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香港出生率持續偏低且呈下滑趨勢。
8月15日,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簡稱“家計會”)公布最新調查顯示,香港夫婦的平均子女數目驟降至0.9名的歷史新低點,無孩夫婦占比達43.2%,相較2017年增加超過一倍,取代一孩家庭(27.4%)成為香港主流。
此系列調查由1967年開始,每5年進行一次。2022年的調查為該系列第12次,于2022年9月至12月間展開。
過去10年,香港家庭子女數量一直下降。2012年,夫婦平均子女數目跌至1.2名的新低,“一孩家庭”比例首次超越“兩孩家庭”成為主流;2017年,不想生育及未決定的婦女比例大增。到了2022年,平均實際子女數目再次打破下限為0.9名,沒有孩子、1個孩子和2個孩子的家庭占比分別為43.2%、27.4%和25.2%。
理想子女數目亦持續下跌。2022年,女性和男性平均理想子女數目分別為1.47名和1.45名,2012年分別為1.67名和1.65名。
家計會榮譽顧問暨研究小組委員會主席葉兆輝表示,生育率創新低與結婚人數減少、結婚年齡中位數升至30.6歲有關,亦是全世界所面對問題。他認為,平均子女數目未來2、3年會再下跌,是“難以逆轉及無可避免的趨勢”。
根據港府統計處數據,過去10年,香港出生人數在2016年達到6.09萬人高峰后逐年下滑,2022年僅3.25萬人,降幅超四成。2022年,香港總和生育率下跌至僅0.701,是30年來最低水平,也是全球最低。
港府發布的《1991年至2021年香港生育趨勢》指出,香港生育率趨勢與以下因素有關:遲婚、女性獨身情況增加、初次生育未因遲婚提前、生育三孩或以上比例低、已婚女性生育率下跌、離婚率上升和內地女性在港產子數目減少。
調查顯示,香港夫婦實際與理想子女數目的差距正在拉大。2002年,兩者在近20年首次持平,均為1.6名,此后實際數目開始低于理想數目。2022年,理想數目為1.5名,實際數目為0.9名;60.3%的25-29歲女性、52.4的30-34歲女性為“實際<理想”情況。
以無孩作為理想子女數目的占比亦創下新高,女性達22.7%、男性達20.1%,相比2012年分別為7.1%和5.3%。以1名孩子為理想的占比也從2017年約32%的整體比例驟降至女性的18.6%及男性的25%。

“自己/配偶不喜歡小孩”、“養育孩子的責任太大”、“已有足夠的孩子數目”依次為選擇不要孩子的三大主要原因。這同樣是選擇只要1個孩子的三大原因,只是排列次序相反。值得指出,無孩人士呈現高學歷、高收入特征,58.4%受訪者為大專或以上學歷,50.2%家庭每月總收入在3萬港元或以上。
經濟問題和生活成本直接影響香港生育率。在“如意外懷孕,選擇不把孩子生下的原因”中,“經濟不許可”排在首位。教養孩子的主要困難中,“責任重大”、“經濟負擔加重”和“教育政策令人無所適從”為三大原因。
根據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在3月的調查,香港連續13年位居全球房價最難負擔城市之首。2022年其住房負擔比率達18.8,這意味著香港家庭需不吃不喝18.8年才能置業。經濟學人智庫(EIU)公布的2022年全球生活成本報告亦顯示香港排名全球第四。
對于何種措施能夠鼓勵生育,調查顯示“經濟上的鼓勵”為首位。超過6成受訪者認為買/換樓或租屋資助、醫療資助、教育資助能夠提高生孩子意愿。另外也有5成表示需要生育獎金、提高子女免稅額、額外的稅務寬減、托兒津貼和奶粉津貼。
港府亦期望通過發錢刺激生育率,《財政預算案》提出由2023/24年度起,提高子女及初生子女免稅額至13萬港元,此外還有半日制幼兒園免費、中小學及幼兒園學生每年2500港元津貼等鼓勵措施。
葉兆輝則認為,除了錢之外,住屋困難、工作壓力大及找不到托兒服務等亦會令生育意欲降低:“港府一直以‘個人決定’響應增加生育率的問題,但實際欠缺針對性鼓勵措施。相反其他地區的力度及闊度更大,如有一年產假、家庭友善工作間或者育兒服務,香港有很大改善空間。”
港府統計處預計,香港生育率將維持低水平,總和生育率按推算將由2021年的772名輕微回升至2046年的938名。與此同時,人口高齡化更加明顯,推算65歲及以上人口將由2021年的145萬上升至2046年的274萬,占比由20.5%上升至36%,即每3名港人中有超過1名是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