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受經濟增速放緩、市場需求疲弱的影響,香港外貿持續萎縮。7月25日,香港政府統計處發布6月份對外商品貿易統計:6月香港整體出口和進口貨值按年分別下跌11.4%和12.3%,出口貨值、進口貨值分別為3374億元(港元,下同)和3939億元。
這已經是香港今年以來連續六個月進出口出現下滑。上半年,出口額同比下跌15.5%,進口額下跌13.2%,錄得有形貿易逆差2316億元。
港府發言人表示,在外圍環境疲弱下,6月商品出口貨值按年進一步下跌,輸往內地、美國及歐盟的出口均減少,輸往大部分其他主要亞洲市場的出口繼續錄得不同程度的跌幅。展望未來,在環球經濟增長減慢的影響下,香港的出口表現短期內會繼續顯著受壓。
分地區來看,香港面向亞洲主要地區的出口額均為負增長,跌幅最大的前五位為日本(跌幅24%)、新加坡(跌幅23.5%)、臺灣(跌幅19.2%)、內地(跌幅19.2%)和印度(跌幅17.3%)。
主要出口貨品也以下跌為主,尤其是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和通訊、錄音及音響設備和儀器,各自減少2101億元、702億元和273億元,跌幅為18.5%、27.3%和10.3%。
這與環球電子周期低迷相關。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范婉兒向界面大灣區分析道,上半年全球仍處于電子下行周期,很多公司的新產品還沒面世,歐美消費需求減少,美國也收緊了對高科技產品的出口政策,導致企業信心受到打擊。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6月最新發布的“貨物貿易晴雨表”,全球貨物貿易景氣指數為95.6,比3月發布的92.2有所上升,但仍低于基準點100。
除了受全球經濟影響之外,內地的經濟表現也給香港外貿增長帶來不利影響。作為內地重要的轉口港,香港與中國內地外貿的表現有極大的關聯性,“香港的出口跟大灣區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很多客源都是來自大灣區。” 范婉兒提到。1-6月,廣東外貿進出口有1.3%的下滑,惠州、中山、珠海等地出口均錄得跌幅;部分城市如廣州,則出現了工業的負增長。
“一般來說,電子下行周期見底伴隨著新產品刺激消費。我們調研的企業已經開始推出新的電子產品。加上三、四季度是出口旺季,圣誕節、新年都在下半年,預計下半年的訂單會有改善,整年外貿實現0到2%的增長。”范婉兒說。
經季節性調整的數字顯示,第二季與上一季比較,香港商品整體出口貨值上升0.4%,商品進口貨值則下跌0.7%。
渣打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恒同樣預測,下半年香港的出口表現相比上半年會有起色,“最起碼有基數效益。去年下半年的出口下滑比較明顯,低基數情況下對今年的增速會有幫助。目前來看,去庫存已經接近底部,庫存有望在6-8月穩定下來。企業下半年去庫存壓力沒有那么大,獲得新訂單的可能性更大。”
不過,他也認為,下半年依舊面臨一系列風險因素,包括歐美經濟是否衰退,內地房地產和科技周期的表現:“比較擔心的是歐美經濟,現在為止沒有特別明顯的增長,通脹非常高,依然實行貨幣收緊政策。下半年來說,歐美經濟需求放緩的壓力還是存在。經濟底部開始復蘇和外在需求疲弱互相抵消后,香港外貿繼續下滑的可能性比較低,但反彈的空間也不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