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恒鈦度 秋風
8月1日晚間,順豐發布了赴港上市的確切消息。
公告顯示, 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順豐”)獨立董事同意順豐發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在股東大會決議有效期內(即經公司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之日起18個月或同意延長的其他期限)擇機完成本次發行并上市。這意味著,順豐有望在18個月內完成上市。
若此次赴港上市成功,順豐將成為快遞行業首家“A+H”的上市公司,對其拓展國際市場、壯大業務實力給予保障。順豐也在其公告中表示,在香港上市有利于推進公司國際化戰略,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提升公司國際品牌形象,提高公司綜合競爭力。
此外,國內快遞市場的競爭也從各自為營轉變為主動出擊,中高端市場這塊蛋糕京東物流虎視眈眈,菜鳥速遞也正式入局,此番情景下順豐自然不會坐以待斃。
傳言落定
早在2020年11月,有市場傳聞稱,“順豐考慮在香港IPO,募資50億美元。”彼時,順豐澄清,公司未制訂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發行股票并上市的計劃。
2023年5月5日,有媒體爆料順豐已經選定了高盛、華泰證券和摩根大通等機構安排香港第二次上市事宜,上市時間最早在2023年內,或至多籌資30億美元。順豐方面并未就此發表回應。
7月8日,順豐發布公告稱,公司正在對香港資本市場股權融資進行研究咨詢、探討論證等前期工作。
直到今日,赴港上市終于提上了日程,
順豐2017年在A股上市,若此次赴港上市成功,順豐將成為快遞行業首家“A+H”股上市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資本市場的優勢,構建兩個融資平臺,拓展融資渠道及方式。
在發行規模上,順豐發布的公告顯示,本次發行的H股股數不超過本次發行后公司總股本的10%(超額配售權行使前),并授予整體協調人不超過前述發行的H股股數15%的超額配售權。最終發行數量、發行比例由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及董事會授權人士根據法律規定、監管機構批準或備案及市場情況確定。
對此,企事界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睿認為,上市不僅能為企業提供資金,還能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公信力,為企業開拓更多業務機會,增強企業品牌競爭力。通過在香港、美國等海外資本市場上市,企業可以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擴大國際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同時,海外上市還能夠提供更加開放、多元化的投資者群體和投資機會,為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快遞物流專家、貫鑠資本CEO趙小敏也對媒體表示,中國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更容易引起全球的關注,可以進一步推動順豐的國際化、全球化。“A+H模式是一家公司著眼于長遠布局的一個標志。”
應對競爭
此前一直沒有赴港上市打算的順豐,為何在此時正式敲定。
或許是,外部環境變了。
目前來看,快遞行業已從百家爭鳴變成三股勢力的角逐,即京東系、順豐系、阿里系。
京東物流在2022年7月完成收購德邦快遞股本權益的相關交易,自此德邦快遞將成為京東物流的附屬公司;順豐在2023年5月將旗下子公司豐網的100%股權以11.83億元出售給極兔速遞,隨后更是入股極兔速遞,而極兔速遞在2021年10月就花費了69億元吞下了運營十多年的老牌快遞企業百世快遞;阿里則是先后入股“三通一達”,并在2023年6月,將旗下德峨實業所持有的申通快遞25%的股份以近39億元的價格向菜鳥轉讓,不斷促成菜鳥與“三通一達”的緊密合作。
除了順豐,多家公司都在尋求資本市場的支持,今年5月菜鳥也公開了上市的時間計劃,預計在未來12到18個月內完成;6月,極兔快遞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預期市值超800億港元。
快遞物流行業已經進入到高品質發展的階段,粗暴的提升業務量規模已經很難助力企業提高競爭力和盈利能力,行業圍繞著服務和效率的爭奪也日趨激烈。
6月28日,菜鳥宣布推出自營快遞業務——菜鳥速遞,主打半日達、當次日達、送貨上門和夜間攬收等品質服務,在全國近三百城提供晚到、破損必賠,不上門必賠,在途攔截和在途更改目的地等五個100%承諾。
這項歷時六年打造出的業務,已由服務天貓超市的配送業務升級為全國快遞網絡,這意味著阿里物流方面的短板有望解決,直接對標京東物流、順豐等。
實際上,為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京東物流也在改變。今年3月,京東放開物流平臺接口,申通、極兔、通達系快遞均可接入,打破了“京東自營”的局面。
隨著菜鳥也打破了“阿里自營”,物流派系的內卷無疑將上升到新的程度。
李睿認為,菜鳥背靠阿里,京東物流背靠京東,均擁有龐大的電商生態資源。與之相比,順豐顯得有些“勢單力薄”,此時籌劃赴港二次上市,能夠為對后續可能的行業競爭“積攢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