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野馬財經 徐長卿
編輯丨武麗娟
在家電市場趨于飽和的情況下,巨頭們普遍選擇光伏作為“新故事”的題材之一。
已經耄耋之年身家千億的美的創始人何享健也加碼光伏。近日,美的集團公告包攬旗下控股上市公司合康新能(300048.SZ)14.73億元的定向增發。圖謀通過大力扶持這家以光伏和儲能為主業的子公司,加速推進美的能源轉型戰略,也將外界給美的貼的“白色家電”標簽撕下來。
合康新能被何享健寄予厚望,2021年10月,美的發布了綠色戰略,規劃到2030年綠電業務占比達到30%。正是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美的戰略入股合康新能,并多次增持,最終實現控股合康新能。此后,合康新能也成為了美的集團EPC光伏業務(光伏業務總承包)的落地主體。
而在何享健大手筆增持彰顯在光伏產業“掘金”的決心之前,TCL、創維、海爾、格力等均已紛紛布局光伏。然而與家電市場相似,光伏產業同樣面臨擴產和過剩、火熱和內卷等問題。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4月全國太陽能電池、組件出口金額環比分別下滑8.52%、17.08%,5月環比有所增長,但仍未恢復年初水平。光伏業內人士判斷,階段性產能出現過剩跡象,引發新一輪行業洗牌在即。
從家電卷向光伏,家電五虎的“新故事”還有多少空間?
家電市場飽和,光伏成了“香餑餑”
“中環這樣的項目做砸,我們就不能翻身了?!?/p>
2020年,為了拿下天津中環,TCL創始人李東生在提交競標文件的前一刻,臨時決定追加5億元,就是圖個萬無一失?!叭绻趹鹇陨线@個仗是應該打,有七成把握你就要打?!崩顤|生曾對《中國電子報》回憶決策的心理狀態。在他看來,競標中環是TCL進入光伏產業的絕佳機會。
彼時,雖然天津中環在光伏與半導體硅片領域均位列全球領先地位,但雙碳的概念尚未在國家層面提出,光伏產業也并沒有這么火,況且由于疫情影響整個半導體光伏硅片正處于低谷期,李東生豪擲百億并購的行為,在旁人眼中是頗為冒險的。
然而同年“雙碳”目標刺激了光伏行業的景氣度,TCL中環迎來了高速發展期。2020年以來,硅片價格從每片3-4元開始節節攀升,到2022年10月,單晶硅片每片一度高達10元左右。2021年TCL中環營收同比增長115.7%至411.1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上漲270%至40.3億元。李東生賭對了。
家電企業跨界光伏,TCL并不是第一家也不是唯一一家,但它進入的時機卻是最合適的。近幾年來,家電五大巨頭可以說是齊聚光伏賽道跑馬圈地,究其原因是由于家電行業的內憂外患。根據《2022年中國家電市場報告》顯示,國內家電出口和內銷規模均出現下滑,這一年我國家電市場零售總額為8352億元,同比下降5.2%。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理事長徐東生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疫情期間,家電行業面臨內外兩個市場雙重疲軟挑戰。在國際市場,歐美高通脹持續,需求放緩,海外訂單下滑。在國內市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放緩,消費信心不足、消費意愿不強,家電消費乏力。而且我國傳統大家電產品戶均已達百臺水平,產品飽和度高,家電行業已經由以新增需求為主的增量市場,步入以更新換代為主的存量市場。
尋找第二曲線就成了家電巨頭們迫切解決的問題。
而與空調業務深度捆綁的格力,感觸頗深。2022年,格力空調產品收入為1348.6億元,占營收比重達71.36%。光伏也成為了格力尋求和空調解綁的一條路徑。直到2022年,格力斥資30億元控股盾安環境加碼儲能業務、牽手華發集團在珠海加強光伏落地后,其進入光儲的速度才開始提升。
2020年,美的集團入股合康新能,耄耋之年的創始人何享健也殺入光伏賽道。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在2022年5月的電話會議上直言不諱地表示,家電行業正面臨著寒意,這種前所未有的寒冬將持續三年之久。
今年5月底,A股公司科陸電子(002121.SZ)發布了實控人變更公告——美的集團持有22.79%的股份,成為該公司控股股東,何享健成為實際控制人。
自2009年開始,科陸電子布局儲能業務。不過因布局儲能業務壓力較大,2018年起科陸電子現金流持續為負。美的在“拿下”科陸電子的控制權后,又以同樣的方式控股了合康新能。儲能光伏兩手抓。美的集團通過坐擁兩大A股公司,鋪開了開拓新能源領域的版圖。
相比于TCL、美的、格力通過買買買的跑馬圈地,創維和海爾在光伏領域的布局則更像白手起家。
2015年,海爾推出家庭光伏電站,瞄準農村市場,為村民提供分布式光伏解決方案。此后,海爾通過旗下納暉新能源、日日順新能源等主體在光伏產業鏈的應用層布局。2022年,海爾光伏逆變器、光伏組件采購項目招標預告,意圖建設海爾能源光伏電站。
2020年,借助家電行業積累下來的渠道、技術和資金優勢,“黑電巨頭”創維成立創維光伏。
“家電五虎”布局光伏各有側重
從產業鏈角度來說,光伏產業鏈包括上游的硅料、硅片,中游各類電池片、組件,下游電池逆變器及建設運營等環節。在光伏領域的家電入局者中,各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位置并不完全相同。
TCL中環主要圍繞光伏硅片、光伏電池及組件等上游領域布局,同時近年來公司也開始向著具有強關聯性的光伏發電等領域拓展。TCL中環近期最新發布的半年報預告顯示,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44.8億元至46.8億元,同比增長53.57%至60.42%。
不過,業內預計,“過?!睂⒊尚袠I競爭的常態。2023年上半年,光伏產業鏈各主材環節價格均呈大幅下跌趨勢,從上游向下游(硅料-硅片-組件)的降幅依次均有遞減。6月底以來,TCL中環與隆基綠能兩大硅片龍頭紛紛大幅下調報價,引發關注。
相較于TCL中環偏上游的布局,創維在光伏業務上則更偏重終端領域,創維面向家庭銷售光伏電站的產品,據創維集團2022年財報顯示,公司的分布式光伏電站裝機總量已經躍居行業第一陣營。進軍光伏行業的當年,創維營收只有1.04億元。僅僅兩年時間,創維2022年新能源業務營收已經達到119.34億元,同比增長191%。
不過創維的模式雖然占據行業風口就能快速上量規?;涓偁庨T檻低,會讓企業的市場主導權弱,既受制于上游的太陽能光伏制造商,又容易在下游市場上被同行模仿跟進并超越。
格力、美的,海爾則投身探索光伏與家電、家庭儲能整合拉通的系統解決方案,為家庭帶來綠色新能源的升級新空間。不過,聲量并不大。以格力為例, 2022年,格力綠色能源板塊收入為47億元,同比增長62%,但格力綠色能源業務營收占總營收的比例為2.5%,更何況在其綠色能源板塊中還有新能源汽車等業務。
總而言之,創維已經憑借先發優勢躋身戶用光伏市場前三,而TCL和康佳則已經把業務觸角向光伏上游生產端延伸,在技術壁壘更高的光伏玻璃和硅片市場搏殺,而掏14.73億元參與合康新能定增的美的,比較起來是其中動作最慢的。
光伏是個危險的慢生意
家電跨界,有其優勢:穩定的現金流,深厚的品牌、業務及渠道資源,并具有較為精細的管理能力。而且家電與光伏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兩者都涉及大規模制造、零售以及服務環節,而且光伏在用能側與家電也有所相同,憑借傳統業務的資源積累,家電企業會有著明顯的優勢。
然而再寬敞的賽道也容不下短時間超大車流的涌入,伴隨大量資本的入局,階段性產能過剩的局面隨時可能發生,一如十余年前的情景情景再現——2008年至2012年期間,光伏產業一度高歌猛進,全國有300多個城市上馬光伏項目。光伏企業爭相擴張,導致產能嚴重過剩。此后幾年時間內,超過300家光伏企業倒閉。但在多年的蕭瑟之后,光伏生意又吸引了各路資本入局,如今光伏行業又站在了十字路口。
而將光伏視為“第二曲線”的家電巨頭們,勢必要面臨一次行業洗禮。如何在行業洗牌中勝出?成為擺在他們面前需要解決的新問題。
一方面,光伏產業的投資回報周期長,一般情況下大概8~10年回本,總有效運營期僅為25~30年。需要大量的初期投資,并且對技術和管理的要求非常高。盡管家電巨頭擁有豐富的運營經驗和強大的資本實力,但他們在光伏領域的技術積累相對較少。這意味著他們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技術研發和人才引進,才能真正獲得在光伏領域的競爭優勢。
另一方面,政策風險也是家電巨頭需要面對的挑戰。由于光伏產業的發展受到政府政策的極大影響,如補貼政策、環保規定等,任何政策的變動都可能對企業的經營造成巨大的影響。
最后也不要忘記,漢能集團創始人李河君在光伏產業低迷時期,投入巨資布局薄膜發電,一舉成為全球薄膜發電的第一人。但彼時這一路線并非是行業首選,太陽能發電行業正處于發展初期,技術路徑還不清晰,況且,太陽能光伏項目又涉及到巨額貸款,這些都給漢能未來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不久后,正當李河君描繪未來之際,漢能集團在股票市場上遭到做空跌停,千億資產瞬間消失殆盡,而后企業自身的問題不斷曝光,再也沒能翻身。曾經貴為“首富”的李河君和他的薄膜技術探索,在中國光伏史上被視為一個插曲,但就是這個插曲展示了光伏技術變革的殘酷性和押注新技術的巨大風險。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隨著光伏產業鏈頭部企業陸續披露2023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市場普遍沉浸在業績預喜的樂觀氛圍中。但光伏產業面臨階段性產能過剩,引發行業洗牌的風險也不容小覷。
“家電五虎”紛紛跨界布局光伏,無疑會為中國光伏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家電行業的成熟經驗,但兩者畢竟身處不同的行業賽道,面臨的市場競爭與發展前景也迥然不同,”家電五虎“會不會重蹈光伏巨子李河君的覆轍?目前還很難判斷。
你覺得”家電五虎“跨界光伏,誰最有可能成功?為什么?來評論區里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