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實習記者 | 張巽
高中免學費,又新增一地。
福建省漳州市長泰區近日發布公告,將從2023年秋季學期始推行高中免費工程,凡是區內就讀的高中生免學費,免費標準為每生每學期600元、全年1200元。住宿、伙食、校服、課本作業等費用不納入此次補助范圍。
漳州市教育局官網數據顯示,長泰區共有第一中學、第二中學兩所高中,2023年兩校招生總計劃人數共870。如果免學費工程順利實施,長泰區一年需要增加不少于300萬元的財政支出。
全國已有多地探索實施了高中免費教育政策。
廣東珠海市于2007年開高中免費教育先河,對擁有該市戶籍的中小學生實行12年免費教育,其中,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費書雜費全免,高中教育階段免除學費。
同年,陜西吳起市宣布將高中教育納入免費范圍;2008年,河北唐山免除公辦普通高中公助在校生的基本學費;2011年,陜西寧陜縣率先成為實行高中免費教育的國家級貧困縣。
2010年起,福州馬尾區在全省率先對高中實行免費教育,此后,福州閩侯縣、長樂區,晉江市、福清市、鼓樓區等地陸續實行高中免費教育。
除了市縣區級嘗試,在省級行政單位層面,西藏、內蒙古、新疆、青海、陜西等自治區和省份已全面實施高中階段免學費政策。
2014年起,寧夏回族自治區特教高中生享受免費教育,并全部享受國家助學金。甘肅省的一些民族地區也先行先試免費高中教育。
各地的免費政策不盡相同,大部分地區以“免學費”為主,部分地區如山西蒲縣還包括免除住宿費、書本費等。
全國各地陸續開展的高中免費教育一方面促進了教育的普惠度,另一方面也掀起了社會大眾對“免費教育與義務教育”的討論。
首先需要明確,高中免費教育不等同十二年義務教育。
2016年,河南省人大代表提出“對普通高中教育實行免費政策”。針對此提案,河南省教育廳表示“不合規”。
一是不符合《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且不收學雜費”,但普通高中教育未包含在內,不是所有適齡青少年必須接受高中教育,且實行“政府、受教育者家庭和社會合理分擔”的成本分擔機制。
2018年9月,教育部在答復“推出12年義務教育”提案時也曾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鞏固九年義務教育仍然是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
二是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下稱《意見》)要求不符。《意見》明確提出“嚴格執行義務教育法,堅持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嚴禁隨意擴大免費教育政策實施范圍”,實行普通高中免學雜費與《意見》要求不符。
同時,國家在否定部分省份實施12年乃至15年義務教育的做法后,對擅自拉長義務教育年限問題進行了全面排查,并督促部分已實行普通高中免費地區抓緊整改。
這一做法是出于避免因擅自擴大義務教育范圍,而引發民生政策脫離財力實際的情況發生。
2010年底,河南全省公辦普通高中的債務總額達到93.05億元,債務以及政府投入不足等問題嚴重影響學校的正常運轉。因此,受財力限制,免費高中在全國范圍內很難普遍推廣。
與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相同,實行高中免費教育也必將產生較大的地區差異。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田志磊曾對國內若干地區中職免費政策實施狀況調查,免費政策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地區差異。
“在中西部地區,免費政策促使中職教育招生好轉,專業結構有所優化;而在東部地區,免費政策造成了比較復雜的影響,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后果。 甚至產生了一些新的矛盾,使中職教育發展模式與產業需求之間產生了錯配。 ”田志磊在接受《人民周刊》采訪時曾表示。
此外,不少家長認為,“學費其實只是最小的一部分開支,補課費、班費等其他各種費用占大頭”。
實行高中免費教育減輕了貧困家庭的經濟負擔,但是推動教育公平仍需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實行免費教育后,如何實現高中教育高質量發展,又如何防止地區財政對學校的投入減少,都是應當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