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莊鍵
A股上市公司半年業績7月陸續披露,鋰電上下游企業盈利能力呈現分化。碳酸鋰期貨在本月上市,有望為產業鏈公司提供規避市場波動的重要工具。
鈉離子電池產業化逐步推進,頭部企業中科海鈉預判2026年將步入產業化成熟階段。除電動汽車領域外,寧德時代(300750.SZ)、比亞迪(002594.SZ)等鋰電巨頭開始切入船舶電動化的新賽道。
鋰電公司上半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隨著碳酸鋰價格大幅波動,鋰電池行業上下游業績上半年分化明顯。
寧德時代傲視產業鏈,上半年營業收入1892億元,同比增加67.52%;凈利潤207億元,同比增加153.64%。該公司目前業務也涉及電池材料及礦產,但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板塊仍是核心,貢獻了公司近九成的收入。
受益于高企的鋰價,去年上半年天齊鋰業(002466.SZ)以103億元凈利力壓寧德時代,成為全行業最賺錢的公司,較寧德時代高出約21億元。天齊鋰業暫未公布今年上半年業績預告,但在鋰價走低的背景下,其盈利水平大概率難以再度超越寧德時代。
從目前已公布業績的鋰企看,業績均出現下降。盛新鋰能(002240.SZ)預計上半年凈利潤6億-7億元,同比下降76.81%-80.13%;西藏礦業(000762.SZ)預計上半年扣非歸母凈利潤為600萬-900萬元,同比下降98.09%-98.72%。
今年上半年,江特電機(002176.SZ)、德方納米(300769.SZ)等產業鏈中游企業已出現虧損。其中,江特電機上半年虧損4000萬-6000萬元,去年同期凈利潤超13億元。在碳酸鋰價格持續下跌的背景下,其消化前期較高價格外購的鋰資源,導致鋰鹽業務虧損。鋰鹽指含有鋰元素的鹽類,主要指碳酸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