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子象
8月6日,由沙特主辦的烏克蘭問題會談結束。包括中國、印度、美國和歐洲在內的42個國家以線上或線下的方式參加了此次為期兩天的峰會,當事方俄羅斯卻被排除在外。
此次在沙特第二大城市吉達舉行的會談是非正式的,因此沒有發表聯合聲明。沙特發布的閉幕聲明僅聲稱,與會國家同意未來繼續進行有利于和平的磋商。
烏克蘭總統幕僚長葉爾馬克認為會談“富有成效”,俄羅斯副外長里亞布科夫則稱其是一次試圖拉攏全球南方國家、“注定失敗的嘗試”。另外,俄羅斯方面還稱,排除俄羅斯、不考慮俄方利益的烏克蘭問題相關會議“毫無價值”,不過,俄方愿意接受“嚴肅認真的提議”。
巴西強調讓俄羅斯參與的重要性。巴西外交政策顧問塞爾索·阿莫林對法新社表示,盡管烏克蘭是最大受害者,但如果真的想要和平,就必須讓莫斯科參與這一進程,任何真正的談判都必須包括所有各方。
另外,中國的參與尤其引起西方媒體的關注。有觀點稱這是重大突破,或預示著中國對俄烏沖突立場的轉變,也有分析認為不要過度解讀,它更多反映的可能只是中國與東道主國家沙特的親密關系。
會議成果:分歧縮小?
由于會談的“敏感性”,吉達峰會沒有對媒體開放。不過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最具體的成果是圍繞澤連斯基的“十點和平方案”成立工作組。同時,一個由各國大使組成的小組將繼續就這些問題開展技術工作。
去年,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提出了己方的“十點和平方案”,包括:恢復烏克蘭領土完整,俄羅斯撤軍,釋放所有囚犯,糧食供應,核安全,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俄羅斯方面拒絕了該方案。
澤連斯基表示,他希望今年秋季就“十點和平方案”舉行一次全球峰會。烏克蘭將吉達會談看作全球峰會的實質性第一步。不過消息人士稱,全球峰會的日期仍然懸而未決,不過今年年底前是可能的。
該方案的首次磋商在6月份,十幾個國家代表參加了當時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會談。不少與會外交官表示,相對于哥本哈根會談,吉達會談的分歧正在縮小。在此次會議上,烏克蘭沒有再力推其和平方案被接受,其他國家也沒有堅持要求烏克蘭放棄其方案。
實際上對于吉達會談,烏克蘭方面并未寄予達成具體成果的希望。《基輔郵報》評論稱,組織者成功地將除俄羅斯之外的金磚國家的四個有影響力的成員國——巴西、印度、中國和南非——聚集在一起,考慮到他們一直與俄羅斯保持著不同程度的關系,本次會議的召開本身就是成功。
俄烏沖突已經持續了18個月,前線戰斗仍在繼續,基輔和莫斯科之間直接和平談判的前景仍然渺茫。盡管烏克蘭獲得了西方國家的廣泛支持,但是仍有許多國家不愿意選邊站隊。
沙特雄心:定位調解者
中國代表的參會尤其引起國際關注,烏克蘭外長庫列巴用“超級突破”來形容。
西方媒體注意到,在6月舉行的哥本哈根會談中,中國同樣收到了邀請,但最終未參加。8月4日的吉達會議開始之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宣布,應沙特邀請,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將赴吉達出席會議。中方愿同國際社會一道,繼續為推動烏克蘭危機的政治解決發揮建設性作用。
一位歐盟消息人士告訴《衛報》,中國“積極參與吉達會談,并對第三次這一級別的會議的想法持積極態度”。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CFR)高級研究員庫普坎(Charles Kupchan)對德國之聲表示,中國參與吉達會談“很重要”,這表明“中國正在謹慎地避免在這場戰爭中對莫斯科的支持過于慷慨。”
但也有觀察人士指出,期望中國的立場發生重大變化是不明智的,中國愿意參會更多可能是因為與主辦國沙特的親密關系。西方官員和分析人士均承認,沙特在確保中國出席會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歐洲外交關系委員會研究員巴舒爾斯卡(Alicja Bachulska)認為,中國的參與并不意味著改變了對俄烏沖突的立場,但這有助于鞏固負責任和中立的形象,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雙贏的方案。
烏克蘭選擇沙特作為此次會談的東道主有其考量。沙特在俄烏沖突中保持中立,并將自己定位為潛在的調解者。
這個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在石油問題上與俄羅斯保持密切關系,同時也向烏克蘭提供財政援助。在5月沙特舉行的阿拉伯峰會上,澤連斯基受邀發言。去年,沙特還幫助調解了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的囚犯交換。
王儲本·薩勒曼領導下的沙特,正尋求在世界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并在與美國的舊關系框架之外推動擴大與主要大國的關系。沙特與中國的關系正日益緊密。今年3月,在中國的促和努力下,沙特與其地區宿敵伊朗恢復關系。自此中東地區掀起了一波“和解潮”。
吉達峰會是沙特在世界舞臺上展現實力的一次嘗試。科威特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賽義夫(Bader Al-Saif)說,主辦烏克蘭和談讓我們領略到了沙特重新煥發活力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