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豹變 陳法善???????
編輯 | 邢昀
“云釘一體”成為過去式,8月22日舉行的釘釘2023生態大會如同釘釘的一場“獨立宣言”。
一個多星期前,內部宣布,投入阿里云麾下四年的釘釘將從阿里云分離,獨立發展業務;阿里云后續上市進程中,將不包括釘釘。
釘釘再度走上獨立創業的路,從業務發展、商業化等多方面都要接受市場重新檢驗。現任總裁不窮(葉軍的化名)在大會上介紹了釘釘全面智能化的最新進展,表示將用大模型幫助生態把產品重新做一遍。
同時釘釘商業化的核心進展也被首次公布:截至2023年3月末,釘釘軟件付費企業數達10萬家,其中,小微企業占比58%,中型企業占比30%,大型企業占比12%;釘釘付費DAU超過2300萬。
前釘釘創始人無招(陳航的化名)“空降”,作為神秘嘉賓做開場發言,引發現場一片驚嘆。釘釘再度獨立這個節點,無招的出現意義非凡,正如不窮評價的:“作為釘釘的創始人,沒有人比無招更愛釘釘,他今天到現場,特別提振釘釘的士氣。”
2014年在無招帶領下釘釘誕生,這讓在社交軟件上失敗的阿里切入到企業級應用場景。2020年9月,釘釘升級為大釘釘事業部,與阿里云全面融合,無招調離,此后與釘釘在公開層面再無交集。
無招時期,釘釘一度將追求用戶規模作為重心。隨著“云釘一體”的推進,釘釘側重服務大客戶,“不要10億注冊用戶,更要100萬付費企業”。如今釘釘再度獨立,以創業者身份出現的無招帶來三點建議,其一是不忘初心,做“小”釘釘,服務好海量中小微企業。
無招的出現也暗合近期阿里大變革之下創始人“回歸”的主題。在“1+6+N”調整中,蔡崇信、吳泳銘等阿里“創一代”悉數回歸,開啟“二次創業”。而在演講中,無招也花了相當大篇幅講創業、講初心。無招認為要做“小”釘釘,是他個人創業心得,還是釘釘后續的故事主線?
不管如何,近期釘釘在做“小”上動作頻頻,面向個人用戶推出了個人版釘釘。雖然“小”用戶對營收貢獻有限,但更契合支持小微企業、扶持創新的時代主題,也更符合互聯網企業拉平技術鴻溝的敘事邏輯。
雖然“云釘一體”打下了不少江山,但顯然“各自攀登、頂峰相見”更符合阿里的期待。
重新評估釘釘
在“1+6+N”大背景下,不難理解釘釘的單飛。
此次組織變革的核心是放權,人、財、事權下放,以激活各業務板塊活力。目前,盒馬、菜鳥、阿里云都已公布了上市時間表,對于建制比較完整、又相對獨立的釘釘,市場普遍認為有望躋身上市第二梯隊。
此前,受制于組織架構牽絆,釘釘并不能完全放開手腳。而釘釘在事實上已經具備了諸多獨立發展的客觀條件。
在阿里體系內,釘釘一直是比較特殊的存在:作為集團旗下獨立業務,由阿里云智能事業群分管四年,但一直獨立辦公;雖然只有1000多名員工,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自成一套體系。
過去支撐“云釘一體”的業務基礎也發生了變化。2021年“云釘一體”戰略制定時,參考了微軟云以智能云為基礎底座、同時在上層搭建軟件平臺的模式。
在“云釘一體”的實施過程中,協同效應給雙方帶去了一定正反饋。作為頭部云服務廠商,阿里云積累的付費用戶遠超釘釘,使得釘釘更容易得到阿里云資源的倒灌,阿里云帶來的大企業付費能力更強,貢獻了釘釘營收的大頭。
同時,大企業能夠提出系統化產品改進建議、更有能力利用低代碼開發個性化應用,這對完善釘釘產品形態、提升IaaS、PaaS盈利空間至關重要。釘釘也從簡單的協同工具向開放的生態平臺轉變。
但不理想的部分在于讓釘釘帶動云的消耗量。《財經》援引一位參與過“云釘一體”戰略規劃人士的說法稱,中國軟件生態過于孱弱,和美國市場完全不同。
2021年第三季度,受政策、市場環境變化影響,隨著國內其他云計算服務商的發展,阿里云優勢在縮小,“云釘一體”也遇到了更多外部挑戰。
在這一系列因素推動下,“云釘一體”走向“云釘分家”也就提升議事日程。
這次生態大會公布的數據也顯示,目前釘釘逐漸能夠獨當一面。
2022年3月,釘釘首提商業化路徑:在免費的標準版基礎上,推出專業版、專屬版和專有版三個商業化版本。截至2023年3月末,釘釘軟件付費企業數達10萬家,付費DAU超過2300萬。同時,釘釘ARR(年度經常性收入)遠超半人馬公司1億美元標準,僅軟件訂閱式GAAP年收入也已經明顯超過這個數字。
釘釘下一步
獨立后的釘釘,除了做深商業化,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AI、服務小微企業及個人上。
辦公屬性更強的釘釘對AI的期待是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將用大模型幫助生態把產品重新做一遍。
目前,釘釘付用戶中,小微企業占比58%,它們普遍面臨的問題是,沒有很好的工具去解決面臨的人事、財務、招聘等問題。在大會現場,不窮實景演示了智能化底座AI PaaS上長出的創新產品——數字員工,以及多款智能化場景解決方案。
例如,數字員工能以企業員工助手的身份參與招聘等事項,協助完成枯燥重復的程序化工作,讓員工將更多精力用于創造性工作。HR只要在手機對話框內輸入崗位職能,數字員工會自動捕捉公司需求,生成招聘簡章、對外發布,并跟進后續的預約面試、生成面試報告、辦理入職等流程。
此外,釘釘的另一大用戶群是教育系統的學生、家長和老師。2020年初全民居家上課期間,釘釘被全國小學生集體打了1星,不窮笑稱,不會把精力花在讓小學生打高分上,而是希望通過提升價值,留住家長和老師。
針對老師批改作業、備課任務量大的情況,釘釘推出的AI工具實現了批量批改作業、統計易錯題目類型、分數統計、輔助備課等功能。
與此同時,服務小微是本次生態大會的另一個關鍵詞。作為有C端用戶規模的B端軟件,小微客戶在釘釘生態中占有特殊地位。目前,釘釘上每天有300多萬人是純個人用戶,由于不屬于任何企業組織,因此很多功能被閹割,影響了用戶體驗。而他們中不少人是眼下創業大軍的主力。
近期,釘釘推出個人版釘釘,即是服務小微的新動作。無招認為,釘釘需要回歸初心,面向海量中小微企業,支持好5200萬中小微企業和每年700萬家新企業,拉平中小企業和大企業的技術鴻溝。
在過去幾年,釘釘將主要精力投入到付費大企業獲客中,在B端投入很大精力去優化企業協同,但副作用是C端的體驗變復雜了。隨著AI帶來的機遇,釘釘面向C端也就順理成章了。
目前,個人版釘釘還處于內測階段,從披露出來的信息看,后續個人版或將收取年費。從功能看,釘釘個人版內測版本有空間、AI、云盤、會議4項功能。
從產品定位看,釘釘個人版希望找到B端跟C端的連接點,讓個體可以更便利地與企業實現跨組織溝通,例如更好地召開視頻會議、共享文檔等,而不是再跳轉至第三方軟件。當小微企業、個人的辦公語言被統一,效率也就上去了。
各自攀登、頂峰相見
釘釘走上新征程,也意味著阿里云的輕裝上陣,未來雙方的協同合作仍將繼續,只是從過去“兩人三足”式捆綁向前,變成各自攀登,互有支撐。
此前不窮也坦承,“云釘一體”下,釘釘肯定是受益方。例如,在全民居家上課期間,釘釘為維持網課流暢體驗,消耗“云”資源需要投入巨資。這筆錢自然計入阿里云的成本當中。
近期公布的阿里財報顯示,阿里云在2023年第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4%,雖然在集團六大板塊中業績表現并不亮眼,但結束了連續6個季度的收入增速下滑。
同時經調整EBITA利潤增長106%至3.87億元。財報解釋,這是因為釘釘相較去年同期使用量恢復正常,導致主機托管和帶寬費用降低。阿里云一直在盈利,利潤規模每季度小幾億的水平,因此釘釘運營成本的波動,就可能成了左右財報的關鍵變量。換言之,當釘釘成本降低后,阿里云的盈利情況就能得到顯著改善。
目前,對阿里云來說,最重要的是完成12個月內分拆上市的“軍令狀”,在倒計時階段,輕裝上陣對阿里云穩定盈利預期至關重要。
據晚點報道,“分家”后,雙方產生的成本、收益將按照市場化價格結算。也就是說,釘釘如果想要再用“云”,則需要向阿里云采購,過去這部分的成本也將轉變為阿里云的營收。
獨立運營,阿里云也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核心業務上。眼下,自動駕駛、AIGC產品井噴式發展呼喚更快的“云”、更強的算力,對阿里云無疑是利好。
例如,利用AI技術P圖的妙鴨相機在近期爆火,登上各大應用商店下載榜前列,在一個月內使阿里云上的算力需求暴增了數百倍。在阿里云看來,AI的發展帶來了模型訓練和推理場景,會大幅提高AI云服務的需求,這將成為阿里云長期增長的新引擎。
如今釘釘也正試圖用大模型重塑自己,本次生態大會上,釘釘宣布將AI PaaS開放給生態伙伴和客戶,要用大模型幫助生態伙伴把產品重做一遍,并給出付費方案,相當于調用一次大模型平均只需不到 5分錢,讓中小企業“用得起”。這也意味著,當在釘釘生態上長出更多智能化的需求,也將給阿里云帶去一定的增長動力。
釘釘再次獨立巡航,這家獨角獸公司有了新故事,當前創始人無招再次“空降”在釘釘會場之上談起初心,又讓這個新故事有了耐人尋味的開端。
來源:藍鯨
原標題:單飛的釘釘,如何騎到AI的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