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獵云網 韓文靜
苦于盈利難題的海底撈,在2022年實現業績扭虧之后,如今又在盈利軌道上進一步提速。
7月底,海底撈發布的盈利預告顯示,海底撈2023年上半年預計營收超188億元人民幣,凈利超22億元。
2022年全年,海底撈的凈利潤為13.73億元。如此看來,海底撈半年的凈利潤,已經超過了去年一整年。
自救一年半后,海底撈儼然已經從上一個低谷中走了出來。
同樣松一口氣的,還有海底撈CEO楊利娟。擔任海底撈新晉掌門500多天后,楊利娟扭轉了海底撈的頹勢,并帶領公司逐步恢復元氣。
除了持續推進“啄木鳥計劃”以及“硬骨頭計劃”兩個大招,楊利娟還在門店管理體系、產品上新策略上作出調整。
業內有人士評價,執行力是楊利娟身上最顯著的標簽。在楊利娟上任的五百多天里,海底撈業績反轉的信號也越來越明確。
臨危受命,楊利娟迎來新考題
2022年3月1日,海底撈發布公告宣布,任命楊利娟接替公司創始人張勇的CEO職位,而張勇則繼續擔任公司董事長一職。
楊利娟接任CEO的時候,面臨著比張勇時代更為嚴峻的局面。擺在楊利娟面前的,是處在“懸崖邊上”的海底撈。
2021年,海底撈出現上市后首次虧損,虧損超41億。巨額虧損背后,海底撈翻臺率、顧客人均消費均出現了下滑。
翻臺率表示餐桌重復使用率,翻臺次數越多,意味著生意越好。2021年,海底撈的平均翻臺率為3次/天,這個數字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分別為5次/天、4.8次/天和3.5次/天。
與此同時,海底撈的顧客人均消費也出現了下滑,從2020年的110.1元下降到了2021年的102.3元。
在資本市場上,海底撈同樣遭遇重創。從2021年2月到年底,海底撈股價一路走跌,跌幅近85%,市值蒸發將近4000億港元。
外界普遍認為,海底撈之所以面臨虧損以及業績下滑,與創始人張勇的一次決策失誤有很大關系。
2020年整個餐飲行業進入低谷的時候,張勇選擇抄底拓店、逆勢擴張,但是他對于“報復性”消費的預測,并沒有如期出現。
等到張勇意識到這個問題,時間已經到了2021年3月份,在一次交流會上,張勇直面自己之前的激進,“去年6月我進一步作出擴店的計劃,現在看確實是盲目自信。”
張勇的身價也開始縮水。自2018年海底撈港股上市后,2019年,《福布斯亞洲》雜志發布最新的新加坡50大富豪榜,張勇以138億美元凈資產登上榜首,成新加坡新首富。
但在2022年的富豪榜中,張勇的身家縮水到只剩53億美元。
在這個“歷史關口”,張勇想要盤活局面,于是派出楊利娟出任CEO。
服務員出身的楊利娟,在海底撈任職快30年,從底層打工妹做到店長,直至2018年海底撈上市,楊利娟走通了一條從服務員到身價30億CEO的身份躍遷之路。因此,她被稱為“海底撈最牛服務員”。
事實上,在海底撈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楊利娟都以強大的執行力作出貢獻。
她是海底撈走出四川、開拓全國市場的關鍵人物,后來楊利娟繼續帶著海底撈走出國門,海底撈的店開到世界各地。
被張勇一度認為是海底撈成功的法門的師徒制,也由楊利娟一手推行。2014年,楊利娟帶頭對管理制度進行革新,提出“連住利益,鎖住管理”,在實操層面實行師徒制和計件工資。
楊利娟接手時,除了內憂,海底撈面臨的“外患”也不少,后起之秀紛紛搶奪分食火鍋市場。在海底撈身后,湊湊、撈王、巴奴等品牌來勢洶洶,他們和海底撈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
餐寶典(NCBD)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國共有39.5萬家火鍋企業,達到兩年來的新峰值。
在成為CEO前,楊利娟是海底撈制度的負責人和推行者。從張勇手中接過棒之后,楊利娟開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
兩次改革,實現業績扭虧
楊利娟上任后,海底撈的關鍵詞是“降本增效”。
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楊利娟帶領海底撈做了兩次令人印象深刻的變革——“啄木鳥計劃”和“硬骨頭”計劃。
早在2021年11月,“斷臂求生”的海底撈啟動“啄木鳥計劃”,進行大規模關店,以彌補彼時掌舵者張勇快速擴張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
而楊利娟就是這個計劃的總負責人,接任CEO之后的楊利娟,繼續監督“啄木鳥”計劃的實施和推進。
啄木鳥計劃的核心其實就兩點:一是精兵簡政,恢復大區管理體系,強化內部管理和考核機制;二是關店節流,關閉表現不佳的門店,降低門店的密度。
在精兵簡政上,楊利娟殺伐決斷。“從過往的經歷看,師徒制模式是適合海底撈發展的。但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企業的發展,海底撈的管理模式也會進行動態調整。”楊利娟表示,在啄木鳥計劃中,海底撈就選擇重建并強化部分職能部門,并恢復大區管理體系。”
在關店節流上,楊利娟也是說一不二。在接受采訪時她曾表示,“關閉門店對于公司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即便如此艱難,精于開店的楊利娟在關店上也沒有手軟。
明確的財務考核指標下,楊利娟對所有門店重新評估,并把約300個未能達標、效率低迷的門店被列入優化名單。
關掉門店之外,楊利娟同時采取各類營銷政策,讓海底撈的營業額不斷上漲。2022年第二季度,受益于“啄木鳥計劃”,海底撈經營效率大幅提升,業績扭虧為盈。
“她屬于看重執行效率和結果導向的風格,最終呈現出的就是大刀闊斧地變化。”一位執行人士曾如此評價楊利娟。
“啄木鳥計劃”取得一定成效后,2022年9月,海底撈又啟動了“硬骨頭”計劃,重開過往關停的若干餐廳,開始從修煉管理基本功到主動去擁抱市場機遇。
2022年全年,海底撈新開24家海底撈餐廳,關閉了50家經營表現欠佳的餐廳。截至2022年年底,海底撈在中國大陸地區經營1349家海底撈餐廳,在港澳臺地區經營22家海底撈餐廳,總計1371家,較2021年同期的1349家凈增了29家。
在推進這些計劃的過程中,楊利娟同時向內變革,更加注重改善經營,優化內部組織架構和管理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對國內門店的調整外,分拆海外業務上市也成了楊利娟“救火”海底撈的解藥。
去年年底,海底撈通過介紹上市方式,將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分拆,并于港交所主板獨立上市。
海底撈在此節點分拆特海國際上市,不僅將部分虧損業務剝離,更是緩解了海底撈國內市場關店、業務壓力,并打開融資渠道的方式,間接增厚海底撈自身的利潤。
執掌海底撈一年多后,楊利娟帶著海底撈強勢翻盤,多舉并行下,海底撈再次迎來了新生。
2022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來自持續經營業務及已終止經營業務的年度收入約為347.41億元,凈利潤約13.73億元,對比上年度高達41.6億元的虧損,公司實現扭虧。
海底撈的顧客人均消費也有所上升,從2021年的102.3元漲至2022年的104.9元。
2022年海底撈的員工成本同比降低了26.6%,從2021年的139.502億元下降到102.398億元,減少了37.104億元。
從各項數據來看,海底撈降本增效的效果已經顯現,似乎“走出了泥潭”。
2023年上半年的數據,也能佐證海底撈業績正在回升。
今年7月30日,海底撈在港交所發布一則“正面盈利預告”,此時距離楊利娟接任CEO,已經過去了516天。
業績預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的盈利情況暴增近30倍至人民幣22億元,去年該時期盈利約為7200萬元。這也是海底撈上市以來最高的半年盈利規模。
擁抱創新,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解決了陣痛之后,海底撈同樣需要繼續探索增長之路,楊利娟也在尋找新的業務發力點。楊利娟曾表示:“海底撈一直擁抱創新的態度是不會變的。”
去年,海底撈的一個發力重心是傾向線上外賣。2022年7月,海底撈成立社區營運事業部,從單一線上火鍋外賣增加“外賣+社群+直播+線上商城”的社區營運模式。
2022年10月,海底撈舉辦2022年秋冬新品線上發布會,這是海底撈首次以直播的方式舉辦新品發布會。該場發布會共計推出11款新品,最終銷售額突破兩千萬元。
一位業內人士曾表示,楊利娟在公司內以“敢拼”“忠誠”“鐵面”著稱,在效力海底撈的歲月里,她幾乎成功執行了張勇交代的每一個任務。
為了重回以往的快速增長軌道,楊利娟帶領海底撈繼續自我革新。
對于下一步的計劃,楊利娟表示,2023年海底撈會持續提升海底撈就餐體驗,包括不斷精進服務、提升產品創新能力、增強餐廳運營能力、提供更多增值及社區營運服務等,同時將繼續創新及新技術方面的投入。
今年上半年,海底撈明顯在菜品上新和提升用餐體驗的營銷上發力。
在菜品上,海底撈通過全國上新和區域上新雙輪驅動,不斷打造爆款產品,在春夏全國產品上新中,海底撈推出涵蓋鍋底、葷菜、素菜、甜品和飲品五大品類的9款產品。
在用餐體驗上,海底撈進行聚會場景的多元化升級,為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還定期舉辦各種主題活動,如生日派對、家庭聚餐等。
增強產品創新力的同時,海底撈也在管理模式上進行改革創新。據了解,從今年年初開始,海底撈下放了產品上下架的權限,店長和大區可以根據本地化需求去調整產品和服務,強化本地服務體驗,助力整體運營水平提升。
楊利娟曾表示,“每個階段的問題解決起來都不輕松,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能松懈。”眼下,海底撈也算是渡過了難關,相信楊利娟也會在未來給海底撈帶來更多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