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眼
近日,據韓國多家媒體報道,化妝品品牌The Face Shop(菲詩小鋪)和Whoo(后)的母公司LG生活健康正在考慮放棄單品牌店經營模式。
針對此次調整,LG生活健康表示,“越來越多人購物轉向網上和美妝集合店,我們的單一品牌店戰略遭遇危機。” 有行業人士就此評論道,“單品牌店也將成為時代的眼淚。”
“我們的單一品牌店戰略遭遇危機”
據媒體報道稱,LG生活健康已向擁有單品牌經營店許可的店主發送了一份提案,表示線下特許經營商的合同結構可能從“特許經營協議”轉變為“產品供應協議”。目前,相關方正在進行討論以確定最終安排。
據了解,特許經營是特許授權方拓展業務、銷售商品和服務的一種營業模式,同時也是特許經營方利用知名品牌運作公司的一個機會,是人們最為熟悉的授權經營方式。通俗講,特許經營是一種加盟、連鎖商業模式。
據悉,LG生活健康提出的合同修改方案適用于其在韓國的406家特許經營店,包括菲詩小鋪和Nature Collection品牌店。不過,該公司的直營店并不會受到本次轉型的影響。
對于此次店鋪合同結構的調整,LG生活健康表示,在采用供應協議模式后,加盟商將獲得更大的靈活性,不僅可以引進LG生活健康旗下The Face Shop、Nature Collection品牌系列產品,還可以引進其他公司品牌的產品。
LG生活健康補充說,“這一變化,將使店主可以自由地引入低風險品牌的流行產品,將其客戶群擴大到現有客戶之外,并吸引對趨勢敏感的二十多歲左右的年輕消費者。”
對于此次戰略調整,LG生活健康認為,主要是由于消費者行為的變化,“越來越多人購物轉向網上和美妝集合店,我們的單一品牌店戰略遭遇危機。面對眾多考慮關閉或撤資的店主,我們認識到轉型的緊迫性。”
另據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統計,韓國化妝品專營店數量從2018年的3407家下降到2021年的1588家,總量下降近一半;與此同時,韓國CJ集團旗下的美妝&健康集合店Olive Young則不斷增加實體店,從2020年的1259家,增加到2022年的1298家。
“這可能是一個經營思路的調整,主要還是一個成本管控的問題。多品牌店坪效要比單品牌店高,經營成本、經營壓力會沒有那么大,但相應的品牌效應也更低。”國內某美妝集合店負責人告訴青眼。
“眾多店主關店或撤資,即意味著特殊經營店鋪的經營狀況不佳。”杭州美易添銷售總監錢琦表示,LG生活健康的單品牌店模式,如今已支撐不了特殊經營者運營成本和利潤之間的平衡,這迫使其進行轉型。另外,在“緊縮”時代下,消費者捂緊錢袋子,肯定會選擇一些品牌更多的門店購買相應的產品。
單品牌店經營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并非LG生活健康首次對旗下門店進行調整。
公開資料顯示,從2017年開始,LG生活健康就調整了線下門店定位策略,以品牌綜合店替換部分單品牌店,旗下菲詩小鋪在全球的多家店鋪都改成品牌綜合店Nature Collection,售賣該集團旗下大眾線護膚、日化品牌。
如果此次轉型最終完成,門店將可以售賣其他公司品牌的產品,這無疑將進一步豐富產品種類。
具體到中國市場,菲詩小鋪高峰時期在中國內地門店一度超過350家。但到2018年,菲詩小鋪單品牌店就已全面關停。這背后,是韓妝近年來在中國市場掉隊明顯。
據大韓化妝品產業研究院和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6年韓妝對華出口增長率高達66%,2017年后便風光不再。截至2022年,自韓國進口的“精油、香膏、香料制品及化妝盥洗品”共計182.2億元,同比減少32.7%。
對于單品店的運營,上述國內美妝集合店負責人表示,“主要還是看規模,單一品牌規模夠大,還是能支撐單品牌店經營成本的。”
錢琦表示,“一般來看,美妝集團旗下單品牌店的經營面積大概在300-500平左右,運營成本較高。隨著伊蒂之屋、悅詩風吟等品牌相繼撤離中國市場,就已經說明單品牌店的生存壓力很大。而國貨品牌中,某品牌旗下單品牌店鋪數量由260多家收縮到一半以下,更反映出單品牌店經營的不易。”
事實上,不少美妝品牌都嘗試過單品牌店,但成功的案例比較少。國貨品牌中,僅樊文花、植物醫生、林清軒少數品牌的線下門店經營狀況亮眼。其中,樊文花全國門店數量已突破5000家;植物醫生在日本、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擁有近4500多家專賣店,會員數量超2000萬。
不過,與韓妝、日妝僅具備營銷屬性的品牌不同,這些品牌往往還包括皮膚管理等服務業務。如樊文花今年升級了全新的“中西結合”全新面部護理模式,用產品+手法更進一步提升產品效果,從而帶動產品銷售。林清軒也開設了“林清軒輕護膚”項目,以重點打造消費者在線下護膚的體驗場景等。
從韓國,以及國內市場來看,當下能將單品牌店經營好的品牌已是鳳毛麟角,只有轉型或創新,才可能贏得出路。
“這是一個自然生命周期的終結”
回溯單品牌店發展史,其曾一度被認為是一劑助力渠道及品牌轉型的良藥。
上世紀90年代,韓國化妝品市場全面開放進口與零售,國際美妝品牌紛紛涌入,一時間競爭劇烈。與此同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中低端化妝品店受到嚴重沖擊。在這一背景下,LG企業率先推行了單品牌單店模式,將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并重新調整了價格。
到2003年韓國單品牌店初具規模,菲詩小鋪、謎尚等紛紛加入單品牌店發展序列,當時,多品牌店與單品牌店的比例為92:8,經過10年的競爭與發展,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2013年韓國的多品牌店與單品牌店的比例為8:92。(詳情見青眼文章《單品牌店的革命史》)
而具體到中國市場,隨著“韓流文化”的持續流行,也使得韓系美妝單品牌店在中國市場全面開花。
眾所周知,謎尚、菲詩小鋪、悅詩風吟都曾在中國市場斬獲了階段性的巨大成功。2008年前后,中國化妝品專營店渠道和本土品牌共同度過了飛速成長的幾年。這其中,渠道和品牌之間也存在著諸多利益沖突,譬如大連鎖話語權增加,擠壓中小品牌利潤;大品牌話語權增加,擠壓中小連鎖渠道利潤。博弈中,以樊文花、植物醫生等為代表的本土單品牌店開始萌芽,到后來發展壯大。
近年來,多個韓系單品牌店宣布退出中國線下市場,部分本土單品牌店也陸續離場。錢琦表示,“單品牌店盈利模式比較單一,目前盈利的主要還是多品牌、多品類店鋪。單品牌店如果店鋪規模小一點問題不大,開大的店基本上風險就很大了。”
某進口美妝代理商認為,“這是一個自然生命周期的終結。”“創新、成長、成熟、衰退”,正如零售生命周期理論所總結的,單品牌店模式也必然要經歷發展與變革。
“當下消費者對單品牌店熱情不高,更喜歡多品牌店鋪。另外租金上漲,客單價不變的情況下,難以支撐成本;培訓體系不專業,也無法滿足客戶進店的體驗感。”該代理商說。
十年一輪回,單品牌店如今的衰落已是大勢所趨。對于美妝單品牌店而言,只有根據消費者變化趨勢,以及時代發展變化,不斷發展與變革,才能贏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