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紅餐網
人造肉賽道又玩出了新的“科技與狠活”。
據“Littlelaba餐飲家”報道,美國舊金山的一家餐廳試圖兜售“細胞培育雞肉”的新菜品。它被包裝得與普通雞肉沒什么兩樣,裹著天婦羅面糊,再淋上燒焦的辣椒蛋黃醬,但是高昂的售價讓它與眾不同——150美元/人(包括服務費)。
“人造肉”走上飯桌,不是什么新鮮事。此前,植物肉牛排、植物肉粽子、植物肉月餅等產品一度風靡,仿佛不吃植物肉,就跟不上潮流。
然而,幾番沉浮后,人造植物肉開始向人造細胞肉進階,人造肉賽道似乎正嘗試著給消費者醞釀全新的消費故事。
植物肉,還是沒發展成人人喜愛的樣子
2019年,伴隨著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押注和站臺,“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成功上市,人造肉的概念開始在消費賽道被普及,并受到一眾資本和消費者的狂熱追捧,一時間風光無限。

然而四年之后,人造植物肉的整體市場發展,似乎有點不及預期。
又貴又難吃,消費者看不上人造植物肉?
人造植物肉市場遇冷,用眾多網上沖浪的年輕消費者原話來概括就是——“難吃且貴”。
此前,有數據調查顯示,74%的消費者表示不愿意復購人造植物肉產品,覺得其口感不如普通肉類。消費者的“不買賬”,一度讓上架植物肉的餐廳銷量不佳。
2021年,星巴克、漢堡王等餐飲門店將植物肉產品下架,給出的理由大多是“銷量不足”。但據“全天候科技”所寫,上海黃浦區一家星巴克曾透露下架原因是“賣的不好”,該店每天僅售出2-3份植物肉產品。
去年11月,紅餐網走訪了當時售賣人造肉產品的德克士門店。據工作人員表示,店里人造肉漢堡點單率比較低,很多顧客在聽完介紹后都會有意避開。
除此以外,植物肉高昂的價格同樣讓很多年輕消費者望而卻步。
此前,有投資機構針對目前市場上某植物肉品牌的牛肉產品零售價進行過調研,相關產品比市場牛肉售價高出125%左右,甚至比有機肉類高出40%。據紅餐網了解,此前盒馬售賣的一款“植物蛋白漢堡肉餅”重為226g,售價59.9元,而同等重量的牛肉餅卻低至20元一份。
花更多的錢去吃假肉,顯然很難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資本熱情冷卻,有的植物肉品牌正在隱退
消費市場的“跌宕起伏”,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投資者們的信心。
企查查數據顯示, 在人造肉植物肉最火爆的2020年,相關投事件則有14起,2021年和2022年分別是7起和8起。然而進入到2023年以來,國內在植物肉投融方面的信息稍顯冷清。
單從數據來看,資本對于人造植物肉的態度,確實明顯有些失去耐心。據路透社和FT News援引投資人及一級市場統計數據稱,VC(風險投資)們對于植物肉的投資熱情降低到5年來低值。
經歷過這兩年的喧囂,紅餐網盤點發現,植物肉品牌的日子有些不好過,甚至有些一度還消失在了眾人的視線里。
比如曾因推出“首款國產人造植物肉月餅”而備受關注“珍肉”,公眾號更新時間停留在去年9月,且再無新品推出;曾連續獲得多輪融資的Hey Meat,其關聯公司上海魅味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于2023年4月被吊銷;“轉道”植物肉的雙塔食品,持續面臨增收不增利的情況,其董事長楊君敏曾公開表示,與部分植物肉品牌合作不達預期。
在市場受挫、資本熱度退減情況下,不少植物肉品牌紛紛通過下調價格以期推動市場增長。

據紅餐網觀察,今年5月份在山姆APP上售賣97元的植物基漢堡餅,目前已經降至69.9元,與某進口谷飼牛肉餅同等重量換算價比少了近10元;國內植物肉品牌“星期零”與瑞幸聯合推出的的兩款植物肉新品價格均為9.9元,打破了消費者對于植物肉產品價格昂貴的刻板印象。
但此舉改變的效果似乎并不明顯。據紅餐網觀察發現,像嘉植肴、別樣肉客、星期零等植物肉品牌,其天貓旗艦店月售量最高的單品僅為200件、100件和97件。
細胞肉拿了植物肉未演完的劇本?
雖然植物肉賽道暫時遇阻,但在人造肉這個充滿科技感的賽道,似乎在細胞肉上找到了新方向。
何為細胞肉?
據紅餐網了解,“細胞培養肉”是指利用細胞培養工程和組織工程等技術,在體外培養動物肌肉組織作為食用材料。只需3到4周時間,單顆細胞就能在體外擴增,在實驗室環境下擴充到肉的形態。
嚴格意義上來說,細胞培植肉除了不是從動物身體分割下來之外,與真肉非常相像。
比植物肉更有“肉味”,細胞肉風頭正盛
“更接近肉”是細胞肉身上最值得關注的標簽。
此前,一則新加坡市場調查顯示,70%嘗試過細胞培養雞肉的新加坡人表示其味道與傳統雞肉一樣好或更好。此外,有近90%的餐廳經營者表示,他們愿意出售細胞肉,而且大多數人表示,他們可以設想十年內用細胞肉取代菜單上的一些傳統肉類。
在技術創新方面,細胞肉賽道已經取得重大突破。據紅餐網了解到,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當前細胞肉培育時間都已經縮減到8—15天內,比普通肉類培育生產速度快很多。
除技術創新以外,在政策方面,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人造細胞肉也釋放出了一些積極信號。
2020年,新加坡成為全球首個批準銷售細胞肉類的國家;
2021年12月,中國農業農村部在《“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上,首次提到了細胞培養肉和其他人工合成蛋白,是未來食品制造中值得關注的重要技術;
2022年5月,國家發改委在《“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提出,發展合成生物學技術,探索研發“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實現食品工業迭代升級,降低傳統養殖業帶來的環境資源壓力;
今年6月,美國農業部準許兩家企業的人造細胞雞肉銷往特定餐廳;
7月,荷蘭宣布允許在荷蘭可控環境下品嘗細胞培養肉,包括細胞培養海鮮在內的產品……
成為投資新貴,細胞肉成人造肉賽道“主角”
技術的創新和政策的支持無疑使得人造肉行業邁入新階段,而“細胞肉”廣闊的市場前景亦給資本描繪了一個美好的未來。
番茄資本認為,圍繞人類自身的蛋白需求增長剛需,和ESG的剛性需求,細胞肉很可能成了一道不得不勾選的必做題。
據紅餐網了解,去年11月,細胞培養肉公司“極麋生物”已完成千萬級天使輪融資,由十維資本投資。在此之前,極麋生物還獲得過梅花創投、番茄投資共同領投的一筆投資。

對于選擇極麋生物的原因,番茄資本相關發言人坦言,細胞肉的理論基礎扎實,具有部分存在替代傳統肉的潛力。從行業數據來看,全球原料肉產業鏈規模達萬億美元。長期角度保守估計,細胞肉若只替代10%,即有千億美元規模。同時,極麋生物團隊本身的特色也非常明顯,兼具工程學和生物學背景,技術底子強,戰略上重視自主研發,不急于短期推出成品,是一支優秀的早期創業隊伍。
在市場前景廣闊和創新技術不斷突破之下,接連不斷的投融資事件在細胞肉賽道上演。紅餐網盤點發現,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相較于今年國內植物肉賽道零起投融資事件,截至發稿日,今年以來,除了前文提到的極麋生物,周子未來、CellX以及上海食未生物科技等多家專注細胞肉研發的企業,同樣先后獲得了資本的青睞。
“投資人和產業共同用錢給細胞肉‘投票’的原因很復雜,但一言以蔽之,這很可能是一條人類未來食物的必由之路。”對細胞肉賽道未來的可能性,番茄資本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人造肉上餐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在政策、資本等助攻之下,回想起植物肉最初的發展軌跡,細胞肉似乎拿到了植入肉當初相同的劇本。但與植物肉一樣,細胞肉同樣面臨著市場教育、成本控制、食品安全等難題。
“不論想象空間有多大,細胞肉目前距離規模化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關鍵是看能不能穿越三重門:消費者普遍可接受、政策上的寬松,以及真正可以通過技術把成本降下來。”對于細胞肉的發展,番茄資本向紅餐網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從網絡上的輿論來看,植物肉進階到了細胞肉,人造肉確實正面對著“科技與狠活”的標簽。
繼美國批準人造肉上市銷售消息傳出后,國內有關#你能接受使用人造肉嗎#話題沖上微博熱搜。盡管人造細胞肉擁有更真實的肉感,但網友對細胞肉的抵觸情緒依然不小。

除了“科技與狠活”的消費心智,人造肉上餐桌,還要面對成本的問題。
此前,有業內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一斤植物肉(雞肉)的價格將近傳統雞肉原材料的3倍。按照此計算,一份單價將近30元的輕食產品的毛利率將近不到三分之一,但換成植物肉,利潤將更薄。
植物肉成本尚且如此,細胞肉更是。正如Bar Crenn餐廳所售賣的150美元一份的細胞肉菜品,不是誰都能享用得起的。
關于細胞肉的成本,此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工養殖肉類實驗室主任圣馬丁曾向媒體表示,實驗室培育雞肉比養殖的禽肉貴得多,而且目前還無法達到傳統肉類的生產規模。
無論是成本還是生產規模,人造細胞肉都明顯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探索。
從政策端分析,番茄資本同樣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中國、美國、新加坡、歐洲、以色列等國家對細胞肉呈開放態度。其中新加坡和美國已有法規準入。唯一明確反對細胞肉的國家是意大利,反對理由是要保護意大利食品行業免受‘有害’技術的影響。”
不過,最終細胞肉能否走上餐桌,實際上,決定性要素可能還在于政策。在我國,細胞肉準入方面,實際上也還沒有明確的法規。從食品安全上看,根據《細胞培育肉的風險評估》顯示,在細胞培育肉生產的任何階段都可能無意中引入危害和風險,但缺乏系統和深入的細胞培育肉風險評估仍然是實現細胞培育肉全球市場化的一個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