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眸財經 高藤
連鎖咖啡品牌們自年初開啟的價格纏斗,終于迎來第一階段的結果。
“始作俑者”庫迪咖啡閉店數越來越多。數據顯示,整個上半年,庫迪平均每半天關閉一家門店,閉店數占到了18家連鎖咖啡品牌閉店總數的39%。
并且,自成立起就延續的“以低價換市場”的打法,也隨著價格的再次上調,逐漸吃力。
繼7月初調價后,近日庫迪再次上調價格。不僅早期的“天天9.9元”活動取消,改為劃線價的9折優惠;新人優惠券也從5張8.8元變為3張8.8元。另外,7月初還上線的抖音團購9.9元券也沒了,除7月新品外,大部分產品團購價已上調至13.5元、14.9元。
而被動卷入9.9元價格戰的瑞幸,在近日公布了第二季度財報,取得了收入同比增長88%至62.01億元,超過同期星巴克的好成績。
當步入萬店規模的瑞幸已經站穩中檔市場生態位,后勁不足的庫迪,壓力顯然更大了。
01 規模未轉化為優勢,庫迪進退兩難
6月底,太平洋咖啡大規模閉店的消息,宣告著中國咖啡市場已邁入新的競爭周期。
2015年,太平洋咖啡曾是門店數量超越Costa、僅次于星巴克的“當紅炸子雞”。只是,隨著咖啡賽道的競爭日益激烈,品牌終究沒能擺脫“花無百日紅”的命運。
根據紅餐大數據的消息,截至6月26日,太平洋咖啡在全國的門店數只剩下317家。極海品牌監測的數據顯示,品牌目前的市占率僅為1.7%。
這期間,瑞幸憑借區別于星巴克等傳統咖啡品牌的價格區間,成功摸索出一條更適合國產咖啡品牌的發展路徑,一躍成為國內首個突破萬店的連鎖咖啡品牌。
但瑞幸越賺錢,也越招來更多覬覦咖啡這塊大蛋糕的投資者,各種新品牌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今年,隨著咖啡加速內卷化,各咖啡品牌們不約而同走上靠低價營銷加速開店的道路。
這之中,又屬庫迪最為“瘋狂”。
從最初的9.9元一杯到之后的1元一杯,庫迪不僅掀起了咖啡市場新一輪價格內卷,也讓品牌在開店速度上一騎絕塵。這個去年10月才開出首店的品牌,今年7月的門店數已達到4000。
但規模能不能轉化為規模優勢,并不在數量本身,而是依托數量,建立起強大的供應鏈體系,和高效的運營體系,從而在競爭中獲得更多的資源優勢。
庫迪雖然在規模上已擠入頭部行列,但在供應鏈和運營體系的建設上,顯然沒有跟上開店的速度。此前就有不少加盟商在網上曝出常常訂不上貨等問題,也有不少消費者表示周邊庫迪門店的新品基本處于無貨可賣的狀態。
而建設起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和運營體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但市場留給庫迪慢慢建設的緩沖時間,顯然并不那么寬裕。
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在開店速度上領先同行的庫迪,今年上半年的閉店數亦是同賽道玩家里的“佼佼者”,達到318家。
而7月后,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上,庫迪轉讓、閉店的信息也變得越來越多。有的門店剛開業,日杯量曾一度達到800杯,也沒能逃過閉店轉讓的下場。
這直接指向的是,庫迪空有規模架子、缺乏實際效率的打法并不穩妥,還極容易將到手的優勢拱手讓人。
更為關鍵的是,作為庫迪的對標選手,瑞幸在公布了營收、凈利雙增長,且收入超過星巴克這一亮眼業績的同時,還宣布將每周9.9元的活動至少持續兩年的消息。
這意味著,將庫迪逼進了一個左右為難的戰略困境,繼續跟進價格戰,大量門店虧損還將承擔巨額補貼;但不跟進,杯量又面臨下滑,加盟商看不到盈利希望,很可能選擇止損走人。
02 加盟商難盈利,庫迪恐失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價格上漲,杯量下滑,對于庫迪來講已不是一個預言,而是被驗證兩次的事實。
四月初上調價格后,杯量就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但這次7月價格上調之后,門店日杯量下滑更是有過之無不及。
據騰訊數據顯示,庫迪7月17日當周日平均杯量已降至215杯。
某庫迪加盟商在相關討論下留言,自從上個月取消部分低價促銷后,自己門店的日杯量已經降至180杯。不僅與周邊瑞幸的日杯量存在較大差距,和庫迪官方此前給出的門店盈利底線300杯,亦是相去甚遠。
加盟商的訴求其實很簡單,穩住杯量,回本可期。但他們卻忽略了,這得建立在庫迪已經找準盈利路徑的基礎之上。
從日杯量隨價格上調迅速下滑來看,庫迪其實并未樹立起核心競爭優勢,盈利路徑仍不清晰。
如開頭所述,庫迪近期或取消或降低了不少優惠活動,與年初一波接一波的低價促銷形成鮮明對比。這雖然不直接指向庫迪的現金流已經出現問題,但能說明總部暫時不愿延續此前高額價格補貼的打法了。
缺少價格補貼,直接導致庫迪失去唯一擁有的價格優勢,消費者不愿購買,日杯量持續下滑。
實際上,早在四月份第一輪價格上調的時候,就有聯營商吐槽過,“以前的8.8元 、9.9元的顧客,沒有券就直接不來了?!碑敃r,不少門店的日杯量也由300杯左右下滑至100多杯。
價格上調就影響杯量,說明用戶復購不足,指向的是庫迪的品牌粘性并不強。
對奔著陸老板帶出三家上市企業的名聲、想在咖啡賽道上掘金的加盟商來說,這并非好消息。
據一位已經加盟過庫迪門店的老板表述,開店前,拓展跟他說的是只需要17萬左右,但實際開店過程中的花費,卻幾倍于17萬。由于中間幾輪價格調整,門店日杯量一直上不去,他不愿再陪跑,最終決定將這個運營僅兩個月的門店轉讓出去。
另一位小紅書的加盟商也表示,自去年首店開業至今,總部不斷調整加盟政策與產品價格,他眼看著門店的杯量起起伏伏,不僅對回本失去希望,也沒有信心再開第二家門店了。
與之相較的是已經跑出規模優勢的瑞幸。
隨著瑞幸逐漸拉開與同行的差距,留給庫迪搶奪生存空間的時間也并不多了。
成立初期,庫迪曾大手筆簽約阿根廷足球隊做營銷,在央視投放廣告,后又持續性為門店提供高額價格補貼,現金流承壓程度可想而知。
基于陸正耀團隊此前財務造假的經歷,庫迪尋求資本支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缺乏外部資金支撐的情況下,庫迪本就只能寄希望于加盟商。
只是,從目前依然高企的閉店數來看,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很難樂觀的預判庫迪還能否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