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燃次元 馬舒葉 呂敬之 張琳 李欣 惠鵬權 馮曉亭
編輯|惠鵬權
繼恣肆瀟灑又無比優雅的“小姨”出圈后,這一次,年輕人又興起了“大媽文學”。
在小紅書、B站、微博等社交平臺,年輕人發帖稱自己正經歷著“質疑大媽、理解大媽、成為大媽”的心路歷程。他們打心底里羨慕“大媽”歷經歲月洗禮,飽含著睿智和從容的生活方式。因為無論何時何地,“大媽”都能勇敢地表達訴求,并且堂堂正正爭取自己應得的權利,而這正是他們所欠缺的。
為了“成為大媽”,不少年輕人出游時開始模仿大媽用絲巾拍照,和花海合影;有的年輕人鉆進熱鬧的廣場舞里,力爭和大媽們“神同步”;還有的年輕人拋棄了文藝小眾旅行,跟著低價老年團“感受快樂”。
顯然,年輕人已經將“大媽精神”貫徹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95后”張冉就告訴燃次元,此前她去菜市場買菜,總是“顧及面子”,從不講價,“好幾次吃了悶虧,花了錢還沒買到好東西。”直到后來和小區的一位大媽結伴去菜市場,她“有樣學樣”,終于可以“花更少的錢,買到了更新鮮的菜。”
張冉不禁感慨,緊跟“大媽”步伐,可以少走30年彎路。
本期小酒館,燃次元就和幾位像張冉一樣的年輕人,聊了聊他們“成為大媽”的經歷。
他們當中,有人購物時學會了“對半砍”,不僅學到了省錢小技巧,而且收獲了加倍的購物快樂;有人面對“水果不甜不要錢”的吆喝,也能在品嘗到“不甜”后堅定拒絕購買;還有人即使事情再小,也不會用“算了”的心態敷衍自己,而是學會了“勇敢說不”。
事實上,“大媽文學”只是年輕人面對生活“不內耗”的一個情緒縮影。
在“職場”“社交”“購物”等較為復雜場景下,年輕人總是容易因為“缺乏經驗”“不好意思拒絕”等原因加重“精神內耗”,置自己于焦慮疲憊的境地。而隨著年齡增加,閱歷積累,年輕人開始對上一輩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時,他們也憧憬著有“大媽”的淡然與睿智。
01、3毛錢的虧,我也不想吃
嘉怡 | 25歲 公司職員
過去,我不止一次被我媽說,“大手大腳,不識算數”。因為我買東西從不講價,也不愿意“麻煩”別人,即便在交易場合中,我的身份是“甲方”。
不過最近,我開始發生轉變。起源是幾個月前,我在地鐵口看到有個賣燈光球的小攤,售價30元一個,在我付款并拿著小燈光球往前走了幾步路后,我發現燈在關了之后沒法再重新發光了。
要是我已經到家才發現有問題,我肯定就會“算了”,但是,當晚我想到前后把弄的時間不過1分鐘,30元就這么憑空“沒”了,肯定不合理。于是掉頭回小攤,想要重新換一個好的。
但比花了30元買到一個“劣質產品”更讓我無奈的是,我到了攤位旁邊,聽到攤主給幾對牽著孩子的家長報價“20元”。不過在當時,我也只是告知了攤主情況,換了個好的燈光球就回家了。
可到家之后,我就一直“憤憤不平”,不斷在內心質疑自己,當初怎么就不提退款或者退差價,而是當了個“大冤種”?此后,我就暗自想,下次,我絕不會再有這類事情發生。
有意思的是,沒過幾天,我就經歷了一次讓我“左右橫跳”的事。
這事說起來很小,是一個只值“3毛錢”的事。那天我照例去家門口的水果店買水果,挑了個蜜瓜,讓店里順帶切了。在等待店員切水果時,我看了眼小票,發現店員給我點了兩個裝水果的大方盒,但我看了眼操作臺,店員只用一個盒子就把我買的蜜瓜切塊都裝起來了。
“算了不說吧,也就幾毛錢的事”“快說快說!別管幾毛錢也是自己的錢”……當下,我腦海內蹦出來這兩種聲音。最后在店員遞給我切好水果的關鍵時刻,我想到了我比別人多花10元買的燈光球,我脫口而出,“你好,剛才多收了我一個盒子錢。”
店員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看了我遞過去的小票,為我提供了解決方案,“姐,你下次再買,你和我們提一下,我們下次不收錢。”我聽了之后,答應了。
幾天后我再去店里買西瓜,結賬時我和收銀員提了上次盒子多收錢的事,收銀員聽了之后沒再核實,就幫我剔除了賬單里的大方盒。
圖/嘉怡前后兩次購買的訂單記錄;來源/嘉怡供圖
此后,我發現,好像有問題直說也沒什么不對的。于是,我就從原先被多收錢都要一番思想斗爭才敢直說,“進階”到了買東西砍價的段位。我發現,只要自己沒有包袱,就會活得更恣意。
02、不甜不要錢?我勇敢說了“不要”
李冉|26歲 互聯網運營
在水果攤販“不甜不要錢”的吆喝下,當你品嘗了對方遞過來的果子,發現真的不甜時,你會有勇氣不買嗎?
過去的我,大概是不能堅定說不的。有好幾次,我被小攤上顏色亮眼,一看就讓人走不動道的水果吸引,攤主總會掏出“必殺技”,“嘗一嘗嘛,不甜不要錢。”
而此時,將信將疑的我接過一嘗,即使真的不甜,或者不合自己的口味,但是看著手里已經被咬了半截的果子,“不買了”這句話,總是不好意思說出口,而為了這點“面子”和不好意思,我每每買回去自己根本不喜歡吃的水果,最后也因為好久不吃只能扔掉。
不過,就在最近,頻繁刷到“大媽文學”后,我的心態開始有了轉變,不過是拒絕買已經嘗了“不甜”的果子,有什么不敢捍衛我自己的權利呢?換言,不敢維護自己的權益,事情過去之后再“內耗”,不就更加得不償失了嗎?
心態轉變后,有次晚上和朋友出門遛彎,正在紅綠燈路口旁,我們被拉著一車藍莓的小攤吸引,攤主似乎正準備收攤,吆喝著“15一斤,15一斤,先嘗后買,不甜不要錢啊。”
圖/日常經過的賣菜攤;來源/李冉供圖
當時正好饞藍莓的我,聞言就“兩眼放光”,拉著朋友走到攤子附近,面對攤主遞過來的藍莓,過去我還會有些心理障礙,“不好意思嘗”,現在的我大大方方拿過來嘗了嘗。不過,也許是藍莓品種的問題,嘴里的藍莓頗有些發酸,藍莓味不夠濃郁。
而在我品嘗的時候,攤位附近已經圍了不少人,“姑娘,怎么樣,來5斤吧。”面對攤主熱情招呼,我淡淡笑著擺擺手,坦然說著“不好意思。”就拉著朋友走,而和我一樣品嘗后“面有難色”的年輕人,看到我的舉動,有幾個也悄悄放下了袋子,似乎我的“大膽拒絕”也傳遞給了他們一些勇氣。
而經此之后,不管是在任何場景下,我都有勇氣大大方方拒絕自己“不想”的選擇了,能夠成為一位睿智,會維護自己權益的“大媽”,又何樂不為呢?
03、“砍掉”西藍花的根,我學會了買菜
錦希| 31歲 采購
作為一名采購,我每次為公司采購物件都會“貨比三家”,甚至會說盡好話讓對方便宜幾毛錢。但在生活中,我卻是一個“粗線條”,買菜不問價,也不看稱,店家說多少錢就付多少錢。而在幾次明顯感覺秤不準而受騙后,我決定買菜直接去超市。
我家附近的超市規模不大,菜品倒是齊全,雖然看著沒有菜市場的新鮮,但為了心安,我也會盡量挑品相好的買,實在挑不出,我就買回去,再把不能吃的葉子扔掉。
但當我發現有幾位大媽會在超市把壞掉的菜葉子先摘掉,再去稱重的時候,我忽然明白了如何買菜。
我學著大媽的樣子拿起一棵蔥,但因臉皮薄,遲遲不能對枯黃的蔥葉“下手”,又是回家后才把不能吃的葉子摘掉。
不過,再去超市買菜時,我就做好了心理建設。我告訴自己,錢這么難賺,為什么不能省一點呢?同時,這種行為也是超市準許的。我就把剝好的菜遞給稱重的工作人員,很順利就完成了。
圖/超市里的西藍花;來源/錦希供圖
不過在買西藍花的時候,我又犯難了。這么大的根,買回家明顯是要扔掉的,現在雖然一斤3元,扔掉也損失不了多少錢,但想起此前西藍花每斤將近10元,換算下來,我相當于白白扔掉了好幾元錢。
可能是“英雄所見略同”,我看見幾位大媽在用力掰西藍花的根,甚至有的人還借力菜筐的鋸齒,果然很快就呈現出一個“完美”的西藍花了。
我又學到了一招,就趕緊效仿,看著手中的杰作,我禁不住一次買了2個。
不過有一次我去超市買菜,看到裝蔥的筐上貼有告示“禁止摘葉,否則按精品蔬菜計價”,而顯示的價格為現在的2倍,但還有一位大媽摘掉葉子去稱重,這次當然沒有成功,結果還和工作人員吵了起來。看來,這種有明確提示的蔬菜還是應該按照商家的規定來,彼此都照顧一下,不能做得太過分了。
以后去超市買菜的時候,我還是會將不好的菜葉,或者菜根去掉,當然,這都是建立在超市“默許”的情況下。我也會刻意和挑菜的大媽寒暄幾句,而大媽還會指點我一些挑菜的經驗,這或許也是一種“傳承”吧。
04、低價團出游,我抵制住了額外收費
菁菁 | 28歲 公司職員
自從參加過一次大媽們熱衷的低價旅行團,我才知道旅行可以這么省錢,原來我也可以早睡早起,也可以日行一萬步,更可以大聲對一切不合理說“N0”!
好不容易湊了個長假,我自然首選心心念念的新疆。因為只有我自己一個人出游,思來想去還是報團最方便。綜合看了幾個團的報價,均超出了我5000元的預算,直到看到了這個1200元的旅行團。
“9天的新疆游只需要1200元?”盡管有些疑慮,我還是報了,但內心一直非常忐忑。
我一直很好奇,都說低價團有“坑”,為什么還能成為老年人旅行的首選呢?既然老年人去得,那我也能去得。
旅行大巴上,兩位阿姨的聊天內容解答了我的疑問。“閨女原打算給我報個4000元的團,我讓她換成了這個,她說怕有強制購物,我本來也想買特產,砍價就好了啊”。另一位阿姨也分享了自己多次低價團旅行的經歷,驕傲地說,從沒有導游能從她手里拿走“一分”不合理的錢。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兩位阿姨描述的場景并沒有非常具象的概念。直到半個小時后,導游告訴我們要收取800元的景區游玩費,“每個人必須交,不交齊不開車”。幾乎同一時間,抱怨聲此起彼伏。“放心,錢都花在你們身上,好玩好看的景區都能帶你們逛”。在導游的軟硬兼施下,不少人不情不愿地掏了錢。
但那兩位阿姨以“身體不好”“走不了太多路”“很多景點我也不想去”等理由拒絕交錢。我也因為旅行團提前沒有告知為由,拒絕交錢。但可能因為錢數不多,整個大巴除了我和兩位阿姨外,全部都交了錢,那一刻我也有些堅持不住了,內心開始糾結“不要因為自己不交錢,耽誤大家的行程”。
但兩位阿姨卻表現得“怡然自得”,甚至吃起了帶來的黃瓜,邊潤喉邊跟導游博弈,總之就一句“想去的才交,不玩的不交”。這一刻我仿佛也受到了鼓舞,堅持跟兩位阿姨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最終的結果就是導游妥協。雖然后面也把我們拉到了購物的地方,不過好在沒有強制購物,我也基本上什么都沒買。
9天玩下來,我發現很多景點是免費的,收費的景點中我就挑了幾個想去的,一共才花了300元。
就這樣,因為掌握了“大媽精神”中“敢拒絕,不內耗”的精髓,我僅僅花了1500元就在新疆玩了9天。
05、“排隊試吃”,是我的消費者權利
王博 | 28歲 學生
曾幾何時,“試吃”就像“排隊領雞蛋”一樣,被認為是專屬于上了年紀人的專利,而現在,“排隊試吃”正變成我逛超市的一種樂趣。大家都是陌生人,沒必要太在意別人的目光。
我的學校距離青浦山姆大約35分鐘車程,我一般每個月會去兩次,采購一些日常所需,但凡時間充裕,我都會積極去“排隊試吃”。
其中,烘焙類產品是我平時比較喜歡試吃的產品之一。但烘焙試吃產品并不是隨時都有,且等待上新時間比較久,還常常出現排到了但是產品被分完了的情況,所以每次在烘焙區排隊試吃,我都會做好排隊很久的心理準備。有一次為能夠品嘗到新上的一款蛋糕,當天,我僅在烘焙區排隊就排了20多分鐘。
前段時間,我又到山姆去“囤貨”,當時天氣特別熱,我一進去看到有試吃冰淇淋隊伍,便立馬上去排隊,且因為冰淇淋的口感特別棒,我還排了第二次,只為再拿到一塊冰淇淋。
圖/王博在山姆試吃的部分食品;來源/王博供圖
經過不斷試吃,我甚至已吃出了“經驗”。
上海青浦山姆分為上下兩層,二層的試吃產品更偏“預制化”,比如撈汁小海鮮、以及經過店員處理好的半成品菜;而一層試吃的產品,則以生鮮、烘焙類產品居多。且若想試吃更多樣的產品,除了耐心排隊外,還得早點去,晚上8點半后,可選項基本就沒什么了。
許多人會覺得自己是成年人,“排隊試吃”有點不太好意思,特別是山姆經常會有很多小孩在排隊試吃,但是我覺得無所謂。
因為我不是出于填飽自己肚子的心態去排隊試吃的,而是為了評判這個新產品是否符合我的口味偏好,這和買衣服時試穿是一個道理。
除了在山姆試吃,之前,我偶然刷到一個贈送杯子的活動,考慮到杯子漂亮且實用,我也立馬參與了。我覺得沒必要因為不好意思而拒絕參與這種“0元購”的活動,評判參與否的標準應該是我們是否需要這樣物品,或者說,這件事情是否對自己有效用,如果有,我們又有充裕的時間,何樂而不為呢?
06、半折砍價,是“大媽精神”的基本
菲菲| 31歲 北京自由職業者
過去15年,我由“從來不講價”,變成了“向來都講價”。
我是個出生在東北的女生,東北人的豪爽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但作為豪爽東北人的一員,我卻對講價這件事情始終非常膽小。
猶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去地下時尚商城,我看中了一條紗裙,問價的時候,老板娘回答350元。那可是2000年初期,350元一件裙子在我心里算是“巨款”。就在我看著那條裙子發呆的時候,我媽媽已經張口還價,“100能不能拿?”
我驚訝地轉頭看著我媽,比起我,老板娘倒是十分淡定地講著衣服進價多貴,我媽則游刃有余地表示自己也是做服裝的,如何知曉對方的低價,你來我往,最終我們150元拿走了這條裙子。
關鍵是,我媽也不是做服裝批發的呀。對于這個“張嘴就來”的能力,我十分羨慕,并開始用于實踐。
最開始講價,我實在不敢還價,頂多抹零頭。后來,我開始逐漸大膽。買文具的時候,我家就是文具批發商,買鞋子的時候,我家就是鞋子生產商,反正講價時身份都是自己給的。
如今我已經練就了非常嫻熟的半價大法,即使如今我在北京工作已經有了可觀的收入,半折講價仍是我的習慣。
上個月,我朋友過生日,作為生日禮物我準備送他一副眼鏡,正好自己也想買一副新的眼鏡,就一起去了北京的眼鏡城。
我們逛了一圈,看中一個款式,報價是500元一副,經過我和銷售以及老板兩輪“唇槍舌戰”,最終以“700元兩副+有色鏡片”的價格拿下。那一刻,我朋友看我的眼神,有點像我當年看我媽的影子。
多年的講價也讓我整理了講價的套路,貴的殺價,便宜的就拿雙倍。比如,下班公司門口經常賣花,原本25元一束,我就會說這都最后一波人下班了,你們也賣不出去,30元給我兩束吧,往往都會成功。
直接講價不靈的時候,其實還可以試試付錢的方式,比如租房的時候,季度付款要4500元/月,我通常會和房東聊半年付,然后砍到4100元/月。
反正,講價這件事,已經刻進我的DNA了。
*燃次元(ID:chaintruth)
*文中張冉、錦希、王博、嘉怡、菲菲、菁菁均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