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經濟觀察團
剛進入2023年下半年,持牌消金公司就迎來了一輪高管更迭潮。新經濟觀察團根據銀保監局官網不完全統計發現,僅7月份,就有晉商消金、興業消金、北銀消金、螞蟻消金等5家消金公司宣布高管更替。2023年開年至今,則至少有17家消金公司出現了20次董監高、副總、總助、首席財務官、首席風險官、董事等職務的迭代。
而在高管換血背后,是各機構面臨著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格局。如何突圍,成為全行業的共同考量。
7月份5消金公司換帥,年內17家消金公司換血20次
7月份,消金機構高管變動十分頻繁。
最近的一次高管變動出現在晉商消金。7月25日,山西銀保監局核準了王君、惠康和郭金濤三人的晉商消金董事的任職資格。
無獨有偶,7月19日,福建銀保監局審核了興業消金董事陳東聆的任職資格;7月17日,北京銀保監局核準了辛曉琦北銀消金總經理助理的任職資格。據了解,辛曉琦來自北銀消金母公司北京銀行,曾任北京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助理一職。
此外,7月14日,重慶銀保監局發布批復,核準了金曉龍的螞消金董事長任職資格。金曉龍目前為螞蟻金服集團副總裁、網商銀行董事長。7月10日,湖北銀保監局核準了蔡碧湖北消金董事長任職資格。資料顯示,蔡碧現任湖北銀行營銷總監和湖北銀行襄陽分行黨委書記、行長。
實際上,不僅是7月份,消費金融行業的高管迭代貫穿了2023年全年。
新經濟觀察團不完全統計發現,年初以來, 至少17家消金公司完成20次“換血”,職位涉及董事長、總經理、董事、監事、首席風險官、財務總監等等核心崗位。
其中,6月份,哈銀消金董事、監事完成變更,盛銀消金總經理陳勁偉盛的任職資格獲批;5月份,唯品富邦消金和杭銀消金分別更換了首席風險官和財務總監;4月份,寧銀消金副總裁、總裁助理任職獲批;一季度,興業消金、小米消金、中銀消金、寧銀消金、金美信消金、盛銀消金、海爾消金、長銀五八消金、南銀法巴消金、中原消金等10家機構均現高管變動。
其中,螞蟻消金、湖北消金、小米消金、金美信消金和中原消金5家更換了董事長;長銀五八消金、海爾消金、盛銀消金3家更換了總經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20次高管變動中,盛銀消金、寧銀消金、興業消金等三家機構均出現了兩次變更。
對于消金公司高管頻繁變動的情況,多位業內專家在受訪時表示,與行業競爭加劇密切相關。
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員于百程表示,消費金融公司高管的變動,與公司的變化及行業競爭有關。
他認為,一方面,因為消金公司股東變更、股東人事變動和新業務開展,而調整董事和新增高管人員;另一方面,消金公司之間,消金公司與其他機構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消費金融進入精細化發展的轉型階段,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業務調整和高管的變動都可能增加,人才在各類機構之間也會多向流動。
博通分析首席分析師王蓬博則認為,消金高管的變動原因有幾個方面,第一、領導層正常退休,需要人員繼續晉升;第二、股權變動帶來管理層變動;第三則是行業競爭加劇,合規性增加帶來的經營方向調整,也會導致管理層變化。這一方面說明行業對于2023年業績期望值在增加,另一方面也說明行業競爭在持續加劇。
行業競爭加劇,中尾部壓力增大
正如專家們所言,這些“換帥”的消費金融公司,多家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和自身合規問題。
從行業來看,經歷多年的飛速增長,持牌機構集體面臨增速放緩,隨之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報告(2023)》,截至2022年末,消費金融公司資產規模及貸款余額分別達到8844億元和8349億元,同比增長均為17.5%。
但與2021年相比,增速已經雙雙放緩。2021年,消費金融公司貸款余額達到7106億元,同比增長44.2%;資產總額達到7530億元,同比增長43.5%。
從2022年業績來看,據新經濟觀察團此前的統計,行業馬太效應凸顯,業績差距進一步拉大,其中凈利潤指標差距超460倍。大部分公司的增速已不及前幾年,增速進入下滑區間。而除了增速下滑,他們還要面臨日益強化的合規要求。
以頭部機構招聯金融為例,2022年凈利潤增速已降至個位數。而2019-2021年,其凈利潤增速曾分別達到17.00%、13.78%和83.63%。這背后,是去年2月,招聯金融因“八宗罪”被罰290萬元。
頭部機構尚且如此,中尾部機構壓力更大。2023年,在已經開業的31家消金機構中,既有招聯金融、興業消金、馬上消金等強勢玩家,又有螞蟻消金等巨頭,還有中信消金、建信消金、寧銀消金等新晉競爭者,中尾部的壓力倍增。后者中多數面臨業績墊底、頻繁被罰、高管變動,甚至增資失敗等困境。
晉商消金就是典型的例子。
首先是高管變動頻繁。2022年5月,晉商消金董事、董事長上官玉將任職資格獲批;2022年7月份,核準趙崇平晉商消金副總裁任職資格;2022年8月份,晉商消金首席信息官李文超任職資格獲批等等。
業績上,2022年,晉商消金營業收入為4.28億元,同比下降22%;凈利潤為5195.89萬元,同比下降15%。與頭部機構的業績差距已超過數十倍。
合規方面,2022年3月底,晉商消金因未準確報送個人信息等,被央行罰款49萬;2019年8月,晉商消金還因違反相關規定,未經同意查詢個人信息,被責令限期改正,對單位處以罰款50萬元;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處以罰款5萬元。
7月3日,《山西銀保監局辦公室關于2023年第一季度全省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顯示,晉商消金被點名2次。非銀行金融機構投訴量情況來看,2023年第一季度,晉商消費金融公司82件;山西信托7件。其中,晉商消金個人貸款業務投訴82件,占其總量的100.00%。
北銀消金狀況也類似。雖然是北京銀行親生子,但近年來發展不利。業績方面,北銀消金2022年總資產104.75億元,凈利潤8734.69萬元,處于行業中下游。
更致命的是,在行業競爭加劇之下,北銀消金試圖通過增資增強競爭力的嘗試失敗。今年3月,北銀消金工商信息發生變動,注冊資本從10億元減少15%,降低至8.5億元。這意味著北銀消金多次嘗試,但一直未跨過10億元門檻。
高管變動頻繁的盛銀消金,也備受行業關注。
陳勁偉是盛銀消金開業7年來第4任總經理,上一任總經理馬馳任期不足2年,她于2021年7月出任該公司總經理。
2022年,盛銀消金實現凈利潤0.65億元,同比下降19.59%;營業凈收入為1.78億元,同比下降33.11%。注冊資本3億元,在消費金融行業墊底。7月8日,順峰投資實業有限公司退出盛銀消金股東行列。
背靠互聯網巨頭小米集團的小米消金,也被行業給予厚望,但業績承壓。
開業三年,小米消金凈利潤分別為0.11億元、0.04億元和0.01億元,其中2022年增速約為195%,2021年增速238%。
盡管增速亮眼,但小米消金業績始終墊底行業。與同年開業的平安消金、陽光消金相比差距已經不小,更不用提同在重慶的兩家消金巨頭:馬上消金和螞蟻消金,兩者2022年凈收入分別為17.88億和8.4億,是同年小米消金凈利潤的百倍。
去年9月8日,小米消金還因為貸后管理不到位、消費貸款資金被挪用的違法違規行為,被監管部門罰款50萬元。
面對重重壓力,小米消金先后更換了總裁和董事長。今年3月份,新董事長岳凱走馬上任,但這位具有民生銀行背景的高管能否帶領公司業績起飛,還需要觀察。
從行業來看,同樣如此。面對內部外部的種種問題,消金公司或許試圖通過更換高管來“改頭換面”,但具體的效果還得時間檢驗。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咨詢顧問蘇筱芮表示,近幾年,持牌消費金融董監高頻繁變動,是各家機構順應變革、銳意進取的一個縮影,變動后效果如何有待觀察。
她表示,高管變動對機構而言,能夠引入新鮮血液,激發組織活力,體現出數字經濟時代消費金融機構順勢而為加強數字化轉型及業務擴張的動作,但過度頻繁的變動可能會影響公司戰略布局的連貫性,降低決策的執行力度,此外還會增加磨合成本。
于百程則認為,高管變動,往往有利有弊。一般來說,董事長和總經理等核心崗位的變動,對于公司業務的影響比較大,往往會帶來后續戰略和人事上的進一步調整,而這種調整帶來的后續影響,還得市場檢驗。而在正常范圍內的高管人員更迭,引入專業能力更強的人才,新陳代謝,對公司是有利的。但凡事有個度,如果過于頻繁的變動則往往表明公司的戰略和管理不穩,對業務開展并不利。
至于消金公司的突破口,蘇筱芮認為,主要有四點:
一是進一步做好客群細分,考慮針對細分群體結合場景提供合適的產品,確保資金用到實處;
二是運用科技等手段在前期做好授信工作,探索用自動化建模、智能審核等方式提升業務效率,挖掘數據在金融領域存在的價值潛力,以此節約融資成本;
三是持續優化對重點客群的服務,包括但不限于通過科技等方式提升用戶體驗、線上+線下多渠道融合觸達客群等;
四是建立高效、暢通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及溝通機制,傾聽市場訴求,持續跟進和改善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結合現階段市場需求與痛點,持續迭代自身產品以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