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財報 楚風
中融基金股權變更事宜終于畫上圓滿的句號。近日,國聯證券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名稱變更為“國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國聯基金也發布相關公告稱,后續將對旗下產品名稱進行相應變更。
早在2022年6月,中融信托就宣布掛牌轉讓中融基金,業界內盛傳收購方是國聯證券。今年2月份,國聯證券發布公告表示“擬收購中融基金,實現100%股權持有”。
國聯證券通過摘牌的方式,收購中融信托持有中融基金51%的股權;后續與上海融晟簽署相關協議,收購中融基金的股權比例改為75.5%。上海融晟持有中融基金49%的股權中,有24.5%處于質押狀態,未能按照約定時限解除質押,國聯證券遂降低股權收購比例。
收購完成后,國聯證券控股中融基金,參股中?;穑O立擁有公募牌照的資管公司,實現“一參一控一牌”的金融版圖布局。
《每日財報》注意到,國聯基金管理規模以債券產品為主,權益規模占比為10.56%。截至8月2日,近1年來,權益產品平均收益率為-12.09%,在行業中表現較為落后;37只權益產品僅有5只取得正收益,9只產品虧損逾20%。
權益產品業績表現不佳
國聯基金成立于2013年5月,到2020年管理規模突破千億元,后續兩年多的規模始終在1100億元上下徘徊。截至今年二季度,國聯基金管理規模為1050.57億元,其中債券產品規模占比達到66.34%,權益基金規模占比為10.56%。
從業績來看,國聯基金旗下債券產品收益表現較好,近1年來平均收益率為2.48%,高于同行同類產品平均水平。中融聚業定期開放債券是業績走勢最好的債券產品,近1年收益率達到5.49%。
值得注意的是,其債券產品以機構客戶為主,個人投資者占比非常低。據同花順iFinD數據,根據2022年報,國聯基金共有33只債券產品(不同份額合并計算),其中有24只產品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超過98%,而這24產品規模合計638.84億元。
以中融睿享86個月定開債券為例,該產品是國聯基金旗下唯一規模破百億的非貨產品,二季度規模為143.85億元,其中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達到99.99%。
相對于債券產品,國聯基金旗下權益產品整體業績普遍虧損。近1年來,剔除成立不足一年的產品,38只權益基金平均收益率為-12.09%,其中共有9只產品虧損超過20%,整體落后于行業平均水平。
此間,中融新機遇混合虧損最為嚴重,近1年來凈值虧損42.78%。該產品成立于2015年5月,然而成立至今仍然虧損15.60%。截至2022年7月,該產品成立以來最高獲得約70%的收益,往后凈值一路下挫,回調至今,主要原因是踩坑新能源。
今年第二季度,中融新機遇混合繼續押注新能源資產,更換前十大重倉股中的9只股票,割肉環保、機械設備、建筑材料等行業,前十大重倉股全部聚集于電力設備。
中融金融鑫選3個月持有混合是業績最好的權益基金,近1年來收益率為15.16%。近期,金融板塊強勢上漲,該產品凈值也得以“回血”。不過截至8月2日,該產品成立以來仍虧損10%。
甘傳琦追高TMT板塊
《每日財報》注意到,近1年來,國聯基金旗下虧損超過20%的9只產品中,有5只產品的基金經理是甘傳琦。2010年7月至2017年3月,甘傳琦曾歷任博時基金的研究員、高級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2017年4月加盟國聯基金,任權益投資部基金經理。
目前,甘傳琦管理規模是20.77億元,代表產品是中融產業升級混合,該產品的任職回報率為138.76%。
近1年來,甘傳琦管理的產品業績全面告負,管理的6只產品中,有5只虧損超過20%,代表作中融產業升級混合也虧損30.90%。
甘傳琦業績虧損較大也是因為踩坑新能源。以中融產業升級混合為例,該產品在2022年末主要持有電力設備、有色金屬、國防軍工、電子、汽車等行業,其中新能源資產持有比例約為56%。
到今年第二季度,中融產業升級混合前十大重倉股割掉汽車、環保、醫藥生物等相關股票,大幅調倉至計算機、電子、傳媒等股票,TMT資產持有比例上升至38.28%。
今年以來,TMT板塊經歷兩波行情:先是在一季度強勢上漲,4月份至5月份遭遇顯著回調;第二波行情是在6月份,TMT板塊再次迎來大漲,但是到7月份又大幅度調整。
中融產業升級混合凈值是在第二季度開始重倉TMT板塊,凈值出現明顯波動,在6月19日至今跌跌不休,年內收益率再創新低。
對比之下,甘傳琦在今年3月受聘為中融研發創新混合的基金經理,與陳荔共同管理。中融研發創新混合在去年末就有布局TMT板塊,今年一季度繼續加大對TMT板塊的投資,因此業績表現較好。
中融研發創新混合年內收益率為2.90%,近1年收益率為-0.59%。由此,該產品也成為甘傳琦的產品列表中唯一虧損低于20%的產品。
甘傳琦在二季報中表示,展望后續市場,我們對以下變量保持緊密觀察:最重要的還是觀察國內經濟的復蘇進度,當前人民幣匯率處于低位,反應了對經濟較低的預期,如果后續政策或者經濟內生庫存周期出現積極變化,我們認為很多處于低位的經濟敏感型資產可能有投資價值;其次,還是要跟蹤觀察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進度,包括是否有重要的殺手級應用能真正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