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董子琪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家長需要為孩子設計閱讀路線嗎?小孩子可以有對圖書的自主選擇權嗎?在上海書展首日舉辦的第十四屆讀者大會暨書香中國閱讀論壇上,兩位與會嘉賓曹文軒和樊登就此問題產生了不同的觀點。前者認為孩子的判斷能力不足,需要家長協助選書,而后者則認為,家長應當盡量讓孩子有自主選擇閱讀的空間。
樊登:現在的風氣是家長強迫孩子讀書,讓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全無
曹文軒認為,作為讀者應該承認書是有質量高下之分的,更重要的是,專家需要告訴人們哪些書才是值得閱讀的,讀者也需要依賴專家的建議,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兒童閱讀方面,他表示家長應當擔起給孩子挑選合適讀物的責任,“我去國外問人家,小孩圖書的選擇權是不是交給孩子?不是的,孩子的判斷能力是不完全的,需要家長的指導。”
而與曹文軒同場對談的嘉賓樊登的觀點有所不同,他認為家長不需要為孩子設計閱讀路線,也不應該在兒童讀書方面下太大功夫,家長應該做的是自己多讀書。“現在的風氣是家長強迫孩子讀書,把讀書變成考核任務、變成玩耍的對立面,讓孩子興趣全無。但人是模仿的,不是(能被)強迫的,家里的成年人愛讀書,家里有討論書籍的空間和氛圍,孩子自然就能學習。”他說,規定一個人讀什么樣的書是很“嚇人”的,家長應當盡量讓孩子有自由選擇的空間。

之所以意見不同,在于曹文軒認為隨著時代發展“開卷有益”的想法并不總是對的。他說,“原來人們總說開卷有益,那是因為最早的書刻在竹簡上,可是現在出版的門檻已經 ‘低到塵埃里 ’。圖書太多,如何挑選書就變得重要了。”他認為,現在的問題是圖書太多了、幾乎“滿坑滿谷”,國內書展是一年四季都有,從省一級的辦到市一級的,“難道這些書都值得讀嗎?”曹文軒問道。

許宏:能夠使我們成為有歷史教養和文化教養的人
與會的南京大學教授莫礪鋒與考古家許宏則講述了對公眾而言考古與文學的意義。考古有什么用呢?許宏說,這是許多人問他的問題,四十多年高考報志愿的時候,考古不是他的第一志愿,那時候的信息特別少,他對考古也不了解,印象中僅有馬王堆漢墓“老太太”。四十多年過去了,考古的發現之美、思辨之美卻將他俘獲。“考古確實與國計民生沒有太大的關系,如果諸位只是滿足于人類的動物性——像是吃喝拉撒繁衍后代等等,考古沒有用,”許宏講道,但是考古可以滿足人類的文化需求,考古可以滿足人類對自己歷史的好奇心,講述中國是怎么來的;能夠使我們成為有歷史教養和文化教養的人;最后考古還可以安頓身心,考古的對象有幾千年上萬年的歷史,相比之下,個人的榮辱得失都可以看淡,至少對于他個人而言是如此。
與許宏所說考古能安頓身心相呼應,莫礪鋒以唐宋詩詞為例講述中國古人與現代人情感相通,這是古詩詞仍有魅力的緣由。“《尚書》記載詩言志,后來陸機《文賦》又寫為詩緣情,志與情好像是詩歌的兩種情向,其實情志一體,情志就是一個人完整的內心世界——偏向感受的是情,偏向思考的是志。”莫礪鋒認為,唐詩至今還能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它寫的就是及日常生活的情況,唐人的七情六欲與今人相通,喜怒哀樂和基本價值基本不變,因此古詩詞的好處就在于雖然是一千年寫的,但也距離我們很近。
“讀者大會”是由中國出版集團主辦的全民閱讀活動,至今已連續舉辦14屆。今年是首次落地上海書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