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楊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自8月22日5.39億股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份解禁,截至8月24日,聯影醫療股價已經連跌3日。
其中,解禁首日聯影醫療大跌12.8%,市值跌破千億,單日蒸發超130億元。隨后,聯影發布一份回購預案,擬以4億元至8億元的價格回購公司當前總股本0.35%至0.69%的股份,回購價格不超過140元/股。
不過在8月23日和24日,聯影醫療股價繼續下行,分別又收跌3.67%、0.93%。
聯影醫療是國內醫用設備龍頭,成立于2011年,2022年8月22日在科創板上市。上市首日盤中超漲70%,市值超1500億元,成為A股繼邁瑞醫療之后市值第二高的醫療器械企業。
從業績上看,設備收入占公司營收的近九成。其業務線上包括CT(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MR(磁共振成像)、XR(X射線成像)、MI(分子影像)、RT(放射治療)等。其中,前兩者營收貢獻最大,2022年分別占設備銷售收入的46.02%、25.24%。
近年來,在“國產替代”和“醫療新基建”的政策利好下,聯影醫療營收由2018年的20.35億元攀升至如今的近百億規模。但其中,重要的轉折點發生在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CT和DR產品市場需求激增,公司營收由前一年的29.79億元翻倍至57.61億元,歸母凈利潤也扭虧為盈,達到9.03億元。
不過,這一業績增速隨后放緩,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增速穩定在26%左右,歸母凈利潤增速也降至56.92%、16.87%和21.19%。
同時,具體看增長貢獻可以發現,中高端設備和海外市場是聯影醫療發力的兩個方向。
原因在于,一方面,在聯影、東軟、萬東們近年的滲透下,中低端產品市場已經逐步實現國產替代,甚至開始“卷價格”,而高端及超高端產品市場仍以GPS(GE、飛利浦、西門子)等進口品牌為主。另一方面,今年3月和6月,《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管理目錄(2023年)》和《“十四五”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先后公布,此前受限于配置證的中高端產品采購需求被進一步被釋放。
以CT和MR為例,64排及以上的CT設備、3.0T及以上的MR設備被認為是中高端產品。2023年上半年,聯影醫療MR業務線營收15.01億元,同比增長66.43%,其中3.0T以上超高場MR在國內的新增市場占有率第一,收入增速超過100%。CT業務線營收20.94億元,同比增長7.30%。其中,中低端CT產品的市場需求有所收縮,但高端以及超高端CT產品市場表現突出,收入占比持續提升。
對于不同檔位的產品,一位負責醫療集團設備采購的業內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從實際使用上說,目前國產小劑量產品如1.5T MR已經兼具價格和性能優勢,產品不比GPS差。但在大劑量如3.0T MR上,確實是進口產品做得好。
但就市場空間而言,前述業內人士認為,當下市場增量空間在逐漸縮小,行業逐步走向存量競爭。原因在于,一方面,“千縣工程”等新基建需求在被逐漸滿足,新冠疫情期間醫療機構配置CT等設備也透支了一部分未來的采購需求;另一方面,公立醫院無序擴張被套上“緊箍咒”,如今年1月,國家衛健發文明確,到2025年末,符合條件的公立醫院舉辦分院區不得超過3個。
另外,雖然去年以來,貼息貸款、配置證放開等利好政策不斷,但醫院是否真的購買設備還是會基于自身定位、實際需求和財力情況考量。以其所在的民營醫療集團為例,“我們更多是在專科發展和提升服務上努力,現在1.5T、32排或64排的產品已經足夠,就不需要再升級了。”他表示。
而在實際使用上,前述人士以浙江地區為例向界面新聞介紹,當地嚴格執行DRG/DIP(按病種付費)支付改革,并考核醫療機構之間的醫學影像互認情況,因此拍片檢查的數量有一定減少。這意味著,醫院購置一臺設備收回成本的時間變長,立項采購也會更加謹慎。
不過,聯影醫療主營業務的境外收入也在2020年有所突破,從2019年的9881.85萬元增至2020年的2.40億元,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則分別為5.11億元、10.78億元和7.18億元,占比從此前的4.21%升至2023年上半年的13.62%。聯影醫療披露,截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海外銷售團隊超300人,較2022年末增長超20%。
同時,在醫療反腐背景下,聯影醫療的銷售費用也受到市場關注。公司2023年上半年銷售費用為8.24億元,同比增長55.90%,銷售費用率由去年同期的12.7%增至15.6%。其中,宣傳及推廣費、會務費及業務招待費、差旅費及交通費分別占1.62%、11.39%、13.58%,分別同比增長171.36%、162.19%和77.48%。
對此,聯影醫療表示,前述變動是銷售收入增長所帶來的正常銷售費用支出。另外,疫情后人員來往和經濟交流日益復蘇,聯影在今年上半年參加了較多國內外大型行業會議和頂尖學術年會,同時,公司在加強海外市場營銷和全球化體系建設,這都提升了市場費用。目前,公司銷售費用率上升處于合理的、行業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