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來跡》 文書桓
“三年了,商家等著我們報復性消費,結果我們都選擇了放下仇恨”!
最近這個“梗”正在化妝品產業圈子悄悄流行,似乎越來越多的人對當前美妝行業的發展趨勢感到“懵圈”。
原本滿懷信心等待“報復式反彈”的業內人士,面對一直“硬不起來”的數據,開始愈發焦慮。618帶來的短暫高增長之后,7月份再次出現“負增長”將很多人的心態徹底搞壞。
究竟該如何看待當前的市場競爭格局,我們在哪里,又將去哪里呢?
市場的確在復蘇,但大多數企業生意確實不算好
當前的中國化妝品市場,正在經歷集體繁榮與集體衰落交織并行的特殊局面。
一方面,各種宏觀數據正在持續向好,產業復蘇的跡象明顯。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7月化妝品零售總額為2315億元,同比增長7.2%。這是化妝品市場首次在上半年零售額超過2000億元,也是近5年來的歷史最高點。要遠高于疫情前的2019年1-7月化妝品的零售總額。
但是另一方面,從“體感”來說,大量的美妝行業從業者對于這種“歷史高位”并沒有多少切身感受,大多數人今年上半年感受到的反而是“難難難”,甚至比疫情期間更難。
這種“體感”,同樣也有數據支撐。
根據歐特歐咨詢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彩妝、面部護膚、香水等8大細分市場銷售額前30名的企業中,39%的企業出現了下滑。其中,面膜、男士、身體護理、洗護發和香水市場,接近一半的品牌銷售額是下滑的。平均下滑幅度超過17%。
這意味著,每個細分市場的前15名正在像“抽水機”一樣,抽走整個市場的增量,而15名開外的企業,則在激烈的競爭中,開始集體沉淪。
那么,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是一種短暫現象還是一種長期現象?
2021年是報復式反彈,而2023年是深層次調整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很多業內人士都在期盼市場“報復式反彈”的到來,但結果并不如預期,生意反而越做越難。
從數據上來看,疫情暴發以來化妝品行業真正的“報復式反彈”只出現在2021年上半年,當時整個市場的信心和消費習慣并沒有產生大的動搖,疫情管控一旦放松,市場就會迅速回調。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化妝品零售總額的絕對增長值高達440億元。
但是,2023年上半年的化妝品市場絕對增長值只有166億元,并沒有超水平的反彈。整個市場反而陷入了一種深層次調整狀態。
經濟學上有一個小周期理論——基欽周期。
該理論認為,社會經濟會以每3—4年為一個小周期,分為四個階段進行不斷調整。第一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遇到阻力,庫存開始被動增加;第二階段則是企業主動降價促銷,降低庫存;第三階段新產品開始上市,價格恢復正常水平,由于新品市場前景不明朗,庫存仍然在低位運行;第四階段新品開始暢銷,整體進入上升時期。
回顧過去幾年的數據不難發現,今年上半年是化妝品產業集體降價去庫存的調整階段,相當于處在產業調整的“第二階段”。
根據歐特歐咨詢的數據,護膚、彩妝和面膜在線上全網的成交均價,從2021年開始就處于持續下跌的狀態,到2023年4月下跌到谷底。面部護膚品和面膜的成交均價下跌到疫情前的水平,并從5月份開始持續回升。
這說明,整個化妝品產業到4月份的時候已經幾乎出清了之前的庫存,開始走出產業調整的“第二階段”,進入第三階段。
“K型分化”加速,盡快在動態調整中適應市場
產業調整的第三個階段,最顯著的特征是新產品開始代替老產品作為主推鋪市,但由于新產品的銷售前景未卜,所以品牌們并不敢加大生產量,上游生產企業的訂單盡管會開始回升,但敢于下大訂單的客戶屈指可數。少量多次下單將成為新常態。
這一點從主要代工企業的財報變化可以得到印證。
中國化妝品產業目前以科絲美詩和諾斯貝爾為代工企業的第一梯隊,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將這兩家企業視為產業表現的晴雨表。
從這兩家公司最近3年營收的變動情況來看,從2022年開始至2023年一季度,整體處于下滑趨勢。但是從2023年2季度開始有所回暖。最新的財報顯示,科絲美詩中國2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2%;諾斯貝爾此前也發布公告稱,截至今年5月,其在手訂單同比增長36.43%。
???????
這說明整個中國化妝品產業在“暢銷大循環”已經開始啟動,在4月份完成了老產品清倉之后,二季度一部分企業的新產品已經成功“突出重圍”,從而拉動了上游代工起的業績回升。
但目前這種狀態并不穩定。整個產業正處于一種快速“K”型分化的狀態,一部分調整不到位的企業,正在迅速被企業淘汰;而新產品不能迅速被市場認可的企業,也正在陷入迷茫;只有那些新產品已經調整到位的企業反而會吃到市場的紅利,迎來快速增長。
因此,在這樣的一個新舊交替的時間,如果市場表現不佳原因可能來自多方面,但大抵離不開“產品”“渠道”“營銷”三個方面。企業需要盯緊這三個方面,根據市場變化進行動態調整,爭取早日進入產業調整的第四階段——新增長周期。
所以,接下來一年的化妝品市場,整體上都很難用“好”或者“不好”來定義。大盤還會增長,但增速放緩是必然。對于所有企業來說,能不能保住存量乃至搶到增量,比拼的是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