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解局
最近,相關數據顯示,電視銷量直線下降。
電視,為什么賣不出去了?
誰殺死了電視?
01 電視“死”了
8月10日,根據洛圖科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7月,中國電視市場品牌整機出貨量達到219萬臺,同比下降14.1%,環比亦下降23.4%。
只看線上公開零售渠道,下降得更厲害,較去年同期下降25%以上。
中國電視月度銷售趨勢圖
另一家調查機構奧維云網,公布的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
據奧維云網(AVC)全渠道推總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銷量為1467萬臺,同比下降12.2%。
彩電月度銷售的趨勢
如果將時間線拉得更長一些,我們會發現,從2016年開始,我國電視銷量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彼時,全年銷量高達5089萬臺。
到了2022年,我國電視銷量只有3634萬臺,5年內減少了將近1500萬臺。
這并非中國的個例。
從全球范圍看,知名市場數據研究機構TrendForce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電視總出貨量僅2.2億臺,同比下跌3.9%,創下近十年來電視行業的最差出貨量紀錄。
全球電視的出貨量
一方面,是新造出來的電視賣不出去;另一方面,是買回家的電視沒人看。
據《2013年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顯示,北京地區電視機開機率從3年前的70%下降至30%。
10年過去了,情況只會更差,數據恐怕低得可憐。
不開機的電視,和“死了”又有什么區別呢?
02 不受待見
曾經作為“家庭三大件”的電視,為何不受待見了?
一是房地產市場不景氣。
房地產銷量與家電家居品類銷售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道理也簡單。
無論買的是新房還是二手房,很多人入住后都會更換或添置新家電。
當前,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家裝需求有限,無法強力支撐電視銷售。
二是家庭裝修去客廳化。
客廳,是主人與客人會面的地方。
隨著生活觀念的轉變,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的需求。
以客人為導向的客廳裝修模式,正在發生改變。
這種趨勢,被稱為“去客廳化”,即徹底拿掉或部分保留“沙發+茶幾+電視”的布局,根據興趣、愛好、親子互動打造自家的公共空間。
我們看到,很多家庭的“客廳”往往配有書架+書桌,電視不再是必需品。
“去客廳化”的裝修風格,也在影響電視的銷量。
三是更新換代需求不強。
如果說,電視的增量市場正在萎縮,那么,存量市場的需求也在下降。
畢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電視在中國的普及率已經非常高了。
飽和狀態的存量市場,關鍵是刺激消費者換新。
從CRT到等離子、液晶再到MiniLED,電視逐漸陷入了技術瓶頸。
電視技術的演變
今天的電視有點像現在的手機,更新換代沒有什么太大的驚喜,也很難激發消費者換機的欲望。
四是網絡視頻搶占時間。
電視作為一種娛樂方式,以前的競爭對手是廣播、報紙,現在是網絡視頻。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看網絡視頻的時間多一些,看電視的時間相應就減少了。
特別是最近幾年,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崛起,老年人也沉迷于手機。
社交媒體管理平臺KAWO科握發布的《2023銀發經濟下的社交媒體營銷》白皮書顯示,60歲以上的網民中有80%平均每天會花1.5小時刷短視頻。
老年人都不看電視了,電視徹底丟掉了自己的最后一塊陣地。
03 花式作死
以上都是“外因”。
實際上,電視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也是自己作的。
以前的電視機,基本上是傻瓜式操作,打開電視就能看,換臺也比較簡單。
而現在的電視,就太難用了。
打開電視,先播一段廣告。
因為消費者意見太大,2020年,中國電子商會和江蘇省消保委等單位共同制定的《智能電視開機廣告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以團體標準的形式要求所有開機廣告時長不得超過30秒。
關于《智能電視開機廣告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進行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
這個技術規范,是個多方妥協的產物。
即便如此,仍然預留了30秒的廣告時間,與消費者的期望相去甚遠。
看完廣告后,想看電視節目,還得充個會員。
今年年初,演員李嘉明發視頻炮轟電視收費亂象,李嘉明稱自己已三年沒有打開電視了,“以前打開電視就是電視,現在打開電視全是收費的,什么包月VIP,我買一個電視花大幾千,完了我還看不了,每一個項目得單獨收費。老百姓掙錢容易嗎?”
李嘉明發視頻炮轟電視收費亂象
其實,現在電視最大的問題還不是收費,而是“套娃式收費”。
很多電視提供的只是各大視頻網站綜合平臺,每個網站的賬號并不互通。
開了一個會員,并不能看到所有網站的視頻。
甚至是開通了會員,看某些電影,還得另行交錢。
這種收費模式,勸退了年輕人。
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如果只能開通一個視頻會員,那么,手機肯定優先于電視。
僅此一點,電視就輸了。
再者,既然電視直接看不了視頻,那么為什么還要非買電視不可呢?
這也是現在很多人選擇投影儀的原因。
現在的電視,號稱智能電視,但在實際操作上,往往很復雜。
中國家電網公布的《2022國內市場適老化電視調研報告》顯示,有將近五成的人,在開機后不能直達想看的電視節目。
來源:《2022國內市場適老化電視調研報告》
復雜的操作邏輯,勸退了老年人。
電視花式作死,讓自己陷入了年輕人不愿看、老年人不會用的窘境。
04 如何自救?
開機廣告也好,會員收費也罷,這也是電視廠商的無奈選擇。
現在的電視行業,競爭太激烈。
如果你打開電商平臺,會發現,花200多塊錢就能買一臺液晶電視,品牌的55寸4K電視,也不過只要1000多塊錢。
價格戰已經成為常態,電視廠商的利潤被壓得很低。
既然硬件賺不到錢,電視廠商就打起了軟件的主意。
他們通過預裝各種視頻平臺,吸引消費者充值會員,以獲得一定比例的分成。
遺憾的是,這種做法,可能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服務收費模式,增加了電視廠商的收入,卻也動搖了電視立身的根基。
那么,電視又該如何自救呢?
一方面,在硬件上要適應當前的家居方向,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正如上文分析,現在的裝修風格偏向于“去客廳化”。
電視不能局限于看視頻的工具,而應增強裝飾屬性。
某電視廠商推出的畫境電視,正是出于這樣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軟件上要做減法。
現在的智能電視,操作系統太復雜了。
視頻網站收費模式已經實行多年,電視收費并非不可行。
電視廠家關鍵還是要在保障視頻基本可看的基礎上,優化內容服務生態,實現一個會員可看全部視頻。
這樣才能激發消費者付費的欲望。
現在的電視競爭對手,已超出了行業本身,直接面臨短視頻、游戲的“降維打擊”。
電視廠商的自救,可能只是一種“徒勞”。
這是電視,也是很多商品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