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趙孟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在剛剛過去的中國傳統情人節——七夕節當日,多地結婚登記人數出現增加,較之今年2月14日和5月20日結婚人數減少的現象,這一變化引發熱議。
界面新聞綜合多地民政局和媒體報道,四川、江蘇、天津、內蒙古等多個省市,結婚人數與去年同日出現較大增幅,有些地區甚至出現“猛增”。以四川為例,結婚登記比2022年七夕多出2349對,增幅達35.4%。截至8月22日下午5點,江蘇全省民政部門共辦理結婚登記7296對,而去年的七夕節(2022年8月4日),江蘇各地民政部門婚姻登記處共辦理結婚登記5002對。
此外,天津全市1081對新人選擇情定“七夕”。此前,2021年和2022年七夕節,天津市辦理結婚登記分別為549對和759對。在內蒙古,全區共辦理結婚登記3503對,迎來婚姻登記“小高峰”。去年的七夕節,這一數據為2384對。
此前,網絡上有傳言稱,四川省綿陽市游仙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進行七夕節的網絡直播,但從上午10時直播開始,到15時45分直播結束,只記錄了12對新人領證,并附了一直空蕩蕩的民政局大廳照片。不過,據澎湃新聞報道,該傳言不實,當日游仙區民政局有77對新人登記結婚,此外也有人員辦理離婚。游仙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直播視頻中空無一人的畫面,實為中午期間工作人員短暫休息時的狀態。
人口學專家何亞福長期追蹤結婚數據變化趨勢。他向界面新聞分析,近年來幾個特殊日期(2月14日、5月20日、七夕節)結婚人數的變化,主要與具體日期有關。今年的七夕適逢公歷8月22日,星期二,22和星期二有兩個人的寓意,內涵吉祥;而去年的七夕節是8月4日,有些人比較介意,因而這可能是造成今年七夕與去年七夕結婚人數差距較大的重要原因。此外他還提到,今年5月20日結婚登記人數同比大幅下降,也與5月20日是周六有關。
此外,婚姻登記“跨省通辦”也是一方面的原因。2021年6月1日起至2023年5月31日,民政部在部分地區進行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試點工作。2023年6月1日起,中國婚姻登記“跨省通辦”的試點省份擴大到21個省份,在這些省份辦理婚姻登記不用返回原籍,可以就地辦理。
何亞福強調,因人口結構尤其是育齡婦女不斷減少、婚育觀念變化,結婚率和結婚登記人數下降將是大勢所趨,但不排除個別日子或短期內結婚登記人數同比上升。相比個別日期的結婚數據變化,他認為更應該關注結婚人數持續減少的大趨勢以及背后嚴峻的人口形勢。
全國結婚登記數據快速下降的情況近年來廣受關注。2023年6月,民政部公布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結婚人數為683.3萬對。自2013年結婚人數達到1346.9萬對峰值后,中國結婚人數已連續9年下降。2019年,中國結婚人數跌破1000萬對,此后每年一路走低,2020年跌破900萬對,2021年跌破800萬對,到2022年跌破700萬對。
何亞福查詢了1978-2022年中國結婚登記對數和結婚率發現,2022年結婚登記對數已創下1980年以來的新低。1980年結婚登記數為720.9萬對。
統計數據還顯示,1981年結婚登記對數從1980年的720.9萬對猛曾增到1041.7萬對。何亞福分析,原因可能是新版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登記更為規范。1981年不但結婚登記對數上升了,而且離婚對數也上升了。1980年離婚對數為34.1萬對,1981年上升到38.9萬對,1982年進一步上升到42.8萬對。
何亞福認為,近年來結婚人數減少有幾個原因:一是年輕人口下降,根據“七普”(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中國80后、90后、00后的存活人口分別為2.15億、1.78億、1.55億;二是由于婚育成本高以及婚姻觀念改變等原因導致結婚率下降,根據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中國平均初婚年齡男性為25.75歲,女性為24歲;2020年平均初婚年齡男性上升到29.38歲,女性上升到27.95歲;此外,結婚成本和疫情因素,對2022年的結婚數據也造成一定影響。
結婚人數下降會對出生人口有負面影響。在結婚登記數據中,與出生人口更密切相關的數據是初婚人數,因為結婚登記人數中還包括部分再婚且已過生育期的老年人,對出生人口沒有太大影響。結婚人數下降伴隨而來的是初婚人口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將影響一孩出生人口,進而對人口自然增長帶來影響。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我國全年出生人口為956萬人,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總量比上年末減少85萬,首次出現負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