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另鏡 萌萌
編輯|陳秋
繼孵化和拆分京東產發、京東工業后,近日京東傳出可能全資收購永輝超市的消息。
據自媒體報道,雙方進行至少一輪初步溝通,暫未達成一致。而未達成一致的原因是,永輝超市傾向于接受京東的純財務投資,京東則傾向于全資收購以獲得永輝超市的實際控制權。
對此,京東相關人士對另鏡表示,“目前沒有這個意向”。關于此前和永輝超市合作進度,也不能給出更多信息。8月2日晚,永輝超市發布澄清公告稱,不存在相關事宜、也不存在其他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項。
永輝超市成立于2001年,2010年在A股上市。《2022年中國超市連鎖百強榜單》顯示,永輝超市去年營收超900億元,排名第二,僅次于沃爾瑪;永輝超市門店數量達1045個。從財報來看,永輝超市2021年、2022年已累計虧超67億元,2023年Q1扭虧為盈,凈利潤為7.04億元,但營收仍處于下行趨勢。
京東和永輝超市這對CP,并非首次傳出股權及業務等關聯緊密的消息。早在2015年8月,雙方就已達成戰略合作,彼時京東以超43億元持有了永輝超市10%的股份,為了將強O2O業務的實力。2023年Q1財報顯示,京東及其旗下宿遷涵邦投資公司共持有13.38%股份,是永輝超市的第二大股東。
無風不起浪,雖然雙方均否認收購消息,但這場緋聞的背后透露出哪些信號?
成長的焦慮
在消費行業,永輝超市所在的賽道已不在紅利期。尤其在近年來,大型商超關店的情況在全國各地不斷出現。究其原因是此類大賣場形象與業態老化,不及時迭代,與市場需求脫節,同時也因有部分租約到期所致。
永輝超市也難獨善其身。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永輝超市的門店數量自2019年的高點1440家后就逐漸下滑,2022年減少了18.6%的門店,2021年更是再度減少7%,僅余1090家門店。
永輝超市數據指標表現也不濟。2021年永輝超市營收910.6億元,同比下滑2.29%。凈利潤虧損39.44億元;2022年,營收下跌1.07%至900.9億元,凈利潤虧損27.63億元;2023年Q1營收238億元,相比2022年同期為272.4億元的營收減少12.63%。
7月15日,永輝超市發布2023年半年度業績預盈公告,經公司財務部門初步測算,永輝超市預計今年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9 億元,與上年同期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億元相比增加5億元。也就是說,永輝超市凈利潤預計上半年扭虧為盈。
對此,永輝超市解釋道,是因在主營業務方面,公司積極推動門店調優、關閉部分長期虧損門店,推進數字化,內部通過考核及宣導實現降本增效。而在非經常性損益方面,則主要由于政府補助、資產處置收益、公允價值變動等因素。
不過,今年Q1財報顯示,永輝超市凈利潤為7.04億元。結合今年上半年業績預計的凈利潤3.9 億元,計算下來,今年Q2的凈利潤并不理想。
永輝超市還面臨資金壓力。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永輝超市流動資產合計198.94億元,但流動負債合計250.19億元。公司負債率達85.58%。
京東則遇煩惱。2023年Q1,在對業務架構、組織單元進行主動變革下,京東集團營收微增,為2430億元,同比增長1.4%;從業務部門來看,京東零售營收略有下降,為2124億元,2022年同期為2175億元;從收入類型來看,京東的商品營收195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044億元同比下滑,占總收入的比例為80.5%。
京東也同樣面對電商們的流量焦慮。2022年四季度及全年業績報告中,京東并未披露年度活躍用戶數。財報顯示,2022年Q1、Q2、Q3,京東年活躍用戶分別為5.805億、5.808億、5.883億,同比增長分別為16.2%、9.2%、6.5%。
今年劉強東回歸一線,伴隨而來的是零售業務大規模組織架構調整和業務的推進。1月,京東面向各類商家發布“春曉計劃”;4月,據媒體報道,劉強東組織召開京東經營管理會,京東從事業群制回歸事業部制,京東零售五大事業群負責人將統一變更為事業部負責人;6月,京東整合七鮮、京喜拼拼等業務成立創新零售部,并獨立于京東零售之外;7月27日起,京喜拼拼正式更名為京東拼拼。
即時零售的可能性
今年年初,京東零售CEO辛利軍提出2023年的四大必贏之戰,包括下沉市場、同城配送、智能供應鏈和開放生態。
而新成立的創新零售部,囊括了七鮮、京喜拼拼、前置倉等業務,或將成突破下沉市場和同城業務的關鍵。作為京東新零售業態代表的生鮮超市七鮮,成立于2017年,對標盒馬鮮生;京喜拼拼是社區團購品牌,對標拼多多。
京東若能全資收購永輝超市,將可能進一步拓展線下零售業務,增加市場份額。據凱度消費者報告,永輝超市是國內第二大零售商品牌,占市場份額 5.7%。
同時,京東還可以借助永輝超市的門店、供應鏈、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與資源,提升商品配送效率和服務質量。
此外,京東還可以進一步完善自身的生鮮食品供應鏈,滿足高品質食品的需求,覆蓋更多用戶群體。
基于以上理由,當傳出京東可能全資收購永輝超市的消息,加上此前京東與永輝超市近幾年緊密關系,業內并不覺得意外,而是合乎情理。在某種意義上,京東或許更加需要永輝超市。
“補充零售板塊對京東意義重大,特別是在即時零售方面。”格雷資產董事長張可興對另鏡表示,整個零售業態發展講究“好、快、多、省”,如果企業能從一個點切入,就能占據一定市場份額。
而目前從購物的微觀體驗上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很多用戶在購買食品等標準化產品時,連一天的時間都等不了。在速度方面,美團已經可以實現標準化產品30分鐘左右配送到家,這個優勢要比京東、阿里、拼多多明顯很多。
近兩年,即時零售成消費互聯網領域火熱的賽道,未來或將吸引更多品牌加入。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2年中國即時零售發展報告》顯示,“即時零售”近5年市場規模增速達到81%;預計在2025年,“即時零售”開放平臺模式規模將突破萬億門檻,達到約1.2萬億元。
國家政策利好也在持續推出,7月12日,商務部網站消息,商務部等13部門近日印發《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以下簡稱《計劃》)。《計劃》提出,到2025年,在全國有條件的地級以上城市全面推開,推動多種類型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
在張可興看來,未來線下零售的發展空間,或更多演變成一種產品的展示,類似貨倉或是前置倉,最后實現快遞小哥的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大廠圍繞戰略投資
此前,以阿里、騰訊、字節、京東、百度、美團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捕獲了行業紅利期。在經過高速發展后,將互聯網平臺經濟推向高峰。而現在互聯網經濟已進入成熟階段,行業供給和行業消費都會達到峰值。行業市場處于存量市場階段,行業進入門檻提高,競爭進入白熱化。
目前京東已先后孵化和拆分出京東健康、京東物流、京東數科等,阿里則分別孵化投資支付寶、菜鳥網絡、高德地圖、恒生電子、阿里云、阿里健康等,成功走出一條多元化之路。雖然如此,這些被拆分出來的業務同樣面臨行業紅利消失、流量枯竭和主營業務增長乏力的困境。
獨立經濟學家王赤坤表示,在這個階段,行業紅利消失,單靠運營已經無力推動主營業務增長,大家紛紛在戰略層面展開角逐,多元產品迭代、多元創業和多元并購。
在零售領域,京東不僅投資永輝超市,還投資了天天果園、錢大媽、興盛優選等。2016年6月,京東還接受了沃爾瑪的戰略入股,占股5%,2017年,沃爾瑪增持了京東股份至10%;而阿里也是如此,2015年宣布以283億元入股蘇寧,2016年控股銀泰商場、投資三江購物和聯華超市,2017年與百聯集團達成戰略合作,還以224億港元收購高鑫零售 36.16% 股權,并于2020 年增資 280 億港元。
在王赤坤看來,京東電商和超市之所以互補在于:一方面電商的物流不僅決定配送速度等客戶體驗上,還決定客戶最終購買成本,物流的主動權最終決定電商和物流公司的市場主動權,為爭奪市場主動權,各商家利用各種科技手段提升物流配送體驗+降低物流成本,利用大數據+分倉,提前配貨備貨,就近發貨,快速高效,不但省時還能省錢。
另一方面,超市則擁有龐大的商場物業,這些商場物業位置好、有流量、面積大,電商收購超市順勢重新利用了龐大的商業物業,可以為京東電商提供導流和就近提貨服務。
京東把自己現有的資源、流量、資金戰略導入到所投所購超市,成人之美,這些被投被購生態鏈公司,在成長過程中向京東及生態鏈其他公司反哺資源、流量和資金,享人之美。
“互聯網并購或投資,是緊密圍繞戰略卡位、流量導入、流量反哺、互為生態、業務互補等展開戰略投資。” 王赤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