并參考身邊百余位千萬富翁的致富經歷,經過十年時間精心打磨,推出《創造財富的100種方法》,助力眾人的財富在短時間內獲得天翻地覆的增長。事實證明,經過他們指導的人都獲得了上億元資產。
作者認為,當你想真正創造財富的時候,一定要學會“轉變思維,讓賺錢成為一場游戲。”因為“財富來自于想象力,來自于你自身好玩的想法,進而產生不竭的動力。”其次,他們指出,金錢只會流向心態年輕的人,只有這樣,你的活力和創造力才會隨之增加。
另外,作者在本書中還明確了一點,不要幻想賺快錢。這一點在當下或許更具參考意義。他們認為,一定要踏實詢問自己能做什么,擅長做什么、踏踏實實走好創造財富的每一步。
不止以上這些方法,本書總共介紹了100種致富方法,它被公認為“現代財富圣經”,也被無數渴望財富、追求自身價值的熱血青年視為行動指南。或許看完后,你能獲得創造財富的優秀能力。
圖片來源:《創造財富的100種方法》
薦書:《創造財富的100種方法》
作者:【美】史蒂夫·錢德勒/【美】山姆·貝克福德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出品方:讀客文化
PART 4 學會使用財富
如何判斷一家公司的股票是該買進還是該賣出?
如何估算房產的真實價值?買房和租房哪個劃算?
“加杠桿”會讓你一夜暴富還是負債累累?
花錢怎樣掌握分寸?投資如何把握時點?面對不確定性又該如何安排金錢?
金牌得主的獎金是消費?辦健身卡是投資?買著名畫家的畫作是投機?
這些問題你有認真思考過嗎?
我們每天都在花錢,一筆錢是否花得到位,取決于你頭腦中的金融知識和金融意識。由此來看,金融學其實是一門花錢的藝術,它不僅是名利場上的資本搏擊,還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中。
如今,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和金錢打交道,現代城市中的人若沒有金錢,將無法生存。這導致人們對金錢的追捧也達到頂峰,所有的成功學都必然伴隨著追求財富。
那么,金錢和財富到底存在何種關系,我們又該如何馴服金錢呢?迄今已在金融界摸爬滾打近40年、日本最會講故事的MBA導師野口真人,將金融學、行為經濟學和統計學知識與對日常生活的敏銳觀察結合起來,推出《學會花錢》一書,教我們如何用金融的視角理解世界的運行,把握生活的取舍。
野口真人在日本金融界打拼數十年,先后任職于瑞穗銀行、摩根大通和高盛,精通金融界的運行要義。他用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的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價值、價格、現金流、時間價值、風險、回報、概率與錯覺等基本金融概念,零數學基礎的讀者也能輕松掌握金融、經濟學常識,規避風險,提升財商。
作者表示,年輕人首先必須掌握的是掙錢的能力,而不是存錢的能力。只擁有錢的人,會成為別人嫉妒的對象,未必會成為別人尊敬的對象。人們尊敬、羨慕的是一個人擁有的創造現金流量的能力,而不是它擁有的金錢。
與此同時,他表示,存入存折的現金是不會流動的,它們如同一潭死水,馬上就會腐臭。選擇消費還是投資,是個人的自由。但是,每當我們花一筆錢時,還是嘗試考慮一下選擇哪一個比較好。特別是在我們投資時,必須設想將來現金流量會怎樣變化。
最后,作者認為,我們要在慎重管理風險的同時,活出更好的人生。其實總體而言,本書的關鍵信息更多在于“不能被金錢擺布,要學會控制它”,只有這樣,你的人生才會更有價值。
圖片來源: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薦書:《學會花錢》
作者:[日]野口真人
譯者:谷文詩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PART 5 學會如何投資
查理·芒格曾說:“即使握有全世界最鋒利的刀如果你自己的心性存在缺陷,那么它也會成為自殘的工具…如果你擁有最精于計算的頭腦,但始終無法克服欲望的糾纏,那么在巨額財富的重壓之下,你注定將粉身碎骨。”
因此,如何合理投資成為了重中之重。基于此,跨界投資行業的10年一線媒體人、新書社《瞭望東方周刊》前主筆舒泰峰,將自己7年的投資觀察與實踐結合,首度融合歷史、新聞和投資維度,推出《財富是認知的變現》一書,以跨界視角揭示重陽投資的投資認知體系,全新演繹核心的投資認知原則。
本書創新性設計12篇老子與巴菲特的跨時空對話,穿插于內文之中,盡管他們直接相差2500歲,但智慧卻高度相通,毫無時空隔膜。作者以趣味性的對話,深入淺出,讓每個專業與非專業投資者輕松領悟到核心的投資哲學。
此外,作者誠心整理60余部巨著,從大師之書、歷史之書、思維之書、風險之書、金融之書、進化之書、心性之書七大維度,幫助讀者進化財富認知,按圖索驥,早日抵達投資認知之堂奧。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對核心的投資認知原則條分縷析,明確點出12個認知誤區與12個破解之道,幫助讀者有效避開投資中的陷阱。
作者認為,想取得投資成功, 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避免投資失敗。其次,他表示,價值投資、行為金融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只是從投資實踐來看,投資者往往更重視科學的部分,而對藝術的部分重視不足。
那么,投資的藝術部分是什么呢?歸根結底在于人性。投資之道最終是做人之道。本書通過對價值單位追尋,讓投資者在積累財富的同時,體悟為人處事之道,進而發現和成就自我。
總體看來,投資是一場反人性的游戲。想要通過投資成功來積累財富,核心在于改變自己的認知。作者認為,投資家的思維方式與心性修養與常人大有不同,如果你不能掌握同樣的投資認知體系,那么即便你擁有大量的知識,也只是“有知識的小白”,不免淪為“韭菜”。
圖片來源:中國紡織出版社
薦書:《財富是認知的變現》
作者:舒泰峰
出版社: 中國紡織出版社
出品方: 湛廬文化
尾
如今,
年輕人在面對生活的錘打后
恍然意識到“存錢真香”,
這和以前過度消費的需求相比,
變得更加務實,更加趨穩。
畢竟,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擁有更大的金錢掌控力尤其重要。
但攢錢只是能力之一,
如何合理消費,如何明智投資
同等重要。
希望通過本期特別策劃,
所有人都能擁有更加立體,
更加全面的金錢觀。
TOP HER|記錄女性成長價值與商業價值垂類精準媒體|她經濟整合營銷|數據增長決策|高凈值社群經濟北京·上海·香港·紐約·倫敦·溫哥華|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