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獵云網 孫媛
這場熱鬧,已經持續了兩周。
從韓國研究機構Qcenter聲稱團隊成功找到常壓室溫超導材料LK-99,到全球科學家們加班加點做復現工作,在高呼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即將到來的聲音下,室溫超導從科研機構走向各大社交平臺,熱度一再飆升。
一線投資機構自然也關注了起來,但卻“十動然拒”。
某家機構內部,一個B站的LK-99驗證視頻轉發入群,大老板就室溫超導發出提問,但是眾群友卻支支吾吾不敢多言。再細問之,則無奈回道,“實在不懂,不是深入理解,講錯多尷尬。”
而看不懂也并非個例,在另一家機構,投資人也表示,技術水太深,圈子也小,看不懂也沒打算投。更有意思的是,甚至還有研究超導的高校大學生表示,投資人看不懂,可以付費找他們聊。
VC群里很熱鬧,超導創企也聞聲而動,陸續讓BP浮出水面,卻因無亮點和突破,也并未擊中投資人的心巴。但就精力而言,VC坦言,依然會給超導留空間調配。
創投門檻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LK-99陸續被證實無法實現的復現實驗結果,也讓此次對于超導領域乃至整個凝聚態物理學“圣杯”探索成果顯得真假難辨。
但即便是烏龍,投資人側依然保持樂觀,甚至直言“所有的偉大創新,都來自于三個字 ‘試一試’?!比欢鵁狒[之下,相關行業暗潮涌動亦在所難免。通過與3位一線VC對話,或將一窺科技背后的創投機會所在。
現有技術看降本增效,新材料講跨學科創新加速
華創資本 張志超 博士
讀博期間,我攻讀材料專業涉及超導應用,在近年踏入投資圈后,也依然持續關注超導發展,只不過彼時更多專注于高溫和低溫超導的研究和企業。
再到去年,超導領域的討論又聚焦到了下游應用,例如可控核聚變里的線圈和量子計算機等,然后倒推關注底層材料,超導的討論更多是關于應用驅動的邏輯,只不過今年又因為美國跟韓國的相關研究被連續點燃了業界關注度。
大家會因為一些事件驅動進行討論,常溫超導聽起來有很大的顛覆性和產業價值;但是在整個大的超導領域,高壓常溫超導等技術并不是今天才被關注;從產業邏輯看,更多是從低溫到高溫再到常溫新材料體系的不斷演進、拓展應用、提升效率,然后再結合更多新發現,從學術界傳導到產業、企業,再傳導到創投圈的鏈條關系。
在學術界,預印本網站arXiv平臺是由美國康奈爾大學設立的一個公益性組織,目的是為了促進學術界在發表研究成果里的宣傳跟交流,故而文章發表不需要經過同行評議審核。該平臺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學術界關于超導的討論和信息,只不過這個LK-99內容相對轟動。
當時看到后,我也跟該領域的北大和中科院師兄和老師進行溝通。同時也注意到,公開領域有不同的聲音,包括B站等會有一些研究人員、博士后去做相關內容的輸出和發聲,討論關于LK-99實驗復現的內容。
其實關于超導定義是非常嚴謹的。所謂的常壓室溫超導,一定要滿足兩個且關系的條件,第一是絕對零電阻,第二是完全抗磁性。但凡只滿足其一都不能稱為超導。所以在今天任何時間節點去說常溫常壓超導實現了,都是有失公允的。因此,如果LK-99本身不是超導,那么這個事件帶來的一系列關注都可能相對短期和偏向于情緒。
所謂的室溫超導有兩個邏輯,一個是高壓室溫超導,一個是常壓室溫超導。前者實驗室已經有很多成功例子了,高壓是在100萬個大氣壓條件下做出來的超導。某種意義上講,這沒有任何的商業價值。
至于常溫常壓超導,從被學術界發現,再到有可能大規模商業化所需要的時間,可能答案永遠是預期20年或50年以后可以實現,這都相對比較遠。從這個角度看,常壓常溫超導事件催化之后帶來實質性產業變化,跟今年OpenAI大模型驅動的底層本質不同——AI是底層技術供給發生變化了,并且大量商業公司真金白銀投入了。
從短期進入這個領域的創業項目來看,現在其實蹭熱點意義不大,因為室溫常壓超導沒有底層的技術創新驅動。但就超導來講,它一直是華創關注跟投資的領域,此次事件也引發了整體創投圈包括我們在內,更系統化的超導領域投資方法論構建。
就低溫超導中的鈮-鈦合金而言,是現在市場上占比較大的超導材料,工藝上是否有一些國產替代機會或更好工藝方案是創業公司值得探索的。
而高溫超導,也存在不少工藝和材料本身的缺陷。相對來講超導溫度在70-100k左右的材料,本質上是陶瓷,特點是很脆,作為應用來講,大家都希望把它做大、做長。
但作為脆性材料,做大做長很有難度,在現有材料體系里頭去找到新范式的創新,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應用。包括設備等環節,也存在提升和優化的空間。
從過去低溫超導業態進展到高溫超導,意味著從液氦到液氮的環境里,實際上成本已經有極大突破提升,不需要一定要到所謂的室溫,就有很多創新機會。
歸納起來,投資邏輯主要為兩點。第一,看現有超導技術工藝和體系里的降本增效,但一定要有創新驅動,例如新工藝新配方和新設備的多角度創新。第二,要找到完全新的材料體系,一定要能夠從不同的學科角度,通過跨學科工具去底層加速跟探索。因為室溫超導材料的研究發現,很像創新藥的發現,哪一天實現是未知數但又常常能給到驚喜,因此需要在底層技術和產業邏輯上去做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材料本身是一個經驗性學科,超導材料的探索也存在很多經驗性范疇,怎么把經驗性、非標探索的底層邏輯改善為能夠用數據驅動、智能化加速或者智能化發現材料體系的探索,也是我們非常關注的。
例如,AI有機會能夠去賦能新藥、新材料的發現,而新材料里就包括了所謂的室溫超導材料的探索和發現。所以我們的投資,不一定是直接面向所謂的室溫超導,但我們愿意從底層材料體系的范式變化,去尋找最終能對室溫超導產業化、科學研究等發揮重要價值的跨學科工具。
無商業化不投資,新儲能技術或最受影響
普華資本 管理合伙人 蔣純
雖然LK99常溫超導這個事情目前科學界還沒有給出權威結論,但我個人傾向于相信這個事情是真的,或者說至少是有意義的,特別是在我看了美國LBNL科學家對這個現象的模型測算之后。我覺得這事最重要的意義是它開拓了一條研究的路子,很可能能把人類引向常溫超導時代。
從低溫超導(哪怕原來說的“高溫超導”,也是液氮溫度,對常溫來說還是低溫),到前段時間說的高壓超導,到現在這種常溫超導,我覺得人類對超導的認知是在逐步逼近真理的。
但即使這個研究成果是真的,這個原理是對的,我覺得商業化落地恐怕至少也要十年甚至更長,而我們的一期基金存續期也沒有這么久。而且這條技術路線即使是對的,后續也還會發展,今天的這種材料配方和制作過程很可能不是最優的,在后續的發展中,即使原理是這個原理,材料配方工藝可能會演進得面目全非。
所以今天來討論是不是要投資這方面的成果、這方面的材料,我覺得是太早了,投資畢竟還是一個商業行為。所以這件事情意義雖然重大,我覺得不會對我們團隊今天的投資產生什么直接影響。
但間接影響是有的,特別是如果我們知道室溫超導會在一個可預見的未來落地——即使我們不知道他會以什么方式——也會微妙地影響我們對一些投資方向的評估。比如儲能領域一些長線技術,本身落地時間就可能是接近十年尺度的,如果后面可能跟著一個常溫超導技術的落地,這種技術商業上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那我們肯定就會更慎重一些。
至于超導什么時候可以投,還是那句話,投資是個商業行為,要看什么時候能夠有預期成為一種商品,有預期可以穩定量產、成本可接受。另外我也想說,我們也不用全部盯著常溫超導,因為常溫超導雖然重要,面向的主要還是地球的環境,而在太空中,低溫超導的應用意義也很重要,而未來的很多科技必然是要面向太空的。
現有超導BP蹭概念居多,材料側或有所布局
啟航投資 管理合伙人 馬建平
雖然我對室溫超導還沒太多的研究,但就超導來說確實研究了100年以上。
低溫超導和高溫超導兩條路徑,已經有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會不會有第6位獲得者,現在還不好說,甚至我覺得超導還有點玄學的味道。從低溫金屬汞到合金、到有機物,連絕緣體在一定的條件下都有可能是超導體。
2018年中國年輕學者曹原在《自然》雜志中闡述,自己在石墨烯領域的新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度的微妙角度,就會產生神奇的超導效應。雖然在零下二百五六十度實現,但已經足夠玄幻。
不得不說,超導體零電阻和抗磁的特性確實是很誘人,應用前景無限廣闊,從這個角度看,我倒希望韓國人這次的這個常溫無壓方案是真的,也希望能復刻出來,那人類社會絕對會向前邁進一大步。畢竟像氧化鉛、硫酸鉛粉末、銅和鉛粉末這些既便宜又易得,LK-99會不會是科技發展的奇點和拐點,真的值得期待。
目前,大家爭奪的石油資源是能源基石,而超導實現的大電流遠距離的無損傳輸,節約了海量能耗,同時這種無損耗的電儲能方案,可以實現超導磁懸火車、超導電車、超導飛機等等,可以不依賴石油,成為真正的新能源。另外超導體又是可控核聚變的核心線材,能量密度更是幾個數量級的躍升。
故而在投資布局上也會有一些調整,比如線纜線材、基礎材料、電力電子以及和能源相關內容會更熱,原來我們布局較多的是大信息、大健康、大制造,材料不太好投,接下來估計也要布局一些。但就超導材料目前來看,尚未有新創立企業出來路演,路演企業仍普遍在蹭超導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