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經無忌 蕭田
“無論商業帝國多么龐大,終將不敵愛與仁慈。”這句總結自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的話,映射出人們追求社會責任的拳拳之心。
自200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次提出ESG投資概念,提倡在投資中關注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治理(Governance)問題。ESG就被消費者和投資者視為通往“愛與仁慈”的道路。
在中國,ESG也成為了當下各行各業最熱門話題與行動方向。
一份《哈佛商業評論》與貝恩公司的調研中提到,很多企業已經將ESG視作公司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議題,其重要性不亞于研發創新、數字化轉型等熱點。
自2022年4月中國證監會正式將ESG納入投資者關系管理中。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和創業企業將ESG化作具體行動,融入到產品生產、品牌營銷、售后服務等鏈條中。
中國上市企業的ESG報告披露比例也在近年出現了突破性增長。但食品飲料行業卻是一個例外。
根據每經&中財大“ESG行動派”的數據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A股食品制造業共計有75家上市公司,其中有28家披露了ESG相關報告,披露率僅為37.77%;
在ESG評級方面,評級為A(含A+、A、A-)的公司比24%;獲得B(含B+、B、B-)的公司數量和C(含C+、C、C-)的公司數量一致,均占比28%。
換而言之,中國食品飲料行業的ESG進程依舊任重道遠。
一直以來,素有“民以食為天”的食品制造業是關系居民生活和生存的基礎行業。隨著時代進步,食品制造業逐漸延伸出各個分支,不僅能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也催生不少新的投資和就業機會。因此,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備受市場關注。
本文將具體聚焦以下幾個問題:
1、食品飲料行業做ESG的出發點是什么?
2、企業披露ESG的難點和痛點在哪?
3、“碳先鋒們”有哪些值得行業借鑒的地方?
食品飲料行業為什么要做ESG?
剛過去的年中商業大促618,與往屆對比,今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品牌們開始從卷價格到卷內容,并不約而同盯上了ESG。
從小紅書線下組織的“反沖動(消費)俱樂部”,到芙麗芳絲freeplus開啟“我與海洋的12小時”,再到金典攜手兩只動畫“小熊貓”,用對話形式帶來世界環境日的治愈系短片……整個六月,與ESG相關的品牌事件層出不窮。
消費者能明顯的感受到,ESG理念在我國快速盛行。
據普華永道《2021年全球消費者洞察調研》顯示,我國有74%居民表示有意購買使用環保包裝或包裝更少產品以及會選擇可溯源且原產地透明產品。
而全球平均意愿分別為55%和56%,更重要的是,72%居民表示會購買支持和重視環保公司產品,同樣高于全球54%比例。這意味著,消費者對企業發揮社會價值期待超乎以往,因此“品牌向善”已經成為所有企業必由之路。
這是食品飲料行業的機會。
另一方面,在中國談論ESG,最大政策背景就是“碳中和”與“共同富裕”,ESG與這一時代背景是不謀而合的。
在“雙碳”目標下,重視減少碳排放本身也是社會責任一種,為實現“E”、“S”,更需要企業管理理念、治理結構等根本性改革,因此ESG中三個維度是相輔相成。
這是所有中國企業都不得不面臨的共性問題。
與此同時,從投資的角度上來說,ESG報告也被稱為企業的“第二份財報”,具有回應各方對非財務信息披露的需求。
在投資者看來,ESG表現優異的企業,更有望在長期經營中持續成長并實現價值兌現,ESG將作為傳統基本面分析的補充,成為衡量投資標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及長期價值的重要維度。
簡而言之,ESG已成投資者衡量企業價值的一把新標尺。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做好ESG披露也是其管理市值的一個重要手段。
而除行業、政策、投資的角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提升ESG的管理水平,往往離不開企業自身的訴求。
眾所周知,食品飲料行業整體處于產業鏈的中游,生產流程幾乎覆蓋一、二、三產業鏈,與農業、制造業、消費行業緊密相連,產業鏈長且復雜。ESG能夠提升自身競爭力,提高抗擊系統性風險能力。
如此一來,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企業對ESG的態度也從過去的“要我做”,如今變成了“我要做”。
摸著石頭過河,食品行業的困境在哪?
實際上,早從去年開始,食品飲料行業頭部企業就紛紛將ESG理念融入企業發展戰略與日常經營。
北京麥當勞首鋼園得來速餐廳正式開業,成為中國首家LEED認證的“零碳餐廳”;可口可樂的雪碧包裝由標志性綠色轉變為透明色;伊利推出國內首款“碳中和”酸奶(“高蛋白”、“0蔗糖”、“無添加”)等。
今年,以洽洽食品、三只松鼠、億滋國際為代表的休閑零食板塊,以伊利、蒙牛為代表的乳企板塊,以飛鶴、澳優乳業為代表乳制品行業等等紛紛發布了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主動開展ESG實踐。
雖然ESG已經被越來越多地的企業提及,但在不少企業內部,如何衡量企業ESG水平仍然是“非共識”的狀態。
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統一量化的指標體系:ESG信息披露與ESG評級的標準不一。
作為“舶來品”,ESG信息披露標準通常由權威國際組織、NGO或權威科研機構制定,例如國外的GRI(全球報告倡議組織)、SASB(可持續發展會計準則委員會)、CDSB(氣候披露標準委員會)。
可即便如此,以上標準因面向不同利益相關方、聚焦不同的維度或議題,因此對信息披露機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ESG參考標準過多”既是ESG理念蓬勃發展的重要表現,也是企業在當前面臨的一大難題——并不統一、甚至一致性較低的標準體系勢必給企業披露與評價工作帶來巨大的成本,同時也降低了評價結果的可信度,無法為投資人的投資決策提供有效參考。
而相較于當下的ESG,企業社會責任(CSR)更為外界熟知,后者主要是指的是公司在慈善、扶貧和公益的所作所為。
表面上看,CSR和ESG大同小異。但實際上,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從CSR到ESG,是食品飲料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進階。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執行秘書長李怡萱認為,ESG是CSR這一理念的進一步演化。相較于CSR,ESG理念的涵蓋范圍更加全面,體系更加健全,與業務的關系也更緊密。
比如,兩者面向對象是不同的,前者大多面向公眾,而后者主要面向資本市場,有專業的評級和衡量體系;前者強調企業對社會的回饋,不涉及業務層面,后者強調公司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再比如,CSR相對屬于非強制行為,ESG的強制趨勢則日益明顯。
對于食品飲料行業而言,部分企業還是以曾經做crs的心態做ESG,不知從哪方面入手提升ESG的管理水平。
也正是此背景之下,ESG并沒有幫助部分變得更好、更強大,有時候反而成為了一種拖累。
為何說著這些“碳路者”值得行業學習?
不過,總有一些企業逆流而上給全行業“打了樣”。
6月13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聯合國務院國資委、全國工商聯、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等部門共同發布《年度ESG行動報告》,并公布了“中國ESG上市公司先鋒100”榜單。
作為上市公司中較早關注可持續發展的企業,伊利股份(600887.SH)以ESG五星級水平的表現成功入選該榜單,并名列中國食品行業第一位。
深究背后原因在于,伊利是業內為數不多將ESG理念作為企業信條的企業,如今ESG已經貫徹到了企業的產業鏈、組織管理等方方面面。
具體來看,離不開最核心的三個層面:第一,堅持實施“綠色產業鏈”戰略;第二,打造共享健康可持續發展(CSD)體系;第三,.踐行員工價值領先目標。
僅以堅持實施“綠色產業鏈”戰略為例,早在2007年開始,伊利就已提出“綠色領導力”,并開始搭建乳制品行業“綠色產業鏈”、組建內部碳管理團隊、建立能源環保數據的核算體系,將可持續發展實踐不斷升級。
2021年,伊利收集了200多家主要原輔料供應商的碳排放信息,開始啟動對所有產品品類的碳足跡核算。去年年內,伊利不僅打造出5家零碳工廠、5支零碳產品,還與合作伙伴一同啟動行業首個“零碳聯盟”,帶動全產業鏈一起共贏零碳未來。
在乳制品行業,同樣也有一家將綠色理念融入企業生產經營全鏈條的企業——中國飛鶴(06186.HK)。
一直以來,中國飛鶴都將責任與擔當融入企業發展基因,在創新研發、生態環境保護等諸多重要議題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實現環境、社會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在飛鶴,工廠建設之初便按照綠色工廠標準進行設計并采購設備安裝。在實際生產中,飛鶴在業內率先建立“廠中廠”模式,并通過煤改氣、引進光伏項目、改進重點設備等,實現節能減排。
不僅如此,飛鶴首創了全產業鏈生態循壞模式,聯合產業集群合作伙伴建成了我國高寒地區規模最大的“規模化生物天然氣與有機肥循環綜合利用項目”,年產生物天然氣2500萬立方米、有機肥20萬噸。
據飛鶴2022年度ESG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公司對電力、天然氣、汽油等各項資源的使用進行了科學化管理,共計節能239.34萬千瓦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3133.95噸二氧化碳,節水9.8萬噸。
而在休閑零食領域,洽洽食品(002557.SZ)同樣走了很遠。
上半年,洽洽食品除了發布一份營收凈利雙增的優秀財報外,還首次發布了《洽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報告》。
該報告從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技術創新與品質保障、可持續經營模式、職工權益保護、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公司治理六個維度全方位向外界展示了其在過去一年在ESG管理上取得成果。
作為堅果炒貨行業龍頭企業和全產業鏈創新研究企業,洽洽一邊將研究開發和質量控制當成企業使命,另一邊共享生態標準,更是牽頭建立堅果炒貨行業高質量標準體系,開啟產品質量等級標準。
尤為一提的是,洽洽最新推出的小黃袋碳中和每日堅果,為行業首款碳中和堅果,開啟了堅果行業在“碳中和”領域新嘗試。通過產品與消費者共鳴,引導消費者也加入到環保低碳行列中,鼓勵消費者能“切實”參與到減碳行動中,為地球的健康貢獻出企業的力量。
英國經濟學家亞歷克斯·愛德蒙斯在他的新作《蛋糕經濟學》中,論述了企業如何確立宗旨、“做大蛋糕”,并說明,當企業以宗旨為導向、增進社會價值時,往往可以實現長期利潤,收獲長期成功。
某種程度上,ESG就是“積極做好事”(做大蛋糕)——積極地為社會創造價值。顯然,他們也終將獲得投資人和消費者的雙重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