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子象
受極端天氣等因素影響,北半球部分小麥主產區正面臨質量問題。歐洲遭遇“爛場雨”,小麥面臨霉變風險,而北美異常干燥,影響作物產量。小麥進口商現在將希望放在尚未迎來收獲季的南半球國家身上,以彌補多國潛在需求缺口。
面包、意大利面等面食制品依賴高質量的小麥。小麥的制粉品質與籽粒硬度密切相關,而小麥硬度的決定因素是水肥和光照的充足。
芝加哥農業咨詢公司AgResource總裁Dan Basse對路透社表示,北半球產糧區的高品質碾磨小麥將減少,現在市場更加關注南半球的出口國,期望阿根廷、澳大利亞能夠出口更多蛋白質含量高的優質作物。
然而,南半球的產糧大國也面臨供應壓力。國際谷物理事會高級經濟學家Alexander Karavaytsev表示,阿根廷的播種面積低于預期,歐洲部分地區的谷物質量堪憂,另外兩個主要出口國——美國和加拿大也面臨干旱影響,這些都加大了供應壓力。
歐洲的異常降雨正阻礙收成,引發小麥質量擔憂。歐盟是小麥的主要種植地之一,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大出口地。在過去的一個月里,歐洲北部地區遭遇“爛場雨”,比往年更多的降雨影響收割工作,并導致成熟的小麥發芽和霉變。
該地區前兩大生產國之一的法國受影響相對較小,在陰雨天氣來臨之前已經收獲了大部分作物,只有一小部分受到影響。緯度更高的德國受到的負面影響則更嚴重。
據德國農民協會(DBV)報告,截至8月初,其小麥、黑麥合計只搶收了約20%,大約一半的冬季油菜籽還留在田間。該機構的作物生產政策顧問Katharina Geiger表示,降雨持續不斷,德國北部的農民尤其擔心。由于潮濕,真菌的生長可能會急劇增加,使得糧食無法食用。德國谷物處理商Agravis也表示,“嚴重延遲”的收割引發了人們對小麥蛋白質低于正常水平的擔憂。
南歐的意大利也遭遇同樣的問題。Rossella Polito是意大利南部普利亞地區的小麥生產商,她同時還在社交平臺上運營著關注全球小麥市場信息的自媒體。她對美國大宗商品市場服務機構DTN表示,受連續的異常降雨天氣影響,意大利小麥作物在生長的各個階段都遇到了問題,小麥的質量是他們今年最關心的問題。
她表示,質量差再加上上個商業季的庫存量低,意大利硬粒小麥的價格最近開始“瘋狂上漲”,尤其是質量最好的品種。她預計,意大利今年對于進口優質小麥的需求將比往年更高。
意大利在5月1日至6月中旬期間,短短40天的降雨量就達到了過去的5-6個月的水平。
至于是否能夠指望另外的產糧大戶烏克蘭和俄羅斯,也存在不確定性。
繼上一季創紀錄的收成后,俄羅斯預計又將迎來一個大豐收,但是南部產糧區降雨量過多,其谷物質量可能低于平均水平。據俄羅斯谷物質量評估中心的數據,截至7月31日,收獲的小麥中約有74%為食品級質量小麥,而去年同期為91%。
烏克蘭的情況更糟。據UkrAgroConsult的數據,只有35%-40%的小麥可能達到碾磨質量,為過去十年來的最低水平。烏克蘭農民不僅要應對潮濕的天氣,戰爭也限制了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另外,黑海糧食協議的破產,限制了烏克蘭糧食進入全球市場的渠道。
在小麥的生長關鍵期,北美經歷了干燥的天氣,這對小麥等谷物的質量是個好消息,不過連續干旱抑制了其產量,這將降低其出口能力。
在7月12日的作物產量報告中,美國農業部表示,2023年硬粒小麥產量預計為5400萬蒲式耳,比去年下降16%;DTN加拿大谷物分析師Cliff Jamieson援引加拿大谷物委員會報告稱,該國2023年-2024年庫存量可能會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數量,這表明加拿大硬粒小麥未來一年的供應將趨緊。
澳大利亞農業部門在6月份預計,2023年-2024年,該國小麥產量將大幅下降34%,低于10年平均水平。澳大利亞是世界第二大小麥出口國,主要向亞洲買家供貨,包括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日本。
另外一個不確定因素是印度的大米出口禁令。這個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在7月下旬禁止出口香米,進一步加劇了全球小麥供應緊張的擔憂。印度的大米出口占全球總量的40%以上。隨后阿聯酋、俄羅斯等國也推出了類似措施。
行業咨詢公司AgResource總裁Dan Basse擔心,如果大米持續短缺加劇,人們就會尋求小麥作為替代食品,屆時全球糧食供應的危機可能比俄烏沖突爆發之初還要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