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雅琳
回首過往,聽濤聲不絕;展望未來,走出一條坦坦大道。
縱觀發展漫漫征途,自臨沂市河東區以“五大創建”為抓手后,成績斐然:166個自然村集體收入過10萬元,48個行政村過5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18元、人均消費支出6904元,分別增加了739元、431元……書寫了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細細梳理品讀河東區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五大創建”發展戰略的落地實施,構筑過硬村居、活力村居、平安村居、美麗村居、清廉村居的五個維度,深入了解2023年河東區鄉村振興方面的目標任務、重點部署和亮點內容。
透視“五大創建”半年推進會
7月22日,河東區鄉村振興暨“五大創建”半年推進會召開。區委書記姚運明出席會議并講話,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李英國出席會議,區委副書記呂鳳龍主持會議。

深入“五大創建”半年推進會,在深入認真貫徹落實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實施鄉村振興先行戰略”的要求上,把鄉村振興擺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突出位置,堅定不移實施“品質河東”發展戰略,發揚稻改精神,以創建過硬村居、活力村居、平安村居、美麗村居、清廉村居“五大創建”為總抓手,深入實施鄉村賦值行動,加速向富美鄉村進軍。
過硬村居建設以村級班子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為重點,抓牢“四議兩公開”“三會一課”、三務公開等基本制度落實,守牢組織信訪等底線紅線工作;
活力村居建設以“十大招引”為引擎,引導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全面實現村集體有增收、村民有收入;
平安村居建設以維護村級穩定,把牢村級平安的第一道防線為首要任務,全面守牢安全生產、信訪維穩等“一排底線”,有效提升村民滿意度、幸福感;
美麗村居建設,持續攻堅人居環境整治,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穩步提升村容村貌,同時充分發揮正向激勵作用,使村民的自治意識進一步增強;
清廉村居建設,突出長期性和基礎性,不斷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管黨治黨的責任意識,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推動基層政治生態風清氣正。
“五大創建”——既是河東區繼續向前奮進的指路明燈與行為準則,更是河東區扎扎實實干好“鄉村振興”工作的最佳途徑,用實際行動為河東區的大好未來加碼。
姚運明強調,推進鄉村振興,必須把“五大創建”作為總抓手。開展“五大創建”,要務必明晰各項創建任務的工作要求,真正做到認識到位、重視到位、執行到位,真心實意帶領群眾致富,不等不靠、迅速行動,抓好各項工作落實落地,區級領導、區直部門要主動靠上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立足自身優勢,走出適合自身的發展新路,把產業、項目研究透徹,想方設法突破資金、土地等難題,真正做到專業、精深、時尚。
同時,他還談到要以群眾利益為核心,堅持辦實事、解民憂,切實以“五大創建”的成效,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
“五大創建”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樹立系統思維,分線推進、齊抓共管,確保鄉村振興工作盡快實現大的突破。
姚運明要求,全區上下要自我再加壓、行動再迅速、攻堅再突破,加快打造一批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創建經驗”,為深入推進鄉村賦值行動,加速向富美鄉村進軍再立新功。
厚植農業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推進鄉村振興,承載著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事關共同富裕,關乎改革發展大局。
而農村是否能夠實現振興,關鍵還要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好壞。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黨中央作出的戰略部署,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
河東區以“五大創建”為引領,深化村級活力,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新路徑、新模式,點燃了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燎原之火”。

一方面,河東區堅持支部領辦,做活土地文章促增收。積極探索村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路徑,鼓勵村集體以集體土地、資金、資產等入股,通過“國企+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戶+N”模式,全面整合區內農業發展資源,實現“保底+分紅”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
截至目前,河東區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達到89家,入股土地近2萬畝,促進村集體增收200多萬元。
另一方面,河東區還強化專項整治,盤活資產資源促增收。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問題專項整治,摸清村集體資產資源家底,規范資產資源租賃發包,形成資產資源“明白賬”。對排查發現的問題,分類建立問題臺賬,建立依法處置機制,清理出的資產資源通過租賃、發包、集體自營等方式進行盤活利用,增加村集體收入。
在河東區327個自然村開展“五大創建”,激發各村居推進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河東區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產業亮點促增收。將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集體持續增收的新亮點,鼓勵和引導村集體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切實增強特色農業支撐帶動作用,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堅持龍頭帶動,實施龍頭再造工程,支持凱佳、城發萬德福、大林、先每等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成功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4家,脫水蔬菜加工企業68家。
據悉,河東區力爭全年農業龍頭項目落地20個以上,實際到位資金5億元以上,年內新增各類新型經營主體5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營業收入突破100億元。
如今,半年已過。可以說,河東區立下的“發展之約”并未“食言”。
目前,河東區已經形成了湯頭街道逯長溝村為中心的智慧農業產業園,以團埠村、陳家堰村等10個村莊為核心的萬畝湖農業開發項目,以湯頭街道小碾子、觀音堂子等,八湖朱家赤草坡、王疃村等為重點的千畝果蔬種植產業園……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依托太平稻米和八湖大蒜兩大產業,深化三產融合發展,成功爭創山東省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新創建市級長三角農產品供應基地8家。

在此基礎上,河東區推進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設,以湯河鎮沂州海棠為特色,打造“生態宜居、幸福和諧、充滿活力、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示范區,南畝春耕被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推進省級改革試驗區建設,其中,農村改革實驗區經驗成功入選省農業農村廳“農業農村領域重點改革典型案例”,國企賦能村集體增收的做法被省委農辦發文推廣。

優秀的成績背后是河東區“五大創建”戰略的全面發力,讓重點鄉村項目建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
發揮“頭雁”作用,“美麗鄉村”卓有成效
我們也可以看到,河東區鄉村振興暨“五大創建”半年推進以來,河東區一直在科學、全面、準確評價村干部工作業績和村級發展情況,比學趕超、加壓奮進,著力調動村級班子“頭雁”作用,不斷激發鄉村振興源動力。
根據村級綜合考核排名,推行村黨組織書記紅色引領、橙色提升、黃色預警“三色管理”機制,分類舉辦村黨組織書記專題培訓班5期,切實提高頭雁培育精準度。
目前全區已培育出陸明星、許守三、管其青、杜振莊、龐成杰、朱崇玉、朱時濤、王春聲、張永利、王沛強等頭雁典型十余名,3名村黨組織書記和3個村黨組織被評為全市第三批“王傳喜式好支書”“代村式好支部”。
以“頭雁領航”突破工程為抓手,樹立實干導向、深入推進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提質增效,河東區新成立黨組織領辦合作社60家,有效帶動村集體增收,鄭旺劉官莊、郭家灣,八湖古沂莊,湯頭小碾子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被評為全市第二批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示范社。
不僅如此,河東區的城鄉面貌也煥發出“新顏值”。
河東區對327個自然村實行“一村一策”,推動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目前,河東區建設省級和美鄉村19個、市級命名美麗鄉村17個、市級美麗鄉村片區5個及區級美麗鄉村11個。
古語有言,“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因著以“五大創建”為總抓手,河東區個個村居有活力,鄉村振興有動力。
在湯河鎮東李湖村,一條條鄉村街道干凈整潔,道路兩旁花滿枝頭,一戶戶農家小院窗明幾凈,鄰里和諧美美與共,營造了“戶戶追趕、家家比美”的濃厚氛圍。

在鄭旺鎮郭家灣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托管土地1540畝,通過連片打造、機械種植,最大化釋放土地紅利,全力促進村級增收、村民致富。

在太平街道八間屋村,陽光村務系統實現村級“三務”云上知、屏上看、現場查,三級監督體系架設基層監督“村崗哨”,清廉剪紙、沉浸式廉潔小劇話廉潔,村居田間勁吹“清廉風”,打造權力清源、民風清朗的清廉村居……

鄉村振興搞得好不好奠定了鄉村發展的未來。
深諳鄉村振興重要性的河東區,將在未來再度加碼“五大建設”,帶領全區鄉村振興工作向著更光明的發展前景大步邁進,奮力譜寫河東區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