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汽車預言家
書接上回,2010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被列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第一次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中去,也因此被視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第一個關鍵節點。
如果說1992年到2009年是懵懂卻清朗的十七年,那么接下來降臨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上的混亂與錯位,則更像是“青春期”突然破土而出的粉刺和暗瘡,雖未致命但卻煎熬異常。在這一階段發生的故事,有的已經難以考證,有的則穿越時間袒露在我們面前。
當然,還有全新的嫩芽和希望。在這一階段,在城市叢林的間隙中,如雨后春筍般接二連三涌現出一個又一個的入局者。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在這些初來乍到、卻躍躍欲試的“新玩家”中,隱藏著一個支柱性產業怎樣的希冀、脆弱和夢想。
1、偏離的“軌道”
有羊的地方,就一定有薅羊毛的人。
如果要在前十年的大街上揪一個人出來問:你對新能源汽車是什么印象?他一定不會給你好臉色。因為這一階段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史,幾乎總是與“騙補”的惡名糾纏在一起。
起初,為了鼓勵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國家“啟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工程,由中央財政安排資金給予補貼”,換句話說,只要入局新能源汽車領域,就給錢。不過在當時,補貼的主要范圍依然集中在市政交通、郵政環衛等公共領域,私人領域補貼僅在個別城市試點進行。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近期熱度很高的河北保定新能源公交。為了獲得補貼,2012年,保定公交一次性購置了694太LNG燃氣空調公交;2015年,保定公交又提出將燃氣公交置換為純電動公交,徹底完成了保定公交電動化的進程。但直到今天,補貼之下的丑陋傷疤才被赫然揭開。
2013年,補貼范圍從試點走向全國,從公共領域走向私人領域。按照政策,2013~2015年,中央財政撥付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獎勵資金大284.44億元,地方財政撥付補助資金合計200多億元。一輛成本在20~40萬的純電客車,在央地兩級的補助之下,只要能生產出來,就是純賺。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真金白銀的補貼面前,滋生了一批靠“騙補”為生的新能源車企。
通過買賣雙方合謀、自產自銷、里程虛標、電池重復利用等手段騙補,成為行業內心照不宣的“商業秘密”。很多車型甚至從始至終真正進入市場,為的只是臨“走”前“撈一筆”。
除了這些“生于騙補,也終于騙補”的新能源車企之外,一汽系、東風系、北汽系、上汽系、比亞迪、奇瑞等國內主流車企也均曾參與過騙補的行列中去。截至2016年被媒體曝光,涉及騙補車輛為76374量,涉及騙補金額達到92.7億。
事實上,如果細數同時期騙過補的行業,新能源汽車并不是“獨一份”,光伏、電商、動畫等新興產業的初期發展階段中,只要有補貼,就會有騙補,幾乎成為一個定律。或許正如馬克思所說,“有50%的利潤,人們就會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人們就敢踐踏一切法律。”
2、“硬幣”的另一面
另一方面,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后,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也正是在這樣的補貼之下,一步一步蹣跚著走了起來。
如今我們所熟知的理想、蔚來、小鵬、零跑、哪吒,甚至已經倒下的威馬、天際等新勢力品牌無一不是這一階段最“敢沖”的玩家;2015年起,中國連續八年成為世界新能源汽車第一產銷大國,在全球市場,無論是年產銷量還是累計推廣量,中國新能源汽車都占據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與此同時,諸如合肥、深圳、西安等地方城市紛紛將目光鎖定新能源汽車產業,希望借助新的力量促進經濟的繁榮。
以西安為例,2014年,西安市就曾推出《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方案(2014-2015)》,從加快產業發展、加大財政扶持、完善服務體系等方面發力。到2017年,有了新能源汽車助力的西安汽車制造業產值首次突破了100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能源汽車之都”。
如果說此前相比于海外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只能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前路漫漫或燦燦,無人能說清;那么到了這一時期,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新能源汽車就是未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和轉型的關鍵。
可以看到,相比于此前的“寧靜”,在加入更多的市場變量之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早已難言“清白”。而在硬幣的另一面,是無數個體、人群新的希望與夢想。
3、轉型:滲透、妥協、博弈
當然,要溯源一項能源變革的根源,或許還是要回到能源問題本身。
事實上,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能源問題就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能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成為重點關注的對象。不過,早期的能源治理還主要集中在鋼鐵、煤炭等高耗能、高污染的管理和限制,相比之下,汽車行業在能源結構中的影響,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視。
而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全球氣候形勢的嚴峻變化,過多的能源消耗、較高的碳排放使得發展低碳能源和低碳減排工業成為重要任務,也對節能減排政策的科學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8年,《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被確認,明確提出了要加強清潔可再生能源的研發和推廣;
2014年,國務院頒布了《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首次提出了以電力為中心的能源消費結構調整,強調積極發展低碳能源,并做出了長期規劃;
同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規定了當年的能源消耗強度要降低3.9%以上,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減少2%,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工作的力度。
除了宏觀的政策把控,市場話的經濟激勵政策也必不可少。以新能源汽車稅收為例,2014年,在財政部的主導之下,新能源汽車免征購置稅開始實施,而根據最新消息,這一政策將延續到2017年。
與此同時,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業被列入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重點領域,成為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第二個關鍵節點。
必須承認,一項能源形式的變革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利益重新調整的混沌格局中,市場與政策之間犬牙交錯的滲透、妥協與博弈使得新能源汽車的成熟有些不確定性,但也因而充滿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