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昨日晚間,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布了二季度各項資管業務月均規模數據。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于公募基金非貨月均規模的前20強排名。
整體來看,雖然二季度市場行情震蕩,權益基金賺錢效應不佳,但從前20強公募的非貨規模來看,有12家公募二季度的月均規模有所增加。
具體來看,繼今年一季度跌破萬億后,易方達基金的月均非貨規模繼續縮水。截至二季度末,規模有9631.91億元,相比一季度減少了248.78億元,仍斷崖式排首位。
華夏基金6840億元排名第二,第三和第四位分別為廣發基金、富國基金,月均規模分別為6323億元、6103億元,招商基金、匯添富基金、博時基金、南方基金幾家公司超過了5千億元大關,排名分列5到8位。
華夏基金相比一季度月均規模增長了178.09億元,但相比頭部老大易方達仍有近2300億元的差距。
廣發基金二季度的非貨月均規模和一季度相差不大,僅減少了3.8億元。而富國基金則從5000億的梯隊上了個臺階,相比一季度增加了119.19億元。
相比一季度大增百余億的公募還有招商、嘉實、博時、鵬華、華安、國泰、天弘等。其中,嘉實基金二季度的非貨月均規模相比一季度大增265.13億元,排名也從一季度的第九名躋身第六名,力壓博時、南方和匯添富。
永贏基金則成為此次前20強中的“黑馬”,以2316.74億元的規模首次躋身前20強。今年一季度末,華泰柏瑞基金曾以2250.99億元的規模排名第20位。

之所以出現“此消彼漲”的情況,和公募旗下的產品結構有關。二季度,隨著債券牛市的回歸,債券基金、“固收+”重回C位。主打“季季正收益”的純債類產品更是成為銷售渠道力推的品類。
中信證券的研報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公募固收類基金總規模為8.89萬億元,規模、份額均再創新高。其中, 主動純債型基金總規模相對一季度末增加5504億元,環比上升9.45%,規模持續提升。
“公司二季度主要是債券基金規模增幅比較大,大約有近300億元。而主動權益類基金的整體規模相比一季度有些縮水。”有頭部公募人士表示,新增的規模中,除了部分機構資金外,大部分是個人投資者的買入,其中有以銀行渠道、互聯網代銷平臺的資金來源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