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熵 石榴
編輯丨月見
電影《孤注一擲》上映第15天,票房就即將奔30億,如果不出意外,它將超越《消失的她》,成為2023年暑期檔最大的票房貢獻者。
它的火爆,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五年前的那個夏天。
2018年的7月,《我不是藥神》像是一枚定時炸彈,一投入市場,就如期引爆。票房數字飛速跳動,逐步飆升至30億+俱樂部。口碑更是驚人的好,598萬用戶,在豆瓣為它打下9.0分的豆瓣評分。
關于《我不是藥神》的討論也從電影迅速擴散到社會話題,知識產權、平價藥、生命權、醫保制度……最終又返回到《我不是藥神》電影本身,矛頭直指所謂的“現實主義”。
過往點滴令人動容,優秀的經驗也可供復制。五年后的這個夏天,《孤注一擲》這部與《我不是藥神》同出一“脈”的影片,同樣從社會議題出發,同樣將輿論點燃,也同樣來勢洶洶地,將寧浩與壞猴子,搬到了大眾眼前。
01、《孤注一擲》中了基因彩票
再沒有那個暑期檔,能像今年一般讓人難以預料。
在《消失的她》狂攬30億+票房時,所有人都以為暑期檔冠軍已經預定。它壓倒性的話題優勢,幾乎讓同期電影毫無還手之力。
但誰也沒想到,在暑期檔走入尾聲之際,《孤注一擲》來了。這個比《消失的她》投資更少、更不被看好的電影,借由令人膽寒的現實議題橫空出世。
影片題材是近幾年全社會高度關注的電信詐騙。緬北嘎腰子的暗黑傳說,早在今年年初,便經由短視頻引爆了互聯網,它將詐騙、犯罪、東南亞這幾個詞緊緊聯系在一起,將境外電信詐騙集團的網絡關注度推到了歷史最高。
《孤注一擲》來得恰逢其時。這個項目起始于2020年,當年詐騙話題已經開始走熱但仍屬于小眾話題。而經過這些年來的發酵,社交媒體上早已彌漫開來的緬北恐懼,也為這部電影形成了潛在的宣傳契機。
以至于電影還未上映,《孤注一擲》已經變成了一座大型話題制造機。宣發團隊也深諳輿論風向,在抖音,王傳君和張藝興是傳播重點,從#張藝興被打,#王傳君不像演戲,建議警察調查#,再到全網掀起模仿王傳君拜佛的風潮,借由抖音,《孤注一擲》這場風暴愈刮愈烈。
目前,《孤注一擲》在貓眼的預測票房,已經飆升至38.26億,這意味著,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它超過《消失的她》成為2023年暑期檔票房冠軍,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但另一方面,伴隨著高票房而來的,則是關于《孤注一擲》“按需定制”的爭議。
在《孤注一擲》的豆瓣熱評里,有一個高贊評論這樣寫道:“質疑思誠,理解思誠,成為思誠”。
會有這種觀感或許不難理解。
盡管同為壞猴子出品,但相比于五年前《我不是藥神》的鞭辟入里,《孤注一擲》的故事的確太淺薄了。無論正派還是反派,似乎都在為電影主題和現實話題掃清道路,以至于人物的塑造、情感的遞進、善惡的轉變,統統都不翼而飛了。觀眾很難看清他們各自掙扎的內心,一切獵奇、血腥和千言萬語,似乎都可以凝結為一句教育口號:不輕信、不貪財、不理睬。
這是典型的“陳氏電影”套路。影評人梅雪風曾這樣形容陳思誠的創作思路,“它對時事有著獵隼般的熱忱和精準度。現實中‘東南亞噶腰子’的傳說方興未艾,《消失的她》就適時地承接了大眾這種津津樂道的興致?,F實中家暴等女性權益話題熱度不減,《消失的她》同樣在其中對此深挖廣查?,F實中的關于階層的焦慮,在《消失的她》中,被直白地描述于經典的單純富家女和腹黑底層男的故事。”
隨著電影擴散的社會話題,幾乎百發百中地引爆了最大程度地討論,觀眾、片方、資本幾乎達到了利益上的最大平衡,一點點劇情上折損幾乎顯得微不足道。
《消失的她》如是,《孤注一擲》亦如是。
02、壞猴子的B面
在過去,這種類同于產品經理一般的創作思路,或許很難會和寧浩與壞猴子聯系在一起。
2014年,電影局派遣了寧浩、陳思誠、肖央、路陽和郭帆一起去美國好萊塢學習,在日后的交流里,陳思誠與郭帆時常在采訪中提起,那次學習讓他們對于電影工業化有了很多思考。但寧浩對它的感受是,“沒啥感受,挺好玩的,加州陽光挺好的?!?/p>
那一年,壞猴子成立第二年,寧浩還在為電影《無人區》忙碌。在寧浩的理解里,與自然赤裸相見,以及對人性的絕望,是《無人區》的主題。
彼時,寧浩還是大眾所熟悉的寧浩,《無人區》也還是京城電影圈中一個隱秘的傳說,看過的人說這是一部風格強烈的電影。最夸張的一句調侃是:“網上說京城逼格高,其中有一條就是看過《無人區》?!?/p>
成立壞猴子的初衷,是因為寧浩不想把作品的命運交給甲方。2015年,影視行業涌入大量泡沫,電影的門檻逐步降低,寧浩覺得受到了冒犯,“我拍一個電影,你們可以隨便說我也要來拍,我從來沒聽過哪個人說自己組織一支警察隊伍,去當警察。你們怎么就非要到我們這個行業來攪和?你們又不是干這個事情的。”
可一旦選擇這個模式,就意味著他必須和更為商業化的一面逐漸捆綁在一起。
從2014年自己參與發行的《心花路放》開始,壞猴子正式入局,成為牌桌之上的玩家。恰恰也正是這部電影,在發行階段和貓眼聯手做了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的大規模線上票補,以大量9.9元的低價票將用戶吸引到了影院里。
盡管寧浩一再在采訪中表露出躊躇,“每個人都這么矛盾地活著,被迫矛盾地活著。雖然干得不高興,但被迫還是得干,結果就是不開心”。但對于此時的寧浩和壞猴子而言,終歸還是參與到了近十年中國電影產業最重要的變革里。
而自《瘋狂的外星人》殺青之后,寧浩已經多年沒有繼續拍攝長片了。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推出的青年導演作品逐步面世,從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奇跡·笨小孩》,到申奧的《受益人》《孤注一擲》,幾部片子票房亮眼,不僅僅讓監制寧浩賺得盆滿缽滿,也讓其背后的合作伙伴,瞄準了“壞猴子”這塊聲名赫赫的招牌。
一個典型例子是,2018年,出身于壞猴子的導演溫仕培執導的犯罪片《熱帶往事》還未上映,便接連收獲了北京文化和歡喜傳媒的投資,前者宣稱2400萬元投資《熱帶往事》,后者則宣布1200萬元投資,并出資500萬元-800萬元參與宣發。
其中,寧浩與歡喜傳媒之間,則又是深度綁定關系。2015年,歡喜傳媒的前身21控股發布了一則公告,內容涉及認購新股份及更改公司名稱等事項。21控股向認購方發行約17億股股份。其中寧浩出資1.75億港元,獲得增資后的19%的股份,成為歡喜傳媒的明星股東,截止到目前,寧浩仍然持有歡喜傳媒1.15%的股份。
可惜的是,這部被寄予厚望的《熱帶往事》,卻是壞猴子出品的電影中唯一一部沒賺錢的影片。影片總票房最終定格在6409.6萬元,片方分賬為2138.7萬,相比于1.2億的成本來說,虧損較大。
盡管這已經不耽誤壞猴子的聲名遠揚了。在2021年,壞猴子電影計劃擴編,簽約導演數增至19位。但種種纏繞式的關系,讓寧浩和壞猴子開始背負越來越多人的期望,也越來越難以承受失敗。
有媒體統計,在這些年里,壞猴子文化參與投資13部電影,累計斬獲179億元票房。
寧浩越來越像一個成熟的商人了。
03、寧浩闖入危險戰場
與此同時,在這些和市場、產業走得更近的電影里,寧浩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他不得不越來越多地參與他所不喜歡的競爭,不得不和商業化走得更近。
寧浩的上一部作品是主旋律拼盤影片《我和我的家鄉》。一部寫滿了政治正確、正能量與通俗喜劇的命題電影。他負責其中的《北京好人》單元。整個單元不過短短二十多分鐘,和一部電影的體量相差甚遠。再往前追溯,則又是《我和我的祖國》中的一部單元短片《北京你好》。
寧浩在采訪中透露,離開那把導演椅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要拍什么。不是因為沒有時間,也不是因為疲憊,而是沒有覺得什么東西拍出來有意義,拍啥?世界上又不多一個商業片,又不缺一個商業片?!?/p>
或許很難想象,這樣的話會出自這個有著“鬼才”之稱的導演口中。在《瘋狂的石頭》和《瘋狂的賽車》里,寧浩曾掌控過最多6條敘事線,依然保證了較高的完成度。但自《瘋狂的外星人》起,大眾對于寧浩,好像不再買單了。
而寧浩自己,也的確沒能破解“出道即巔峰”的宿命。在靠《瘋狂的石頭》獲得第12屆華表獎最佳新人導演獎和第7屆華語傳媒大獎最佳導演獎之后,寧浩沒有再獲得任何主流獎項。
他在票房上越來越成功,但表達卻越來越令人失望。
而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或許是寧浩在走上商業導演這一條路后,必將會面臨的命運。
2006年,《瘋狂的石頭》投資300萬,最終票房2300萬,創造了低成本電影的奇跡。當年,這部電影的發行方是中影集團,韓三平看了片子,很有魄力地定下了一百個拷貝,要知道同年上映的《無極》也才發了三百個拷貝。后來,韓三平很悔恨,要是做三百個拷貝,這部電影絕對能破億。
到了2009年,《瘋狂的賽車》以1000萬的投資,斬獲過億票房。但對于這部電影,寧浩的自我評分并不高。在《混大成人》里就曾,他曾這樣追溯自己的創作之路:“做《瘋狂的賽車》的出發點不是從電影創作本身的角度出發,而是從市場的角度出發?!苯Y果證明,寧浩復制了自己的成功,這也讓寧浩繼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之后,順利成為億元導演俱樂部的一員。
但到如今,這樣以小博大的奇跡已經很難如期出現了。或者可以說,投資不夠大、成本不夠高、后臺不夠硬,連競逐電影的入場券都難拿到。這意味著,在接連證明過自己票房號召力之后,寧浩已經很難退回自己中低成本喜劇的舒適地帶了。
以《瘋狂的外星人》為例,這部看似平平無奇的影片,背后仍是多方利益的牽扯。這部電影的主演是黃渤和沈騰,出品方是歡喜傳媒和壞猴子,保底方是樂開花影業。歡喜傳媒背后是徐崢,壞猴子背后是寧浩,而樂開花影業背后則是王寶強。
可以說,《瘋狂的外星人》這塊肥肉,在上映前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一滴汁水都沒留給外人。這意味著,這場多方的利益游戲,讓寧浩必須心甘情愿地舍棄了黑色喜劇的內核邏輯,進而奔向更大范圍觀影人群的需求。
從這一層面來看,做監制、簽約新導演、推出“壞猴子72變計劃”,在某種程度上或許可以被定義為他曲線救國的新方式。其中,不論是路陽導演的《繡春刀2》還是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甚至是《孤注一擲》,總成本都不過在億級范圍以內。
但這種曲線救國的勝利,終歸很難屬于寧浩本人了。
在寧浩的儲備列表中,僅有一部由劉德華主演的《紅毯先生》。二十年前,在寧浩還是個窮學生的時候,因為劉德華慧眼識珠,他導演的《瘋狂的石頭》,成為劉德華亞洲新星導計劃中唯一一部內地作品。
如今二十年時光倏然而過,寧浩已經是最成功的商業導演之一,但他似乎也失去曾經天馬行空的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