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數科社 林木
繼完成國內首個咖啡門店過萬的“小目標”后,瑞幸再次顛覆了外界對其以往的認知。
8月1日,瑞幸咖啡披露二季度財報,凈收入達62億元,同比增長88%。美國會計準則(GAAP)下,二季度營業利潤為11.7億元,營業利潤率達18.9%。
一天后,老牌咖啡巨頭星巴克也公布了2023財年第三財季業績。同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總收入達到8.22億美元(約5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51%。
這意味著,剛剛過去的二季度,瑞幸在營收上首次超越了星巴克中國,摘得了“中國咖啡一哥”的桂冠。
而就在瑞幸為了答謝用戶,開啟為期兩年的“9.9元”感恩回饋活動的同時,與其“同出一門”的庫迪咖啡發起了每周8.8元的暢飲活動。近期,庫迪位于三里屯SOHO的第5000家門店已正式開業。
剛壓過星巴克一頭的瑞幸,終于迎來了最大的“宿敵”。
01丨滿血復活
不少人對瑞幸的印象還停留在財務造假丑聞后的茍延殘喘階段,但如今的它卻早已今非昔,不僅滿血復活,還具備了一定的造血能力。
如二季報中除了營收增長表現強勁外,其凈利潤也扭虧為盈創利近10個億,去年這一數據還同期虧損1.15億元。同時,瑞幸咖啡的門店收入及運營利潤也十分亮眼,自營店同店銷售增長率為20.8%,保持雙位數增幅;自營店運營利潤率則達29.1%,而2022年同期為28.4%。
二季度,瑞幸門店總數達10836家,其中自營門店7188家,聯營門店3648家,凈新開門店1485家,總門店數量環比增長15.9%。不難看出,邁入“萬店時代”的瑞幸其規模效應正在日益顯現,并帶來業績上持續的正向循環。
瑞幸的“爆雷劇本”真正出現反轉是在2021年。
在經歷了2020年因財務造假風波從納斯達克被迫退市后,瑞幸采取了包括調整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解決訴訟問題、關閉虧損嚴重的門店等一系列自救舉措。
2021年初,瑞幸員工收到了來自總裁辦的全員郵件,郵件中提出了整個2021年實現整體盈利的目標。幾個月后,瑞幸真的開始盈利了。據當時Tech星球報道顯示,2021年5月、6月,瑞幸連續實現了整體盈利2個月,金額在數千萬元。
這一消息傳出后,不少相關報道用“起死回生”來形容瑞幸的處境。同年4月,瑞幸引入了引入老股東大鉦資本、愉悅資本兩大“白衣騎士”共計 2.5 億美元的融資。9月,瑞幸簽署了1.875億美元的和解意向書,這也意味著瑞幸和財務造假的歷史正式切割。
彼時,一個公認的結論是:當年4月推出的新品生椰拿鐵,于瑞幸翻身功不可沒。資料顯示,生椰拿鐵上市后迅速成為超級爆品,兩個月就刷新了單月銷量超1000萬杯記錄。事實證明,瑞幸并非一家只會“燒錢”的公司。
雪湖資本創始人馬自銘將瑞幸得以翻盤總結為“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指疫情期間,以星巴克為代表的“第三空間”模式咖啡品牌受到影響,瑞幸的小型自提門店借機搶占市場份額。“地利”在于瑞幸對中國本土市場的深刻理解,本土化作戰以及加盟模式讓瑞幸滲透到了低線城市。“人和”則是瑞幸的原投資方大鉦資本不離不棄,讓瑞幸如獲新生。
單從瑞幸自身角度來看,上市前“燒錢”瘋狂拓店、發起價格戰為其市場規模、品牌效應打下了一定的根基,也為它的翻身之戰提供了支點。
而從整個賽道出發,國內咖啡市場長期被星巴克、Costa等外來品牌牢牢把控,需要一個國產咖啡品牌打破發展桎梏,瑞幸很好的順應了這一大勢。
02丨“宿命”對決
隨之瑞幸一躍成為賽道佼佼者,越發驗證了咖啡在國內市場是一門好生意,不少品牌已經躍躍欲試,企圖成為下一個瑞幸。當前最受關注的追趕者之一便是出道不到一年的庫迪咖啡。
說起瑞幸與庫迪的“孽緣”,就不得不提到背后的一個關鍵推手陸正耀。
作為瑞幸咖啡的前創始人,陸正耀在國產咖啡品牌不見聲量的2017年,帶領瑞幸咖啡一路狂奔,僅用了18個月就將其送到納斯達克敲鐘上市,成為世界范圍內從公司成立到IPO最快的公司。
2020年,“瑞幸泡沫”破裂后上演了一場奪權大戲,隨后陸正耀被罷免出局,出走瑞幸后的他開始圍繞餐飲行業密集創業。2021年以來,陸正耀先后嘗試了趣小面、舌尖英雄等餐飲品類,細數這幾次創業,依舊是熟悉的“咖啡味”,卻均砸不出水花。
兜兜轉轉之下,他又殺回了最熟悉的戰場。
去年10月,庫迪咖啡首店落地福州IFC。據官網資料顯示,庫迪咖啡由瑞幸咖啡創始人、前CEO錢治亞女士率原核心團隊打造,總部位于北京,注冊資本2億美元。身為庫迪咖啡戰略委員會主席的陸正耀再一次隱身幕后。
瘋狂拓店+燒錢補貼,還是那道熟悉的“配方”,即便在庫迪的宣傳營銷話術上也沒完全沒有要避嫌的意思,甚至在一些門店還能看到“瑞幸創始人8.8元請你喝咖啡”的標語。
不同的是,與幾年前的瑞幸相比,庫迪的打法更為激進。首店落地后,庫迪推出“咖啡夢想家”計劃,采用“全聯營”模式,不收取加盟費,按照門店經營毛利收取服務費,隨后便開啟了高速加盟擴張。
公開資料顯示,從庫迪首店開業到今年5月,門店數已達2500家,僅又過了3個月,門店數就翻了一番到5000家,前后加起來用時不過10個月,平均每月開店500+家。而在庫迪的規劃里,2024年發展到6000家,2025年底到1萬家。
相較之下,瑞幸門店破5000家用了三年時間,用了六年才邁入萬店階段。
有了之前瑞幸的起步經驗,加上50%的原班底團隊,庫迪快速攻城略地也無可厚非,而在價格上,更是與瑞幸短兵相接。
首先在定價上,庫迪咖啡的幾大系列飲品定價普遍比瑞幸低1-5元左右,這樣的定價,也被外界視為直擊瑞幸的價格心臟。
其次在補貼上,庫迪幾乎貼著瑞幸打,前者在出道之后就以“9塊9”打開知名度。6月,瑞幸為了慶祝門店過萬,也推出了持續兩年的每周9.9元活動,庫迪這邊馬上又推出每周8.8元的暢飲活動。雙方還時不時祭出“瑞幸咖啡0元購”、“請你1元喝庫迪”等大招。
據《IT時報》報道,有部分瑞幸門店側面證實“凡是挨著庫迪的瑞幸一律每天可享9.9元暢飲”的情況。足見,這場“宿命”對決的火藥味十足。
03丨尚無贏家
眼下,瑞幸靠著亮眼的單季營收風頭暫且蓋過星巴克中國,并不意味著它已成為咖啡賽道的最終贏家。
盡管瑞幸自創立之初一直視星巴克為“大敵”,但事實上,不論品牌調性、店鋪風格還是客單價,瑞幸都難說作為星巴克的直接競爭對手。
過去幾年,瑞幸憑借著價格戰卷贏市場,贏得了與星巴克的“面子”之爭,而如今已成為賽道領跑者的它,也成了被卷的那一個。
去年至今,瑞幸已實現連續五個季度的季度性盈利,然而在與庫迪的補貼大戰愈演愈烈之下,這種好日子還能持續多久?
二季報中其實已經露出了端倪,二季度,瑞幸整體毛利率 60.3%,同比下滑1.4%。同時銷售和營銷費用為3.04億元,同比增長135.3%。
價格戰說到底是背后資本財力的火拼,從瑞幸與庫迪的“同門廝殺”來看,誰能撐到最后,誰就能笑到最后。
當前,瑞幸雖家大業大,但先發優勢明顯,加盟商模式、供應鏈環節等早已跑熟,盡管已退市,但卻具備了一定的自身造血能力。相比之下,從頭開跑的庫迪至今仍忙著瘋狂開店補貼,還尚未有融資消息,顯然承受著巨大資金壓力。
但庫迪也并非一味逞匹夫之勇,一開始便把目光放在了聯營模式上,并承諾不開直營店,自有出于輕資產模式的考慮。在招商資料中,庫迪門店一共有五種形態,分別是店中店、快取店、標準店、品牌店以及戶外店,其中占地面積最為迷你的店中店前期投入不到二十萬。
盡管如此,在激烈的9塊9、8塊8價格補貼戰下,庫迪真實的回本周期遠比想象中要漫長,聯營商成了最終承壓者。過去幾個月,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出現了不少庫迪閉店的帖子,有的開業不到幾個月就虧的閉店、轉讓。
當年瑞幸也經歷過 “賣一杯虧一杯”的階段,如今庫迪還要重走一遍。
而眼下瑞幸所面臨的危機感并非只來自庫迪這一個玩家。受到沖擊的星巴克在學會“妥協”,隔壁的茶飲賽道玩家也在趕來分一杯羹,咖啡賽道玩家的面孔越來越多樣化,場內價格戰也越來越卷。
對于瑞幸們而言,最大的憂慮或在于,用戶喝慣了8塊8、9塊9一杯的咖啡后,是否還愿意花20元為品牌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