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番財經 鄭亦久
盡管不少人都關注著小米造車的一舉一動,但8月14日雷軍在那場長達3個小時的 “成長”年度演講中幾乎對這一重大戰略只字未提,幾乎同時發生的百度放棄造車消息,更是讓小米造車的前景蒙上了一層新的陰影。
不過,十天之后似乎峰回路轉。
8月24日,根據路透社報道稱,小米已獲得相關部門批準生產電動汽車的消息,這意味著小米一直強調的2024年量產上市只差臨門一腳。
事實上,在這一消息出現之前,小米汽車就有了不少動作。
幾天前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和順為資本投資合伙人胡崢楠等人在新疆為新車做路試的圖片就已經傳遍整個社交媒體,同時包括“xiaomiev.com”網站域名被曝光、工廠招人的消息也都側面印證了小米造車開始加速。
拿下造車資質意味著小米終于能真正的坐上牌桌參與這場競爭。
只不過現在和雷軍宣布造車那時候的新能源市場,情況已經發生了極大變化。
如今的國內新能源電動車市場幾乎已經是堪比手機行業的超級紅海,小米曾經是智能手機市場的攪局者,這一次不知道小米電動車是否還能擔得住這一角色。
01 兩年半的“紙上談兵”
自2021年3月官宣造車,至今已過去兩年半的時間,不論市場上有多少聲音和行業變化,小米似乎都不為所動,始終對造車一事保持著高度的神秘氛圍。
一方面這當然有商業保密方面的考慮,另一方面,沒有獲得的情況下,即便產品設計的再好也無法進入量產,過于高調反而可能誤事。
此前,行業普遍認為小米或將承接北京寶沃的造車資質,但今年6月,北京寶沃汽車自行申請注銷汽車生產資質,意味著小米無法從寶沃直接獲得資質方面的合作。
同時在尋求造車資質這件事上,也不止小米一家,之前同樣高調宣布造車百度始終也沒能獲得造車資質。
在宣布造車之初,小米不僅表示要投入100億資金同時直接給出了在2024年量產上市的目標,然而由于擔心產能過剩和行業需求放緩,相關部門在批準企業新的電動汽車生產計劃時一直持謹慎態度。
根據路透社6月的報道,特斯拉早前試圖擴建上海工廠的計劃尚未獲得批準。同時也有業內消息人士表示,美國豪華電動車制造商Lucid Group希望在中國生產汽車,但被告知可能性很低。
根據《金融時報》8月初的說法,百度最終放棄通過集度自己造車也與始終拿不到資質有關,最終選擇退后一步,與吉利控股集團聯手打造了一個新的品牌“極越”,百度和集度以“技術合伙”的方式,將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和文心一言等AI技術能力賦能極越。
而小米是自2017年底以來第四家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的企業,可以說跨過一大門檻。不過國內生產銷售新能源汽車需要“雙資質”,小米距離正式量產還要獲得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批準,滿足《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
工信部目前尚未披露小米汽車相關的信息,這大概也是為什么即便有媒體前去向小米求證,對方依然選擇沉默,畢竟在塵埃落定讓生產線真正開動起來之前,一切可能帶來變數的事情都需要避免。
02 “肉搏”之戰,小米準備好了嗎?
不論是投入水平還是研發實力,經過多年在硬件行業的洗禮,大概很少有人會太過擔心小米在設計、研發以及生產方面的問題。但小米自身沒問題并不代表其造車事業就是一片坦途,畢竟外部環境已然發生了變化。
一來是其主業受到的沖擊,5月份公布的財報顯示,小米最新季度營收下降18.9%,在手機等智能硬件需求下滑的情況下,小米急需將智能手機業務轉向更多元化的方向。
小米2023年Q1財報
再有便是小米面臨著最不利的市場環境變化。這一挑戰的嚴重性從國內汽車生產工廠的利用率就可見一斑。
根據乘用車聯席會的數據顯示,到2022年底,國內汽車生產產線(包括生產內燃機汽車的工廠)的年產量可達4300萬輛,但其利用率目前僅為54.5%,低于2017年的66.6%。
嚴重產能過剩一定程度上也與目前汽車行業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有關。今年年初開始,各大車企開啟了降價潮,疊加消費需求萎靡,競爭進一步加劇。雖然電動車市場的份額在增加,但是車企的利潤并沒有顯著增長。
就在雷軍發布年度演講的當天,特斯拉便宣布了又一次的降價促銷。隨后包括理想、蔚來等新勢力也不得不繼續跟進。
即便在上半年推出了新爆款車型G6,小鵬的新一季財報依然難看,連續兩個季度交付毛利率為負、虧損不斷增加。
根據市場傳言,新改款的特斯拉Model 3在移除雷達降本和制造工藝升級之后,售價將可能進一步下探到20萬左右,一旦這一款車型在9月或10月上市并開始快速實現交付,無疑又將會給國產新勢力們造成新一輪的競爭壓力。
對小米汽車來說,是否需要延續其在手機領域一直所追求的高性價比已經是偽命題。
因為,如今熱銷的絕大多數國產新能源車其核心競爭力都是“超高”的性價比,尤其是在一些傳統車廠不愿讓利的舒適配置和不能妥協的安全配置上。
小米常年塑造的品牌形象,也讓其汽車很難像蔚來那樣直接殺入高端市場,那么,如何在車這樣的大件消費品上將“性價比”重新包裝出小米特色,大概是小米汽車需要在上市前迫切解決的問題。
好在小米最不缺乏便是前期的品牌效應和曝光度,只要配置足夠合理,價格也具有優勢,即便普通消費者還會貨比三家,部分米粉大概還是會愿意為雷軍的最后一搏買單。
畢竟雷軍曾表示小米進軍電動汽車領域將是他最后一個重要創業項目,最近他也其個人微博社交媒體賬戶上發布了員工手舉 "為小米汽車而戰 "橫幅的照片。
這最后一場仗,小米一上來就需要面對肉搏戰,成敗只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