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真探Alphaseeker 何文
阿里巴巴身處多重風云中。
電商領域,新老玩家密集交鋒,市場格局已被重塑。相似的故事目前也在本地生活領域上演。云服務方面,大模型的火熱為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物流領域,價格戰雖然成為了過去式,但行業依然充滿變數,菜鳥自營快遞的加入更是帶來了新的變量。
風云中,阿里巴巴多面迎戰,也多面參戰,而且是用更主動的姿態參戰。
今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在全員信中宣布開啟“1+6+N”組織變革。5月,阿里巴巴又公布了各業務集團的董事會成員名單以及部分業務集團的上市和融資計劃。這意味著阿里巴巴從“集團大生態”邏輯轉向“分拆業務、獨立作戰”邏輯,試圖讓各業務集團在市場競爭中獨當一面。
四個月過去,這場巨大的自我變革效果如何?各業務集團有何新的壓力或活力?本次的阿里巴巴2024財年第一季度(即2023自然年二季度)財報,是反映阿里巴巴變革結果的首份財報,提供了一個適時的觀察窗口。
變革初見成效
本財季,阿里巴巴實現總收入2341.56億元(若無說明,單位均為人民幣),同比增長14%,超過市場預期的2237.5億元。經調整凈利潤為449.22億元,同比增長48%。
因為架構調整,阿里巴巴財報的分部統計口徑發生了變化。本次財報中,淘天集團、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本地生活集團、菜鳥集團、云智能集團、大文娛集團作為六大業務集團得到單獨呈現。高鑫零售、盒馬、阿里健康、銀泰、UC優視、夸克、飛豬等業務公司則被并入“其他業務”中。
在阿里巴巴宣布啟動自我改革時,曾表示初衷是希望讓組織更敏捷,為業務釋放新的發展活力。所以這一輪財報觀察,重點自然是六個業務集團,是否已經見成效。
淘天集團:競爭中迭代,客戶管理收入重拾增長
淘天集團包含淘寶、天貓、閑魚、1688等業務,是阿里巴巴的電商基本盤。這幾年里,淘寶和天貓于內與外均有壓力,外部面臨京東、拼多多、抖音電商等同行的競爭,內部則需要在管理上深化調整。在應對變化的過程中,淘寶和天貓明晰了三個重點:進一步加碼內容化、強調用戶的活躍度、強化對中小商家的吸引力。
圖源:阿里財報
財報顯示,6月淘寶APP日活躍用戶同比增長6.5%。過去一年,淘寶新增了512萬個新商家,其中大多數是中小商家。天貓本季度新入駐商家同比增長了75%。
在收入上,本季度,淘天集團收入同比增長12%,其中,客戶管理收入(主要包含廣告收入和交易傭金)同比增長10%。這一成績超出了市場預期,也意味著淘寶天貓在核心收入上終于走出頹勢,實現觸底反彈。
對于淘寶天貓未來的發展趨勢,阿里巴巴高層在電話會中更傾向于強調“自身長期的發展”和公司“在電商領域20多年的積累”。這一觀點和此前是一致的。淘寶天貓的變化并非對某個競爭對手的跟隨,而是自我迭代的產物。從本財季的結果來看,伴隨著組織變革的推進,淘天集團初步收獲調整成效。
云智能集團:未來增長看AI
云智能集團包含阿里云、釘釘等業務。財報顯示,云智能集團本財季收入為251.23億元,同 增 4%,重回增長軌道。經調整EBITA利潤增長106%至3.87億元。
當前的云服務市場呈現明顯的需求“此消彼長”態勢。“消”指的是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需求的收縮,“長”則指的是大模型和AI帶來的需求增長。
因為大模型的火熱,外界對云智能集團的關注一直居高不下。今年4月,通義千問的發布讓阿里云和釘釘成為焦點。近期在C端市場反響熱烈的AIGC產品“妙鴨相機”,也和阿里云有直接關聯。據了解,“妙鴨相機”爆火后,一個月內在阿里云上的算力需求暴增了數百倍。
盡管大模型熱潮剛起,還未能帶來明確的業績增長,但AI革命無疑是一個長期增長機遇,且阿里云具有明顯優勢。
云智能集團有算力、有模型、有應用,是大模型熱潮中的重要參與者。對于依靠AI變現,集團的思路是為客戶提供低成本、高性能的基礎設施(如讓客戶使用阿里云的基礎模型,或是讓客戶把大模型部署在阿里云上),利用模型發展新一代AI應用,基于AI社區為開發者提供應用工具、開源資源等。這些新需求都對應著“越來越大”的算力需求。
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保持高增長
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包含國際零售和國際批發兩部分業務,Lazada、速賣通、Trendyol、Alibaba.com等均歸屬于該集團。
該集團有著不遜于淘寶天貓的關注度。從業務增速看,阿里國際商務零售業務近幾個季度增長顯著提速。從趨勢上看,國內的平臺、品牌均將跨境市場視為關鍵增長點,阿里巴巴同樣如此。
本季度,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收入同比增長41%,其中國際零售商業收入同比增長60%,在上一季度41%的增速上進一步提速。在盈利層面,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本財季的經調整EBITA為虧損4.2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3.8億元大幅收窄,這主要是因為Trendyol和Lazada的盈利水平有所改善。
圖源:阿里財報
在電話會中,阿里巴巴集團高層給予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相當高的評價,并認為“勢頭可以延續下去”。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各業務集團獨立發展,但阿里集團高層依然強調了各業務集團的協同優勢。例如,菜鳥針對速賣通Choice商家推出了高確定性的物流體驗,這為速賣通提供了一個“最好的獲客模型”。
菜鳥集團:上市預期下,市場化提速
本財季,菜鳥集團的收入為231.64億元,同比增長34%。增長主要受國際物流履約解決方案服務和國內消費者物流服務收入增長所推動。收入增長的貢獻主要來自外部客戶和阿里巴巴的并表業務。
據「真探」了解,菜鳥集團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國內和國際的供應鏈、快遞業務。在上市的預期下,阿里生態內的業務(如天貓超市、速賣通等)和生態外的品牌商家均被視為菜鳥集團的客戶。
今天的菜鳥正在更多地發力外部客戶獲取。「真探」了解到,菜鳥集團目前在外部獲客上相當有緊迫感,雖然阿里生態內的業務為菜鳥帶來的收入在增長,但來自外部客戶的收入占比呈現上升態勢。
對菜鳥來說,能力建設依然是重中之重。優質服務加上科技引領的運營優化,菜鳥本季度盈利能力也得到改善。
本地生活集團和大文娛集團:需求復蘇下的增長看點
本地生活集團包含了“到家”業務餓了么和“到目的地”業務高德,大文娛集團主要包括優酷、大麥網和阿里影業。兩者在本財季的看點均與“需求復蘇”有關。
財報顯示,在餓了么和 德業務收 增 的推動下,本地生活集團本財季收入達144.5億元,同 增 30%。其中,餓了么受益于消費者需求改善、活躍商家增加和配送能力提升,GMV實現同比增長。高德則受益于出行和旅行需求的復蘇,在勞動節期間日活躍用戶用戶峰值超過2億。
「真探」了解到,對餓了么來說,2023財年整體實現穩健增長,進入2024財年,餓了么將追求“又穩又快”。
圖源:阿里財報
受益于線上娛樂業務的增長和線下娛樂業務的復蘇,大文娛集團本財季的收入為53.81億元,同比增長36%;經調整EBITA為6300萬元,上年同期為虧損9.07億元。這是阿里大文娛的首次季度盈利。
步入新階段
總的來看,阿里巴巴本財季交出了一份看點頗多的答卷。前幾個季度承壓的業務,本財季均有明顯復蘇或反彈。在獨立運營的壓力下,各個業務集團的經營利潤率也得到了明顯改善。財報發布后,阿里巴巴在美股盤中一度漲超7%。
這些變化都和自我變革有關。張勇在財報中表示:“隨著持續推進架構重組,各項業務開始展現新的活力。”
目前,外界已知云智能集團、菜鳥集團、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盒馬等均有啟動外部融資或上市的計劃。隨著計劃的推進,阿里巴巴旗下的各個獨立業務集團將進一步強調自負盈虧,強調獨立從市場上“搶”客戶,也有望帶來市場競爭力的顯著提升。
公司如何基業長青,這是中國互聯網行業遇到的新課題,也是必修課。阿里此次也是率先示范。
這一次的財報是明確的分水嶺,但變化其實早已發生。在其24年的公司歷史中,主動求變一直是阿里最鮮明的特征。本次財報已經呈現了阿里巴巴本次變革驅動發展的“畫風”。隨著變革推進和長期效果釋放,又一次走在自我創新前列的阿里巴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