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酒網
澳大利亞大麥有望重回中國,成為眾多國產啤酒企業近期關注的大事件。
8月4日,商務部發布公告稱,鑒于中國大麥市場情況發生變化,對原產于澳大利亞的進口大麥繼續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已無必要。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根據商務部的建議作出決定,自8月5日起,終止對原產于澳大利亞的進口大麥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
這也意味著,這場牽動中澳雙方各界人士關注的“雙反”征稅,提前兩年結束。
時間回到2020年5月18日,彼時,商務部發布公告,決定對原產于澳大利亞的進口大麥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實施期限自2020年5月19日起5年。
啤酒行業研究人士方剛認為,“雙反”措施取消將對整個啤酒行業構成利好,并預測,取消后,“整個啤酒行業的利潤率會提升一到兩個點”。
在公告發布的前幾天,華創食飲發布的中期策略報告分析,若能通過取消反傾銷稅,國內啤酒企業成本利好有望持續兩年大幅超預期。
受該利好消息影響,當天國內啤酒股價集體上漲,包括華潤啤酒、青島啤酒、重慶啤酒、燕京啤酒、ST西發(拉薩啤酒)、永順泰(啤酒麥芽第一股)等股價集體上漲。截至4日收盤,華潤啤酒上漲幅近3%,青島啤酒、重慶啤酒漲幅超過2%,領跑酒類板塊。
澳麥“雙反”措施的取消,為何如此深度影響到啤酒行業?
這是因為,我國進口大麥主要用于啤酒的釀造以及飼料使用,市場缺口較大,進口需求較大。換言之,我國的啤酒生產原料,深度依賴于進口大麥。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啤酒行業每年需要400萬-500萬噸大麥,而八成以上的大麥需要進口。
在“雙反”措施實施之前,澳大利亞是中國第一大進口大麥來源國,中國七成以上進口大麥來自澳大利亞。
措施實施后,啤麥三大進口國變為加拿大、法國和阿根廷,去年來自這三個國家的進口大麥,占到進口大麥總數的88.6%。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口大麥510萬噸,同比大漲35%,進口大麥累計金額130.8億元,同比大漲62%;疫情前的2019年,中國全年進口大麥593萬噸,對應金額約107.6億元。
因此,在為澳麥“雙反”措施取消將惠及國產啤酒企業而感到高興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到一個現實問題——時至今日,進口大麥仍在一定程度上卡著中國啤酒的“脖子”。
“其實在大麥這個體系當中,我們是非常非常被動的”,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原副院長、首席釀酒技術顧問張五九曾在行業會議中這樣表示。
實際上,行業對此現象已經有過諸多的討論。
在今年3月召開的2023年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啤酒原料專業委員會理事會(擴大)會議期間,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秘書長元月,以及多位與會代表均提到了關于大麥原料供應等方面的問題與思考。
“啤酒的原料成本壓力長期存在,盡管啤酒行業通過結構調整以及風險規避,對原料成本壓力進行了轉移,但上游產業的變動一定會波及到終端行業,需要規避更多風險。”元月表示。
據其介紹,我國啤酒大麥的使用量近年來穩定在每年500萬至530萬噸之間,但國產啤麥在啤麥市場的占比僅有10%-11%。
更多的行業人士認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啤酒生產國和消費國,竟然在啤酒重要原料方面沒有任何的地位和話語權,產業甚至處于兩極分化的落后階段,非常不利。
2021年12月30日,在國產啤酒大麥產業研討會上,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侯孝海疾呼,除了雪花啤酒自己要在資金、應用、標準、科研上支持和投入外,行業上下游企業要形成一個強有力的聯盟組織和共商共創的機制。
“大聲喊出去,要搞國產大麥,這才有人關注。否則一家企業不可能把事情搞好。”侯孝海說。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動相關部門取消“雙反”措施的過程中,中國酒業協會代表啤酒行業表達了重要意見。
今年3月,中國酒業協會向商務部提交了《大麥反傾銷措施和反補貼措施復審調查申請書》,主張中國大麥市場形勢發生變化,請求商務部就繼續對原產于澳大利亞的進口大麥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的必要性進行復審,并根據復審結果取消征稅措施。
2022年,我國規上啤酒企業產量3568.7萬千升,同比增長1.1%。銷售收入1751.1億元,同比增長10.1%;實現利潤225.5億元,同比增長20.2%。橫向對比各酒種來看,啤酒也是我國去年唯一取得產量、營收與凈利潤同步增長的酒種。
因此來說,我國的啤酒產業正處于蓬勃發展的最佳狀態。
方正證券認為,目前我國啤酒行業的高端化空間還非常大,當前行業趨勢、大單品的勢能已經充分積聚,未來3-5年啤酒行業的高端化將更上一層樓。從利潤端看,受益于澳麥進口恢復正常,預計啤酒公司2023年底大麥采購價格將會下降,釋放利潤彈性。
而當此之時,“提振國產大麥”,對于產業發展而言,其積極意義便不言而喻。但如何集群體之力,聯動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共同提振一個農業產業,還需要更高層級的規劃設計和施行方案。
當什么時候國內啤酒企業不再為原料大麥操心了,國產啤酒也就是真正強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