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實習記者 | 薛昱婷
時隔六年,國家政府部門再次出臺煤化工新政,要求能效低于基準水平的已建項目,須在2025年底前完成升級改造。
7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關于推動現代煤化工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下稱通知)。這是繼2017年印發《現代煤化工產業創新發展布局方案》(下稱《方案》)后,國家政府層面首次出臺專門針對煤化工產業的新政。
煤化工是指以煤為原料,經化學加工使煤轉化為氣體、液體和固體燃料以及化學品的過程。現代煤化工則通過技術和加工手段,能夠將煤生產出替代石化產品和清潔燃料。
2017年,國家發改委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印發《方案》的通知,首次提出建設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理念、煤化工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理念,明確了深入開展產業技術升級示范等八項重點任務、嚴格項目建設要求等六條保障措施。
2022年7月,國家發改委在答復全國人大代表建議時表示,已組織咨詢機構對《方案》的實施情況開展評估。評估顯示,2017-2022年期間,中國現代煤化工產業在產業規模、節能降耗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能耗水耗較大、“三廢”排放較高等問題尚未根本解決,資源要素約束加劇。
此次通知作為《方案》的重要補充印發,結合了《方案》的實施情況以及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任務,目的是進一步強化煤炭主體能源地位,推動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
通知提出六大事項,其中在首條“規范項目建設管理”中強調,從嚴從緊控制現代煤化工產能規模和新增煤炭消費量。此前《方案》明確的每個示范區“十三五”期間2000萬噸新增煤炭轉化總量不再延續。
通知還顯示,不得通過減少保供煤用于現代煤化工項目建設。確需新建的現代煤化工項目,應確保煤炭供應穩定,優先完成國家明確的發電供熱用煤保供任務。
中央財經大學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對界面新聞表示,煤化工產業應追求綠色、低碳、高端、多元,是此次通知下發的根本目的。
“過去,國內煤炭企業在尋求多元化發展及產業鏈延伸的過程中,大多選擇了發展煤化工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現代煤化工技術已取得全面突破,一些關鍵技術水平居世界先進地位,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煤化工國。”邢雷稱,但是在發展中也存在空間布局規劃不合理、發展盲目、重復投資、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重、水資源短缺等問題,“雙碳”目標也給煤化工產業發展帶來很大壓力。
對于通知所要求的從嚴從緊控制現代煤化工產能規模和新增煤炭消費量,邢雷分析稱,這背后傳遞出三個信號。
“上述要求首先說明中國現代煤化工產業規模已經較大,在很多行業已經基本滿足大部分需求。”邢雷稱。
其次,不能因發展煤化工產業造成煤炭供應量尤其是電煤供應量減少,以確保國內電力供應安全。
“通知提出‘進一步強化煤炭主體能源地位’,如何合理科學高效地利用好國內煤炭資源十分重要。”邢雷表示。
第三,碳排放總量仍在增加,中國碳減排壓力很大,需嚴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產業、項目的發展,這就是對碳排放雙控的具體表現。
黨的二十大提出,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
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的意見》,再次強調要立足國內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關鍵時期,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
此外,通知要求相關部門經評估論證后,按規定將此前未納入《方案》的新建煤制烯烴、新建煤制對二甲苯(PX)項目納入《方案》,由省級政府核準。
通知還明確,在《方案》的現代煤化工產業布局基礎上,上述項目等應重點向煤水資源相對豐富、環境容量較好地區集中,促進產業集聚化、園區化發展;還應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動實現產業化突破。
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通知還要求能效低于基準水平的已建項目須在2025年底前完成升級改造,屆時能效仍在基準水平以下的項目予以淘汰退出。
邢雷指出,目前中國能效低于基準水平的已建項目規模約在30%以下,各煤化工行業情況不同,需要加緊完成升級改造。
他表示,目前國內煤制甲醇、煤制氣、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產品及技術都已經非常成熟,但其中存在的碳排放、能耗水耗及污染等問題,仍需要進一步解決。
前瞻產業研究院援引的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煤化工行業中傳統煤化工產能包括焦炭6.3億噸、電石3348萬噸、合成氨6676萬噸;現代煤化工產能包括煤制油931萬噸、煤制氣51億立方米、煤制烯烴1582萬噸和煤制乙二醇489萬噸。
上述通知還指出,應對加強安全環保監管, 新建項目需布局在一般或較低安全風險等級的化工園區,所在省份需完成國務院督查中關于現代煤化工產業整改事項;各方應明確責任分工、加強協調配合,推動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