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平臺經濟迅速發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維護等問題受到了社會的關注。保障這些勞動者合法權益是我們應當做的工作。”
2023年8月23日,司法部舉行“法律援助惠及更多群眾暨《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規定》發布”新聞發布會,同時發布6個貫徹實施法律援助法典型案例。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務管理局一級巡視員孫春英介紹,司法部重點擴大法律援助的知曉度和覆蓋面,指導地方將外賣小哥、快遞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作為法律援助的重點群體。
孫春英表示,通過發布典型案例等方式,讓勞動者知道,法律援助法已經將確認勞動關系納入法律援助事項范圍,對申請支付勞動報酬或者請求工傷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的進城務工人員免予核查經濟困難狀況,引導勞動者依法理性維權。以江蘇為例,去年以來,全省辦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法律援助案件688件,涉案金額1533.9萬元。
貫徹實施法律援助法典型案例中,就有一起是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法律援助的案例。
魏女士從事網絡主播一職,因懷孕身體不適等原因,在直播賣貨過程中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被公司以不能勝任崗位為由解除勞動關系。魏女士向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法律援助中心申請法律援助。法律援助中心經審查認為,魏女士是外來務工人員,懷孕期間失業,又沒有收入來源,所申請的勞動爭議糾紛符合法律援助事項范圍,當天決定給予法律援助,并指派了律師承辦該案。
該案于2022年9月16日開庭。承辦法官詢問雙方是否愿意就工資、賠償金、生育津貼、醫療費等一次性了結,魏某某考慮到自身長時間沒有收入,且在哺乳期,一時無法再就業,愿意一次性了結。最終,承辦律師幫助魏某某與公司達成一次性支付8萬元的調解方案,雙方當庭簽訂調解協議。
此外,對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孫春英介紹,司法部著力提供多元便捷服務,提高援助服務質效。廣東省廣州市等一些地方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聚集地設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定期安排律師提供法律咨詢等服務。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規模體量大、區域分布廣的特點,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建立了法律援助異地協作機制,在受理轉交申請、調查核實情況、送達法律文書等方面實行了跨省協作,避免勞動者來回跑、多頭跑,降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異地維權成本。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務管理局局長楊向斌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法律援助是為經濟困難公民和符合法律條件的其他當事人無償提供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法律服務的制度。2022年1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擴大了法律援助范圍,增加了法律援助服務形式,并且專章規范了法律援助的程序和實施。
據介紹,2022年全國法律援助機構共組織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37萬余件,值班律師提供法律幫助95萬余件,受援人241萬余人,提供法律咨詢1980萬余人次。
為貫徹落實法律援助法,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辦理程序的標準化、規范化水平,司法部對2012年公布施行的《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規定》進行了全面的修訂。2023年7月5號司法部部務會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規定》,并于近日正式發布。“《程序規定》的主要內容,我們可以概括為‘五個化’,就是強化職責分工,優化申請程序,簡化審查程序,細化指派程序,實化承辦要求,其主要精神是規范和便民。” 楊向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