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球財說 潘妍
中國光伏激蕩20年,你方唱罷我登場,可惜多是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常被調侃:“光伏出首富,首富多未路”。
光伏產業誕生過無數“首富級”人物,如施正榮、苗連生、彭小峰、李河君等等,都是敢賭敢做的挑戰者,卻均是未能幸免“首富詛咒”,或出走海外,或隱退山野,或鋃鐺入獄。
風險與機遇并存的行業,從不缺賭徒。
2023年,光伏組件龍頭晶科能源創始人李仙德榮登江西首富。李仙德在官微發表致辭《把硬仗的氛圍感拉滿》,結尾處“是時候,搞點大的了”。
事實是,李仙德搞的動作不是有點大,而是很大。
01 股價遭“背刺”
2023年上半年,晶科能源實現營業收入536.24億元,同比增長60.52%,實現歸屬凈利潤38.43億元,同比增長324.58%,業績喜人。
自從回A以來,晶科能源便開始搶先布局TOPCon電池路線,并逐漸確立市場領先地位。
8月初,TOPCon電池行業另一大龍頭正泰新能公開最新產能數據,并以“TOPCon全球產能第二”自居。根據規劃,預計2023年末,正泰新能的組件產能預計將提升至50GW,其中N型TOPCon產能提升至38GW。
而根據晶科能源半年報數據,截至報告末,晶科能源已投產N型TOPCon電池產能約55GW。根據晶科能源未來的擴產計劃,預計至2023年末,公司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將分別達到85GW、90GW、110GW,其中電池產能N型占比預計將超過75%,已遠遠領先“第二”的正泰新能。
財報喜人,可二級市場卻反向大跌。
財報發布次日,晶科能源盤中跌幅一度接近13%,8月15日最終報收10.42元/股,日跌幅達11.99%,單日市值蒸發超140億元。
當日晚間,晶科能源緊急發布首份回購計劃。根據公告顯示,晶科能源擬回購資金總額3億-6億元,回購價格不超過18.85元/股,較當日股價高出8成。
回購計劃發布后的幾個交易日,晶科能源股價小幅回升,但截至2023年8月21日,晶科能源報收10.34元/股,較財報發布當日股價依舊下跌近14%。
業績大增,市場為何做此反應?
業績利好是預期之內,但巨額融資是預期之外。在披露半年報同日,晶科能源還發布了一則新的融資計劃。據公告顯示,晶科能源擬發行股份不超30億股(含本數),募資總額不超97億元。
02 一年半“準時”融資近300億元
不怪市場反應大,主要是自上市以來,晶科能源已進行多次融資,以擴充產能。
2022年1月,晶科能源成功登陸科創板。晶科能源原計劃IPO首發募資金額為60億元,但最終超額募資,募資金額達100億元,資金主要用于年產11GW高效電池生產線等項目建設和補充流動資金。
2022年7月,晶科能源公告稱將進行100億元可轉債融資項目,并在2023年4月已公開發行。
值得玩味的是,根據要求上市公司兩次融資間隔要6個月以上,而晶科能源的100億元可轉債項目距離上市僅過去了6個月零1天。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一切不言而喻,晶科能源對于資金的迫切程度昭然若揭。
如果算上此次計劃啟動的97億元定增,晶科能源在上市后的1年半時間里,合計募資額已近300億元。
根據2023年半年報中,募集最近使用進展披露情況,截至6月30日,晶科能源累計已使用的IPO募集資金金額為88.53億元,占募集資金總額90.96%。同時,累計使用可轉債募集資金59.59億元,占募集資金總額59.78%。
也就是說,目前晶科能源還有約50億的募資還沒有使用。截至6月30日,晶科能源貨幣資金余額高達248.55億元,短期借款為83.38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0.93億元,賬上資金還算充裕。
賬上充裕,卻還頻繁融資的背后,是晶科能源的野心。
2023年5月,晶科能源公告宣布將豪投560億元,用于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規劃建設年產56GW垂直一體化大基地項目。
超500億元的產投項目,難怪手握百億資金的晶科能源又要定增融資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宣布“56GW垂直一體化大基地項目”當日,晶科能源還將旗下子公司新疆晶科100%股權出售,對價43億元。針對此次出售子公司新疆晶科的原因,晶科能源解釋是“對現有一體化生產基地布局的優化需要”。
因投資數額較大,晶科能源還遭到上交所問詢。晶科能源回復稱,判斷短期內N型產品供不應求,通過擴產搶占N型市場具備合理性。
不過,投資者似乎認為晶科能源的擴增步伐有些盲目自信,并對其大舉融資擴產,市場不買賬后,再出錢搶救的套路表以不滿,稱“吃相難看”。
03 不擴產就會被落下?
盡管資本對于晶科能源的大額融資給出了明確態度,但整個光伏賽道似乎都陷入擴產“怪圈”,產能過剩的爭議再度甚囂塵上。
自2020年碳中和、碳達峰等相關政策發布后,整個光伏產業迎大爆發。在2023年5月的上海光伏大會上,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感慨:“光伏行業用18年建成了約380GW的產能,而最近18個月就新建設了超過380GW的產能?!?/p>
對此有專家分析,光伏行業當前的一個怪象就是,募集資金有效利用率太低。有些企業產品做得沒多好,擔心未來資本市場不再看好光伏行業,融資就會困難,于是打著擴產的名義“內卷式”融資。
“他們抱著‘囤貨’的心態瘋狂無序擴產,這種現象嚴重不符合市場經濟資源配置規律。”
據2023年半年報,晶科能源“重大的非股權投資”中,共列出16個項目,其中12個仍處于“項目建設中”狀態。
晶科能源此次在二級市場的反應,似乎也給市場敲了一個小警鐘。若以現有速度擴張,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只能是時間問題。
事實上,光伏上游的產能過剩已是事實。
2023年上半年,光伏產業鏈各主材環節價格均呈大幅下跌趨勢,從上游向下游(硅料-硅片-組件)的降幅依次均有遞減。6月末以來,TCL中環、隆基綠能兩大硅片龍頭紛紛大幅下調報價,初步顯示出了“產能過?!钡碾[憂。
值得一提的是,有觀點認為光伏上游價格下降可能會傳導至下游。目前,一些意圖在組件業務上發力的廠商或是二三線廠商在招標時給出了極低報價,甚至在引入第三方報價調整機制的情況下,報價比第三方還要低。作為毛利率最低的組件環節,同樣也面臨著降價壓力,這對晶科能源等組件企業來說并非好消息。
晶科能源也表示,若未來下游應用市場增速低于擴產預期甚至出現下降,上述產能擴張將進一步加劇行業內的無序競爭,從而導致產品價格不合理下跌、企業盈利下降。
雖然在財報中,晶科能源并未對產品價格變動情況進行相關披露,但根據2022年產品毛利率來看,營收占比超9成的光伏組件毛利率減少2.79個百分點至10.61%。同時,硅片產品減少20.72個百分點至0.11%。
需要一提的是,不斷擴大的產能布局,使晶科能源負債壓力居高不下。
根據公開數據,自2012年以來,晶科能源資產負債率就持續在70%高位,2021年甚至高達81.40%。遠高于隆基綠能、晶澳科技、通威股份等50%左右的數值。
在半年報中,晶科能源也提到相關風險。未來若公司經營業績未達預期甚至下滑,導致經營性現金流入減少,或者難以通過外部融資等方式籌措償債資金,將對公司資金鏈產生一定壓力,從而對公司的日常經營產生不利影響。
如李仙德所愿,硬仗的氛圍感已經拉滿,矢在弦上,不知晶科能源接下來會如何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