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鄒文榕
中融信托停兌風波仍在發酵。
8月21日,兩家上市公司先鋒電子(002767.SZ)和微光股份(002801.SZ)相繼公告部分中融信托產品兌付出現逾期后,有消息稱,中融信托信托項目暫停了轉讓業務辦理。
界面新聞記者撥打公司官網電話后獲悉,部分項目確實已暫停辦理轉讓業務,暫停原因為個別信托項目存在流動性不足。
中融信托相關人士也向界面新聞記者證實,暫停辦理轉讓業務的僅涉及停兌項目,其他項目仍可辦理轉讓。
據其介紹,暫停轉讓可能會對部分急需用錢的投資者產生影響,但也規避了一些項目受讓方從中謀利,避免給投資者造成二次傷害。
“接盤的受讓方也是在賭項目最終兌付價格會高于受讓價格,比如說有投資者愿意2-3折轉讓信托受益權,即便拖5年之后5折兌付,對項目受讓方來說也是將近5年翻倍的收益了。”上述受訪人士進一步解釋。
近段時間以來,中融信托因多個產品逾期兌付受到關注。自8月以來,先后已有咸亨國際、南都物業、金博股份、金房能源、先鋒電子和微光股份6家上市公司發布相關產品風險提示性公告,中融信托對上述6家上市公司的逾期未兌付金額已累計超過2億元。
與此同時,從未兌付的信托項目看,多個逾期未兌付項目此前也被投資者認證為“資金池項目”。如南都物業、先鋒電子、微光股份認購的“匯聚金1號”,金博股份披露的“隆晟1號”,以及金房能源認購的“圓融1號”目前均已有個人投資者在社交平臺發聲稱兌付已逾期。
界面新聞記者獲取的一份中融信托與投資人溝通的音頻文件中,中融信托首席合規官、董事會秘書王強回應稱目前停兌產品確實帶有“資金池”屬性,但(停兌產品規模)沒有市場傳言的過千億那么可怕,同時產品有跟相關監管機構進行備案,操作上是合規的。
“這一塊是存量業務,我們需要時間去消化、去整改。”王強表示,公司目前其他類型產品都是正常募集且兌付的。
對于停兌原因,王強回應道,項目退不出來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產品流動性出現了問題,而且流動性出問題的產品規模在擴大。“但停兌不代表項目死掉了,不同的信托計劃有不同的底層資產和運作方式,有不同的募投管退節奏,不會張冠李戴。”王強表示。
中融信托相關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證實,王強確為公司首席合規官、董事會秘書。公司目前經營正常,上周公司其他合作方都在正常回款分配,官網也仍有產品正常發售。
界面新聞記者查閱中融信托官網后了解到,8月以來,中融信托仍有8個產品成立,最新成立時間為8月11日。
截至目前,8個新成立項目中,已有5個項目在中國信托登記有限責任公司進行公示備案,從資金運用方式來看,兩個產品為債券投資,其余三項分別為信托貸款、其他債權投資、實物及其他資產投資。
至于中融信托產品逾期可能對市場產生的影響,多家券商也在近期發布研報分析認為違約系個例,行業整體風險可控。
太平洋證券最新研報指出,中融部分信托產品的逾期兌付主要是流動性風險,底層資產與負債之間的敞口較為有限,最終演化成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性不大。對比美國的次貸危機,我國場外衍生品市場錨定的基本是流動性較高、無杠桿的股指和期貨產品,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托風險的傳導和放大效應。
據太平洋證券統計,2022年8月17日至2023年8月17日,購買中融信托產品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基礎化工、醫藥生物、農林漁牧等行業,其中總市值低于50億元的公司一共18家,占比高達75%。若到期日這些公司相關信托產品本金及投資收益未能全部收回,則存在本息不能全部兌付或只能部分兌付的風險,或將對其年度凈利潤造成一定沖擊。

此外,浙商證券研報也表示,中融事件大概率是個別風險暴露,全行業信托產品間產生大面積傳染風險的可能性低。
據浙商證券分析,本次中融信托產品出現逾期兌付的情況,不能排除與地產敞口較高有關。從行業情況來看,地產項目出現問題是信托產品違約的主要原因。根據用益信托對2022年信托產品風險事件的統計,2022年房地產領域的違約產品涉及金額約930億元,占整體違約規模的75.7%。從中融自身情況來看,2022年四季度末地產敞口占信托資產10.7%,較行業平均高5個百分點,不能排除中融本次逾期兌付與地產敞口較高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