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莓daybreak 張芮白
編輯|翟文婷
一年的低糜過后,阿里云、騰訊云終于重回增長軌道。
8月10日晚,阿里巴巴發布2024財年一季度(自然年2023年Q2)財報。這是阿里宣布啟動「1+6+N」組織變革、阿里云宣布拆分上市后的第一份業績報告。
2023財年Q4,阿里云同比還是負增長,新財季一改頹勢,終于交出一份令人重拾信心的答卷:
阿里云營收251.23億元,同比增長4%;經調整后EBITA利潤3.87億元,同比增長106%,實現連續11個財季盈利。
就在財報發布的3天后,釘釘宣布從阿里云分拆,成為獨立「N」公司。這被外界解讀為給阿里云上市鋪路。
阿里公布財報一個星期后,騰訊也交出2023年Q2成績單。2018年930變革之后的幾年里,騰訊云所在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占比和增速都備受關注。
2021年Q4,「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在總收入占比達到33.26%,首度超過游戲收入,成為騰訊集團名副其實的收入壓艙石。
剛剛發布的2023年Q2財報中,這部分營收486億元,同比增長15%,連續兩個季度實現雙位數增長。這是久違的向好消息,整個2022年,騰訊集團和各分部收入增長幾乎都停滯,甚至增速為負數。
不論阿里云還是騰訊云,經歷高歌猛進的規模擴張之后,差不多同時遭遇增速乏力,甚至各有各的困境。
阿里云換CEO,高調降價;騰訊云則從上到下宣布戰略調整,「被集成」貫穿2022年一整年。
這些動作初見成效,從兩家公司的財報增速能看出,重點是持續增長。
騰訊云:砍虧損,出海,推行業大模型
騰訊云所在的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分部,連續兩個季度實現雙位數增長,這是一次觸底反彈。
2022年四個季度,騰訊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10%、1%、4%和-1%。而在2018-2021年,這一數字始終保持在20%以上,且是騰訊收入增速最快的分部。
轉變從內部開始??程潛p,被集成,加強自研是騰訊云2022年的主題。
這一轉變可以追溯到2020年。那一年,騰訊不再單獨公布騰訊云的收入。正是在這年,華為云在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上超過騰訊云,拿下第二的位置。
激烈的競爭促使云廠商「大包大攬」,提供更大的打折力度,這嚴重導致了利潤率的下降甚至虧損。根據中信證券的測算,2020-2022年,騰訊云毛利率均為負值,分別為-14%、-7% 和-7%。
馬化騰拍板決定,「毛損毛虧的業務,實際上是沒用的,還是要靠產品來決勝。」他反對做同質化嚴重的項目,而強調專注自身的優勢。一年多的戰略調整最終反映在了財報層面。
騰訊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騰訊云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同比增速轉正,并在Q2實現低雙位數同比增長。
如果按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的測算方法,連續兩個季度14%、15%的同比增速,都超過了騰訊整體業務11%的增速。
戰略調整之后,騰訊云將重心放在了更容易實現標準化、高利潤的PaaS和SaaS層面,反映在財務的數據是,毛利得到一定提升。2023年Q2,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毛利為186.65億,同比增長32.61%;去年同期毛利為140.75億,同比增速為4.88%。
國內增量難尋,騰訊云也將目標瞄準海外。
東南亞市場是第一站。在國際云廠商在東南亞市場份額超過70%的情況下,騰訊云要思考如何切入。
騰訊云總裁邱躍鵬說,中國云廠商總體來看產品并不弱,價格有優勢,服務還更好。這些綜合因素造就了中國云廠商在東南亞的競爭力。
新加坡直播SaaS公司Belive負責人曾坦言,選擇騰訊云的直接原因是它能支持在八個平臺同時直播,但國際廠商做不到。
目前,騰訊云在東南亞游戲、直播、音視頻市場占據優勢,2023年上半年在東南亞等國際市場保持兩位數增長,合作伙伴驅動收入同比增長66%。
除了「被集成」,向海外要增量,大模型同樣被騰訊云視為新的增長引擎。只不過,騰訊云是以行業大模型的形態切入。
騰訊云 MaaS,是基于TI平臺打造的「行業精選模型商店」,面向包括金融、文旅、政務、傳媒等十大行業。客戶基于基礎模型,加入自己的場景數據,就可生成專屬模型。
騰訊云智能負責人吳運聲說,相比于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更加具象,如果與騰訊在產業互聯網多年的經驗和數據結合,能夠以與此前不一樣的方式,解決很多行業問題。
這是未來,但在實際落地中仍然有許多技術難點需要突破。正如吳運聲所說,大模型跟產業結合還處于比較早期的階段。
阿里云:價格戰,押注大模型,拆釘釘
阿里云太需要一次大的增長了。盡管該季度增速回正,但4%并不算大的增幅,同樣的季度,2021-2023財年二季度的數據分別是59%、29%、10%,起碼均是雙位數。
而這樣的低速甚至失速籠罩了阿里云去年一整年。
改善阿里云財務數據,被認為是「云釘一體化」解散的原因。因為釘釘成本高、盈利難,一直在拖累阿里云的收益。
云釘一體化中沒有「誰是負累」,更多是雙方基于客觀現實考慮后的一種共同選擇。阿里云覆蓋的大客戶,為釘釘提供資源輸送。反過來,釘釘客戶上傳的企業數據,會帶動更大的服務器需求。
2022年的云棲大會,釘釘總裁葉軍曬出一份成績單:2022年4月到6月,阿里云和釘釘雙付費客戶數同比增速達到了30%。
但是之后,綁在一起,有點互為掣肘。阿里云鎖定HC,釘釘沒法招人。而釘釘大量免費客戶,給阿里云帶來財務負擔。
如果算上與釘釘的拆分,這已經是張勇親自上陣半年內,連燒的第三把大火,之前是價格戰和大模型。
4月,號稱阿里云史上最大規模降價,主要利好中小企業。也有行業人士認為,張勇更看重的是生態池,是長期價值。
被張勇同樣視為長期增長引擎的是人工智能,它甚至承載了張勇更多的野望:「這是一個增量的機會,各行各業的公司都希望利用人工智能來提升他們的服務?!?/p>
今年4月,阿里云正式推出大語言模型「通義千問」,隨后便在這一領域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布局。
兩個月后,阿里云音視頻AI產品「通義聽悟」上線。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高效完成對音視頻內容的轉寫、檢索、摘要和整理。
接下來的7 月,阿里云推出AI繪畫創作大模型「通義萬相」,輔助人類進行圖片創作。大模型模態逐漸從文本延伸至多模態。
在精盡大模型產品之外,阿里云將大模型生態繁榮視為首要任務。
8月,阿里云宣布兩款70億參數的通用模型開源、免費、可商用,全面降低模型使用門檻。而在此之前,阿里云的開源AI社區魔搭已集聚了200多萬AI開發者、1000多個優質AI模型,模型累計下載總量超過4500萬。
至此,阿里云的AI布局逐漸清晰,既促進行業生態發展,又能在AI的機會中獲利。正如張勇所說:我們讓所有做云服務的提供商、所有做AI的公司和它們的模型都使用阿里云提供的基礎設施。
擺在面前的似乎是一幅美好藍圖,但還在等待成為現實。阿里系的「妙鴨相機」算是送來第一縷春風,只是這個產品出自大文娛事業群,不是阿里云或是釘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