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徐魯青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即便上海書展的周六線上票已經早早售空,60歲以上的老人們仍然可以通過現場身份信息登記的方式購票入場。從上周六開始,上海書展增設了便利通道,在上海展覽中心0號門(延安中路1000號)、9號門(南京西路1333號),60歲以上的老年觀眾以及有特殊困難的觀眾,可享受這項服務。
“我們今天本來是碰碰運氣,原來聽說只能線上買,后來想去看看吧,萬一有人買票買多了呢,來了發現出了新規則。”在19日老年讀者便民服務點設立的第一天,接受界面文化記者采訪的一對老年夫婦這樣說道。

上海書展是“老讀者們”重要買書渠道
老年讀者參與眾多,一直是上海書展的特色之一。廣西師大出版社的營銷編輯春卷告訴界面文化,她參與過很多圖書市集,“市集都比較年輕化,比如北京的郎園,來的更多是文藝青年,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主打的是版權交易,訂貨會也更多針對企業,市民讀者參與得并不多。對比其他書展,能直觀感到上海書展的老年讀者是很多的。”
春卷發現,在上海書展接觸到的老年讀者里,有很多幾乎每屆都會來參加,對各家出版社的產品也并不陌生。“前幾天有個老人推著買菜用的小推車,帶著他的孫子來。他說沒有中斷參加過一屆上海書展。我本來想向他介紹一下我們社,他卻說喜歡我們三十多年了,覺得我們思想類社會類的書做得蠻好的。” 上海譯文社的一位編輯也提到,對于老年人來說,上海書展可能是一年里非常重要的買書機會,她已經參加過很多屆書展,每年都會遇到前一年收展位聊過天的“老朋友”們,這些“老朋友”仍然記得她,跟她打招呼。

偏好大字號,為孫輩買書更大方
上海書展上的老年讀者們有自己的閱讀偏好,比如大多希望能翻閱一本書的內頁,常會問編輯們有沒有拆塑封的書。老年讀者們對字體大小也更敏感,比較關心書的字體夠不夠大,如今很多新書的字號趨向于選用較小的字號,對他們來說也造成了一些閱讀障礙。
春卷告訴界面文化: “我們首版《大宋之變》的字體在下印廠前就因為這個改了,當時書的策劃和責編老師都覺得原來的字體和字號可能會讓中老年人看起來比較吃力,后邊決定再調整下廠文件,從9.5號字體改成了9.8號。”有編輯還提到其他國家的做法——很多書都有精裝本和平裝本,平裝本往往是字體更小的,而字體較大的精裝本則更便于老人閱讀。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錢運春也注意到老年讀者的數量很多,他告訴界面文化,比較驚訝這個客群的數量,他們有的是給自己買,出手更大方的是給孫輩買, “老人不怎么線上買書,書店又沒有書展這么便宜,但老人讀者有時間,又愿意讀書,所以我們也在想未來可以怎么開拓這塊市場。”

線上買書“不太會”,線下買書越來越難
記者也在現場隨機采訪了三位老年讀者,他們都表示,很少在網上買書,要么是因為“不太會”,要么是因為“網上買雖然可以看到封面,但是里頭是什么不太清楚,拆不了塑封的我都不愿意買。”一位每屆都來上海書展現場的“老讀者”告訴界面文化,書店的選擇很少,需要的書不一定能買到,而且現在大的書城少了,線下很難找到自己想要的書。”
當線上變成主要購書渠道,線下書店縮減后,老人們或許有些無所適從。春卷提到今年編輯部遇到的一件事,在推出了《中華帝國晚期的性、法律與社會》一書后,有位來自江蘇的老人希望能購買,但或許是因為不知道該如何網上下單,只能手寫一封訂購信寄到他們的桂林編輯部,想要“今向你社發行部函購一本”。他們一邊感動于這位老讀者一直在關注社里的新書,一邊也為這樣的購買方式感到有些心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