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風電行至中章,哪些公司能逃離行業價格內卷?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風電行至中章,哪些公司能逃離行業價格內卷?

企業和行業該如何去做,才有可能真正擺脫這種價格“輪回”?

文|奇偶派

6月22日,西門子能源提交了一份文件,申請撤回其2023財年的利潤指引,主要原因為公司發現西門子歌美颯風機中的軸承、葉片等關鍵部件的磨損速度快于預期,公司或將為此支出高達10億歐元的維修費用。

西門子能源表示,由于風機零部件故障率上升,公司對現有風機產品及設計展開調查。現階段調查發現,為保證陸風產品質量達標,需耗費或超10億歐元的維護成本。詳細信息將在三季報中披露。

就在質量問題曝出后不久,7月初,巴西Santo Agostinho風電場便突發一起葉片斷裂事故,該風機正是西門子歌美颯大兆瓦新機型6.2MW風電機組,自三月初開始投產發電,至今不過四個月的時間。

而在西門子事件的發酵下,西門子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股價快速下跌。而在A股上市的相關風電企業,也在可靠性擔憂情緒的蔓延下,導致了股價在端午節開盤后快速波動。

那么,西門子風機的質量問題是否是行業的共性問題?國內風電是否也有同樣隱憂,可能出現質保期內產品故障的情況?如果國內風電企業質量過硬,本次西門子事件能否成為我國本土風電企業出海的又一契機?

而跳出西門子事件本身,我國風電企業在當下是否存在著阻礙行業發展的問題。同時,伴隨著風電潮的繼續加速,逐漸行至中期,產業鏈中又有哪些值得投資的企業呢?

01 葉片隱患僅為滄海一粟,價格內卷才是“毒藥”

作為大洋彼岸的風電行業觀察者們,最先關注、也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像西門子歌美颯一樣的風機葉片安全事件是否會在國內發生。

據媒體報道,在歌美颯已安裝的130GW的SG風機中,或有15%-30%存在相關零部件問題。聯博基金歐洲資本主管,NicholasGreen表示,有運行超5年甚至10年的風機被發現質量不及預期,對相關風場及周邊的工作人員、居民形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本次事故,或與歌美颯自制零部件不無關系。國內某券商機械組表示,西門子歌美颯機型主要分為雙饋和直驅機型,而公司雙饋機型的齒輪箱主要為自制、外采采埃孚以及威能極,此次出問題的主要為采用自制齒輪箱的陸上雙饋機型,直接原因在于自制齒輪箱的軸承,很大可能是由于生產及設計問題。

而針對國內風機葉片是否會出現同樣的相關問題,多位業內專家、學者也進行否認,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目前披露可能存在故障的風機部件主要為軸承和葉片,與國內供應商無關。而在設計方面,行業內各家風機企業的設計方案和核心零部件選擇均為定制化行為,西門子葉片設計方面大概率存在整體設計參數與軸承選擇參數未充分匹配的情況,而目前行業內其他風機企業并未出現西門子類似的風險事件,也更加坐實了該觀點。

其次,國內整機商較海外整機商需要負責風電全生命周期維護來說質保期較短。按照國內風電行業的慣例,為了消除風電開發商對風電機組質量的擔心,訂單銷售額的10%左右資金作為質保金押在風電開發商手里。質保期滿后,如機組質量達到合同要求,風電整機商方可收回質保金。目前在國內,風電機組的質保期通常為3-5年。這也讓長期運行導致零部件過度磨損的風險對國內整機商影響不大。

再次,國內運營商收益率高,安全墊充分。目前國內風電運營商項目IRR多數可高達10%以上,高收益率背景下,業主對項目生命周期中的維護費用支出具有較高容忍度及較充分預期。

最后,我國政策也在鼓勵并網運行過久的風電場進行改造升級。《風電場改造升級和退役管理辦法》中表明,鼓勵并網運行超過15年的風電場開展改造升級,并網運行達到設計使用年限的風電場應當退役。在風電設計使用壽命在20年的情況下,我國鼓勵風電場加快改造升級速度,減少因長時間運行或將出現的零部件磨損風險。

也就是說,單獨來看,西門子事件不僅不會對國內風電產業造成影響,反而在國內外海風需求不變,景氣度逐漸抬升的當下,回應了國產風機廠商由照抄海外機型轉型為自主設計和驗證的努力,成為我國風電整機出海的契機。

但是,在風機質量安全事件風波之外,整個行業卻在極長跨度的時間里,面臨著嚴重的內卷情況。

具體來看,本輪風電價格競爭自2020年的陸上風電搶裝潮后開始,風電整機價格就出現了“報復性”下跌。2020年12月,業內出現了約2600元/千瓦的價格 (不含塔筒) ,較搶裝時期4000元/千瓦的售價下跌了35%,

而在2021年二季度起,低價在行業中全面蔓延,陸風機組投標價低到1800元千瓦 (不含塔筒)。去年11月,國內陸上風機均價 (不含塔筒) 來到了1516元/千瓦,不斷刷新低價。

資料來源:北極星風力發電網

據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4月23日,年內新增公開市場風機預招標項目中,陸上風電含塔筒項目均價為2080元/kW,不含塔筒項目均價為1697元/kW。隨著補貼退坡以及更大兆瓦的推出,招標價格持續下降已成趨勢,但一再下探的招標價格也持續擠壓著風機行業的利潤空間,給風機整機廠持續帶來著生存壓力。

具體到企業層面來看,便是風電外企的退出與本土企業盈利的下降甚至虧損。

早在2021年中國風電市場大幅擴張時,全球市場占有率僅次于維斯塔斯和金風科技的風機制造企業西門子歌美颯宣布在中國市場暫停陸上風機的銷售業務。

該公司時任亞太服務部首席執行官Joris Mazille在解釋原因時表示,原材料價格上漲,國際市場上風電機組均呈漲價趨勢,但中國市場表現特殊,風電機組的制造成本上升,但整機價格卻一路走低,市場價格激烈,陸上風電機組投標價可以低到1800元/千瓦(不含塔筒),對風機制造企業來說是相當痛苦的。

反觀國內企業,在風電快速發展的2022年,7家A股風電設備企業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87.7億元,同比下滑28.7%;今年一季度合計實現凈利潤18億元,同比下滑47.1%。

這也與光伏行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去年,37家A股上市光伏企業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916.2億元,同比增長180.2%。今年一季度,上述光伏上市企業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273.9億元,同比增長59.2%。

而聚焦到具體的公司,更直觀的便是行業龍頭歸母凈利潤的下降甚至轉負。

圖源:奇偶派繪制

那么,風電作為準入門檻如此高的行業,為何在30多年的發展史上,每隔幾年就上演一次“價格戰”?企業和行業又該如何去做,才有可能真正擺脫這種“輪回”?

02 超高準入門檻,更極限的激烈競爭

從準入門檻來看,作為世界上最高端的發電設備之一,風機的制造涉及20多個學科與專業,技術和資金門檻極高,新入場的玩家很難打開局面。截至2021年,國內風機制造前五大廠商的市場占有率為70.9%,且各自都是從過去的價格戰中存活下的優秀企業,均有10年以上的發展歷程。

但是,也正因為各企業擁有如此巨大的體量,才讓行業龍頭企業希望以“薄利多銷”的方法占領市場,完成贏者通吃。但奈何其競爭者也是大型開發商,導致價格戰之下的內卷更加嚴重。

據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理事長楊校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在2012年前后,風電市場上充斥著不規范、不公平、過度的低價競爭。迫于市場競爭壓力,整機商紛紛下場參與價格戰,最終每千瓦價格由2008年的6000多元急速下降到2012年的3000多元。

低價競爭也給行業發展了帶來巨大傷害:當時中國風電事故頻發,部分整機商喪失了質保服務與技術支持能力,并且出現了資金鏈緊張乃至斷裂情況,中國風電開始進入一段漫長的寒冬期。數據統計,上述寒冬期過后,中國具有批量交付能力的風電整機商數量銳減30%以上。

其中,最具有警示意義的便是曾經排名行業第一的華銳風電。

2006年2月,華銳風電正式成立,成為中國第一家開發、設計、制造和銷售大型風電機組的高新技術企業。彼時,國產兆瓦級風電配套產業鏈還處于空白狀態,時任華銳風電董事長的韓俊良便靠著引進國際先進技術開始了1.5MW風電機組的國產化。

此后,隨著風電政策的逐漸明朗,占得先機的韓俊良帶著華銳風電順利找到“風口”,開始一路乘風而上。2010年,華銳風電實現了28.56億元的凈利潤,市場地位更是攀升到中國第一、世界第二。

但好景不長,風電市場在經歷野蠻擴張之后開始出現產能過剩,進入惡性競爭階段。而據公開報道,當時華銳風電因為過度追求低價,被曝出在項目中存在產品質量問題和財務造假問題,因此在行業第一的位置上快速墜落,如今,華銳風電早退市。

也就是說,風電行業價格戰的盡頭是質量問題,也是行業和公司不可逆的損傷。那么,面對隔幾年出現一次的“價格戰”怪圈,風機企業如何跳出?

最直接的方法,則是利用政策限制企業的產能、價格。

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在2019年談及行業競價政策曾經表示,“競價”政策可以倒逼風電市場,推動市場進一步變革,加速風電行業技術和管理的創新,但也可能對行業造成短期陣痛,甚至引發價格戰、惡性競爭等負面效應。言外之意,便是在“競價”政策之外,還需要規范各企業的政策,以保證行業長期的健康發展。

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李鵬在2020年也曾表示,未來如果政策機制設計得當,可再生能源產業不僅能夠推動我國能源產業實現低碳發展,也能夠為降低經濟社會的用能成本作出突出的貢獻,最終打破能源“不可能三角”——價格低廉、穩定供給、清潔環保,實現人類社會對于能源的終極追求。

而在“分蛋糕”之外,將蛋糕做大,也是避免惡性競爭的出路之一。

從技術向來看,國內風機廠商研發出更高可靠性、更大容量、適用更多場景的風機設備,便可倚靠先進可靠的產品開拓海外市場,而這不僅需要相關企業的努力,更需要加強在基礎專業學科方面的研發投入,促進基礎數據治理和數據分析應用的結合,使我國裝備制造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從產業向來看,擺脫電網消納能力的“行業天花板”,加速“風電+產業”場景的落地,可打開風電產業巨大的發展空間。李鵬表示,只有完成商業模式的轉變,行業才能憑借高質量發展走得更穩、更遠,10億千瓦時代才能真正到來。

但是,無論是政策向、技術向還是產業向,想在短期內解決行業內卷問題均不現實。而本輪風電潮已行至中期,作為投資者,哪些企業更值得我們駐足呢?

03 行至中章,哪些企業還能浪里淘金?

面對光伏競爭壓力,風電主機價格下降趨勢確定,難有大幅反彈。但其中技術壁壘高、國產化程度低、需求確定性增加的風機零部件,國產替代進程有望加速。

資料來源:國家能源局、金風科技,風芒能源,浙商證券研究所整理

交付大年促使主機廠紛紛開始鎖定相關零部件產能。2023年作為風機“以大代小”、“向深遠海進發”的交付大年,多家主機廠在2022年年底紛紛鎖定上游零部件產能以如期完成自己的交付目標,預計2023年將是風電零部件廠家景氣度相對較高的一年。

同時,度電成本下降、運營商IRR回報率提升為核心驅動背景,疊加國產替代趨勢下,主機廠企業利潤承壓之下將會轉移,零部件有望迎來量價齊升的發展局面。

其中,風電軸承作為風機部件國產最后一環,完全契合當前投資趨勢,或將成為2023風電增長最快的細分賽道之一。

而在公司層面,新強聯有望充分受益于2023風電軸承紅利。

我國是世界第三大軸承生產國,但在軸承行業的產業結構、研發能力、技術水平、產品質量、效率效益等方面都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不過,在經歷過幾十年聚合發展,國內軸承行業走上了“專業化、差異化”的發展道路,而新強聯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公司的產品主要應用于風力發電機組、海工裝備、盾構機和工程機械等領域。產品包括了風電主軸軸承、偏航軸承、變槳軸承,海工裝備起重機回轉支承、盾構機軸承及關鍵零部件,以及鎖緊盤和鍛件等,但從營業收入來看,主要來源于回轉支承及配套產品,也就是下游風電類產品的配套零部件。

近年來公司主要營收產品構成(%),資料來源:wind,民生證券研究院

立足于當下來看,在成本端,公司產品的主要原材料為生鐵和廢鋼,2022年上半年鋼、鐵等大宗商品受宏觀政策影響延續了2021年的高價位,鑄件生產企業的成本端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侵蝕了部分毛利率。而2022Q3起生鐵與廢鋼價格回落,給予了企業更多的利潤增長空間。

在銷售端,過去,國內風機廠商的主軸軸承和大功率偏航變槳軸承大多來自進口,采購成本較高,在風電平價的背景下風機廠商降低生產成本的意愿強烈,對風電軸承等核心零部件進行國產替代的需求旺盛;風機大型化趨勢顯著,平均容量近年呈現持續增長態勢;海上風電逐步走向深遠海,漂浮式風機使用零部件量增加。這都將作為利好,可能為公司帶來業績上的快速增長。

而在風電軸承這樣的細分賽道之外,作為與陸基風電同樣重要的海上風電正在強勢崛起,其中海纜憑借其高壁壘鑄就高盈利。

在海風產業鏈中,海纜壁壘極高,硬壁壘包括技術、碼頭、立塔等。從技術上講,海纜運行環境復雜,對生產技術要求極高,目前僅東方電纜、中天科技、亨通光電、寶勝股份四家掌握 500kv 及以上高電壓等級產品技術。而碼頭和立塔,則對審批、設備要求較高。

而軟壁壘包括施工資質、敷纜船、產能區位布局等。海纜行業資質認證壁壘較高、時間較長,同時我國現有海上風電安裝船及敷纜船船源緊張租金昂貴,而自建施工船隊則需要較長時間周期;同時,各家海纜企業“涇渭分明”,訂單區位分布明顯,也讓新進者難以沖擊海纜格局。

也正是因為軟硬壁壘的同時存在,海纜業務的毛利率甚至可以達到40%-50%,成為是盈利能力最強的環節之一。

同時,海纜行業集中度較高,頭部企業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第一梯隊的東方電纜和中天科技合計占據了70%的市場份額,處于雙寡頭局面。

東方電纜成立于1998年,多年來專注于電線電纜行業發展,多項產品研發居行業領先地位,是國內海纜龍頭企業,并在2005年,首次突破了35kV光電復合海底電纜技術難關,填補國內空白。

而在前文提到的軟硬壁壘中,東方電纜皆有著良好的資源儲備。

在技術方面,東方電纜擁有500KV及以下交流海纜,±535kV及以下直流海纜的系統研發生產能力,在大長度、軟接頭、特種海纜生產技術等方面優勢突出;在碼頭方面,公司擁有寧波、陽江兩大產業基地,其中寧波擁有我國最好的碼頭資源,陽江則位于海上風電大省廣東;在立塔方面,公司引進了法國 Pourtier 重型框絞機、德國Troester 1000kV和750kV VCV交聯生產線等一批先進裝備,占據了電纜規格和電壓等級的制高點。

而在施工船建設上,公司也自有2艘國際級專業敷設安裝船:東方海工01、東方海工02,可提供220kV 及以下海纜的敷設安裝服務。

公司在手訂單充足,新建產能釋放在即,至2023年年底產能將超百億。公司自2022年來,接連斬獲10億元以上大單。3月20日,公司公告,中標粵電陽江青洲一、二海上風電場項目,合計金額17億元,是繼2月份中標明陽青洲四項目后斬獲的又一10億元以上大單。訂單的飽滿,也為公司在2023年估值的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與東方電纜并肩成為雙寡頭的,則是依靠設備產品雙驅動,在海內外均進行布局的中天科技。

中天科技成立于1992年,最初起家于通信光纜領域,并于1999年跨界開始研發生產海底光纜,在國內率先建成海底光纜完整生產線,經過數十年發展,目前主要業務布局包括海洋系統、新能源、光通信、電力電纜四大領域,覆蓋新基建和新能源兩大核心賽道。

公司業務分類極其準確,主要通過中天科技海纜股份、中天海洋工程以及中天海洋系統三家子公司開展海纜業務。分別從事海纜和陸纜業務、海上風機基礎工程及安裝工程、海上樁基工程、吊裝工程、水下觀測網絡、水質監測系統、海工附件等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完成對海纜業務的前期勘探、生產、吊裝全流程服務。

中天科技與東方線纜相似,均擁有海纜行業優秀的業績資質、技術實力、施工船團隊與產能。同時,公司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在加拿大、越南、菲律賓、印尼、卡塔爾、阿聯酋等國家斬獲超20個訂單,總計約1.6億美元,截至2021年底,中天海纜供貨業績覆蓋除南極洲以外的六大洲,總里程超20000千米。

04 寫在最后

2023年,作為風電行業的交付大年,本應是風電行業公司賺得“盆滿缽滿”的一年。但按照過去周期的歷史經驗與業內實力玩家的競爭之下,風電傳統大廠——整機公司的利潤已經被壓縮到了極致。

不過,這也并不意味著如此巨大的新能源產業鏈中重要一環不再具有投資機會。

2023年海風產業鏈即將進入建設高峰,2023年底附近有望進入15-20GW在建規模,專屬經濟區海風前期規劃正在積極推進;同時,中國風電供應鏈的國產自主也即將完成,加速迎來自研、自制的加速窗口期。而投資機會,便從中孕育出來。

其中,新強聯則是零部件中彈性最大的風機軸承上市公司代表,而東方線纜和中天科技,則是海纜最有望走出的行業雙寡頭。

2023年,風電行業不再會是泥沙俱下,也更不可能雞犬升天。此時,便需要更多地思考,去尋找那些真正優秀的公司。畢竟,行至中章,大浪淘沙,留下的金子總會發光的。

參考資料:

1.《中金2023下半年展望 | 光伏風電:把握旺季機遇》,中金公司;

2.《聚焦海風、出海、國產替代——風電設備行業2023年中期策略》,浙商證券;

3.《海上風電強勢崛起,海纜高壁壘鑄就高盈利》,財通證券;

4.《裝機量有望強勢回升,尋找盈利能力超預期修復環節》,開源證券。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風電行至中章,哪些公司能逃離行業價格內卷?

企業和行業該如何去做,才有可能真正擺脫這種價格“輪回”?

文|奇偶派

6月22日,西門子能源提交了一份文件,申請撤回其2023財年的利潤指引,主要原因為公司發現西門子歌美颯風機中的軸承、葉片等關鍵部件的磨損速度快于預期,公司或將為此支出高達10億歐元的維修費用。

西門子能源表示,由于風機零部件故障率上升,公司對現有風機產品及設計展開調查。現階段調查發現,為保證陸風產品質量達標,需耗費或超10億歐元的維護成本。詳細信息將在三季報中披露。

就在質量問題曝出后不久,7月初,巴西Santo Agostinho風電場便突發一起葉片斷裂事故,該風機正是西門子歌美颯大兆瓦新機型6.2MW風電機組,自三月初開始投產發電,至今不過四個月的時間。

而在西門子事件的發酵下,西門子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股價快速下跌。而在A股上市的相關風電企業,也在可靠性擔憂情緒的蔓延下,導致了股價在端午節開盤后快速波動。

那么,西門子風機的質量問題是否是行業的共性問題?國內風電是否也有同樣隱憂,可能出現質保期內產品故障的情況?如果國內風電企業質量過硬,本次西門子事件能否成為我國本土風電企業出海的又一契機?

而跳出西門子事件本身,我國風電企業在當下是否存在著阻礙行業發展的問題。同時,伴隨著風電潮的繼續加速,逐漸行至中期,產業鏈中又有哪些值得投資的企業呢?

01 葉片隱患僅為滄海一粟,價格內卷才是“毒藥”

作為大洋彼岸的風電行業觀察者們,最先關注、也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像西門子歌美颯一樣的風機葉片安全事件是否會在國內發生。

據媒體報道,在歌美颯已安裝的130GW的SG風機中,或有15%-30%存在相關零部件問題。聯博基金歐洲資本主管,NicholasGreen表示,有運行超5年甚至10年的風機被發現質量不及預期,對相關風場及周邊的工作人員、居民形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本次事故,或與歌美颯自制零部件不無關系。國內某券商機械組表示,西門子歌美颯機型主要分為雙饋和直驅機型,而公司雙饋機型的齒輪箱主要為自制、外采采埃孚以及威能極,此次出問題的主要為采用自制齒輪箱的陸上雙饋機型,直接原因在于自制齒輪箱的軸承,很大可能是由于生產及設計問題。

而針對國內風機葉片是否會出現同樣的相關問題,多位業內專家、學者也進行否認,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目前披露可能存在故障的風機部件主要為軸承和葉片,與國內供應商無關。而在設計方面,行業內各家風機企業的設計方案和核心零部件選擇均為定制化行為,西門子葉片設計方面大概率存在整體設計參數與軸承選擇參數未充分匹配的情況,而目前行業內其他風機企業并未出現西門子類似的風險事件,也更加坐實了該觀點。

其次,國內整機商較海外整機商需要負責風電全生命周期維護來說質保期較短。按照國內風電行業的慣例,為了消除風電開發商對風電機組質量的擔心,訂單銷售額的10%左右資金作為質保金押在風電開發商手里。質保期滿后,如機組質量達到合同要求,風電整機商方可收回質保金。目前在國內,風電機組的質保期通常為3-5年。這也讓長期運行導致零部件過度磨損的風險對國內整機商影響不大。

再次,國內運營商收益率高,安全墊充分。目前國內風電運營商項目IRR多數可高達10%以上,高收益率背景下,業主對項目生命周期中的維護費用支出具有較高容忍度及較充分預期。

最后,我國政策也在鼓勵并網運行過久的風電場進行改造升級。《風電場改造升級和退役管理辦法》中表明,鼓勵并網運行超過15年的風電場開展改造升級,并網運行達到設計使用年限的風電場應當退役。在風電設計使用壽命在20年的情況下,我國鼓勵風電場加快改造升級速度,減少因長時間運行或將出現的零部件磨損風險。

也就是說,單獨來看,西門子事件不僅不會對國內風電產業造成影響,反而在國內外海風需求不變,景氣度逐漸抬升的當下,回應了國產風機廠商由照抄海外機型轉型為自主設計和驗證的努力,成為我國風電整機出海的契機。

但是,在風機質量安全事件風波之外,整個行業卻在極長跨度的時間里,面臨著嚴重的內卷情況。

具體來看,本輪風電價格競爭自2020年的陸上風電搶裝潮后開始,風電整機價格就出現了“報復性”下跌。2020年12月,業內出現了約2600元/千瓦的價格 (不含塔筒) ,較搶裝時期4000元/千瓦的售價下跌了35%,

而在2021年二季度起,低價在行業中全面蔓延,陸風機組投標價低到1800元千瓦 (不含塔筒)。去年11月,國內陸上風機均價 (不含塔筒) 來到了1516元/千瓦,不斷刷新低價。

資料來源:北極星風力發電網

據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4月23日,年內新增公開市場風機預招標項目中,陸上風電含塔筒項目均價為2080元/kW,不含塔筒項目均價為1697元/kW。隨著補貼退坡以及更大兆瓦的推出,招標價格持續下降已成趨勢,但一再下探的招標價格也持續擠壓著風機行業的利潤空間,給風機整機廠持續帶來著生存壓力。

具體到企業層面來看,便是風電外企的退出與本土企業盈利的下降甚至虧損。

早在2021年中國風電市場大幅擴張時,全球市場占有率僅次于維斯塔斯和金風科技的風機制造企業西門子歌美颯宣布在中國市場暫停陸上風機的銷售業務。

該公司時任亞太服務部首席執行官Joris Mazille在解釋原因時表示,原材料價格上漲,國際市場上風電機組均呈漲價趨勢,但中國市場表現特殊,風電機組的制造成本上升,但整機價格卻一路走低,市場價格激烈,陸上風電機組投標價可以低到1800元/千瓦(不含塔筒),對風機制造企業來說是相當痛苦的。

反觀國內企業,在風電快速發展的2022年,7家A股風電設備企業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87.7億元,同比下滑28.7%;今年一季度合計實現凈利潤18億元,同比下滑47.1%。

這也與光伏行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去年,37家A股上市光伏企業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916.2億元,同比增長180.2%。今年一季度,上述光伏上市企業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273.9億元,同比增長59.2%。

而聚焦到具體的公司,更直觀的便是行業龍頭歸母凈利潤的下降甚至轉負。

圖源:奇偶派繪制

那么,風電作為準入門檻如此高的行業,為何在30多年的發展史上,每隔幾年就上演一次“價格戰”?企業和行業又該如何去做,才有可能真正擺脫這種“輪回”?

02 超高準入門檻,更極限的激烈競爭

從準入門檻來看,作為世界上最高端的發電設備之一,風機的制造涉及20多個學科與專業,技術和資金門檻極高,新入場的玩家很難打開局面。截至2021年,國內風機制造前五大廠商的市場占有率為70.9%,且各自都是從過去的價格戰中存活下的優秀企業,均有10年以上的發展歷程。

但是,也正因為各企業擁有如此巨大的體量,才讓行業龍頭企業希望以“薄利多銷”的方法占領市場,完成贏者通吃。但奈何其競爭者也是大型開發商,導致價格戰之下的內卷更加嚴重。

據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理事長楊校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在2012年前后,風電市場上充斥著不規范、不公平、過度的低價競爭。迫于市場競爭壓力,整機商紛紛下場參與價格戰,最終每千瓦價格由2008年的6000多元急速下降到2012年的3000多元。

低價競爭也給行業發展了帶來巨大傷害:當時中國風電事故頻發,部分整機商喪失了質保服務與技術支持能力,并且出現了資金鏈緊張乃至斷裂情況,中國風電開始進入一段漫長的寒冬期。數據統計,上述寒冬期過后,中國具有批量交付能力的風電整機商數量銳減30%以上。

其中,最具有警示意義的便是曾經排名行業第一的華銳風電。

2006年2月,華銳風電正式成立,成為中國第一家開發、設計、制造和銷售大型風電機組的高新技術企業。彼時,國產兆瓦級風電配套產業鏈還處于空白狀態,時任華銳風電董事長的韓俊良便靠著引進國際先進技術開始了1.5MW風電機組的國產化。

此后,隨著風電政策的逐漸明朗,占得先機的韓俊良帶著華銳風電順利找到“風口”,開始一路乘風而上。2010年,華銳風電實現了28.56億元的凈利潤,市場地位更是攀升到中國第一、世界第二。

但好景不長,風電市場在經歷野蠻擴張之后開始出現產能過剩,進入惡性競爭階段。而據公開報道,當時華銳風電因為過度追求低價,被曝出在項目中存在產品質量問題和財務造假問題,因此在行業第一的位置上快速墜落,如今,華銳風電早退市。

也就是說,風電行業價格戰的盡頭是質量問題,也是行業和公司不可逆的損傷。那么,面對隔幾年出現一次的“價格戰”怪圈,風機企業如何跳出?

最直接的方法,則是利用政策限制企業的產能、價格。

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在2019年談及行業競價政策曾經表示,“競價”政策可以倒逼風電市場,推動市場進一步變革,加速風電行業技術和管理的創新,但也可能對行業造成短期陣痛,甚至引發價格戰、惡性競爭等負面效應。言外之意,便是在“競價”政策之外,還需要規范各企業的政策,以保證行業長期的健康發展。

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李鵬在2020年也曾表示,未來如果政策機制設計得當,可再生能源產業不僅能夠推動我國能源產業實現低碳發展,也能夠為降低經濟社會的用能成本作出突出的貢獻,最終打破能源“不可能三角”——價格低廉、穩定供給、清潔環保,實現人類社會對于能源的終極追求。

而在“分蛋糕”之外,將蛋糕做大,也是避免惡性競爭的出路之一。

從技術向來看,國內風機廠商研發出更高可靠性、更大容量、適用更多場景的風機設備,便可倚靠先進可靠的產品開拓海外市場,而這不僅需要相關企業的努力,更需要加強在基礎專業學科方面的研發投入,促進基礎數據治理和數據分析應用的結合,使我國裝備制造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從產業向來看,擺脫電網消納能力的“行業天花板”,加速“風電+產業”場景的落地,可打開風電產業巨大的發展空間。李鵬表示,只有完成商業模式的轉變,行業才能憑借高質量發展走得更穩、更遠,10億千瓦時代才能真正到來。

但是,無論是政策向、技術向還是產業向,想在短期內解決行業內卷問題均不現實。而本輪風電潮已行至中期,作為投資者,哪些企業更值得我們駐足呢?

03 行至中章,哪些企業還能浪里淘金?

面對光伏競爭壓力,風電主機價格下降趨勢確定,難有大幅反彈。但其中技術壁壘高、國產化程度低、需求確定性增加的風機零部件,國產替代進程有望加速。

資料來源:國家能源局、金風科技,風芒能源,浙商證券研究所整理

交付大年促使主機廠紛紛開始鎖定相關零部件產能。2023年作為風機“以大代小”、“向深遠海進發”的交付大年,多家主機廠在2022年年底紛紛鎖定上游零部件產能以如期完成自己的交付目標,預計2023年將是風電零部件廠家景氣度相對較高的一年。

同時,度電成本下降、運營商IRR回報率提升為核心驅動背景,疊加國產替代趨勢下,主機廠企業利潤承壓之下將會轉移,零部件有望迎來量價齊升的發展局面。

其中,風電軸承作為風機部件國產最后一環,完全契合當前投資趨勢,或將成為2023風電增長最快的細分賽道之一。

而在公司層面,新強聯有望充分受益于2023風電軸承紅利。

我國是世界第三大軸承生產國,但在軸承行業的產業結構、研發能力、技術水平、產品質量、效率效益等方面都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不過,在經歷過幾十年聚合發展,國內軸承行業走上了“專業化、差異化”的發展道路,而新強聯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公司的產品主要應用于風力發電機組、海工裝備、盾構機和工程機械等領域。產品包括了風電主軸軸承、偏航軸承、變槳軸承,海工裝備起重機回轉支承、盾構機軸承及關鍵零部件,以及鎖緊盤和鍛件等,但從營業收入來看,主要來源于回轉支承及配套產品,也就是下游風電類產品的配套零部件。

近年來公司主要營收產品構成(%),資料來源:wind,民生證券研究院

立足于當下來看,在成本端,公司產品的主要原材料為生鐵和廢鋼,2022年上半年鋼、鐵等大宗商品受宏觀政策影響延續了2021年的高價位,鑄件生產企業的成本端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侵蝕了部分毛利率。而2022Q3起生鐵與廢鋼價格回落,給予了企業更多的利潤增長空間。

在銷售端,過去,國內風機廠商的主軸軸承和大功率偏航變槳軸承大多來自進口,采購成本較高,在風電平價的背景下風機廠商降低生產成本的意愿強烈,對風電軸承等核心零部件進行國產替代的需求旺盛;風機大型化趨勢顯著,平均容量近年呈現持續增長態勢;海上風電逐步走向深遠海,漂浮式風機使用零部件量增加。這都將作為利好,可能為公司帶來業績上的快速增長。

而在風電軸承這樣的細分賽道之外,作為與陸基風電同樣重要的海上風電正在強勢崛起,其中海纜憑借其高壁壘鑄就高盈利。

在海風產業鏈中,海纜壁壘極高,硬壁壘包括技術、碼頭、立塔等。從技術上講,海纜運行環境復雜,對生產技術要求極高,目前僅東方電纜、中天科技、亨通光電、寶勝股份四家掌握 500kv 及以上高電壓等級產品技術。而碼頭和立塔,則對審批、設備要求較高。

而軟壁壘包括施工資質、敷纜船、產能區位布局等。海纜行業資質認證壁壘較高、時間較長,同時我國現有海上風電安裝船及敷纜船船源緊張租金昂貴,而自建施工船隊則需要較長時間周期;同時,各家海纜企業“涇渭分明”,訂單區位分布明顯,也讓新進者難以沖擊海纜格局。

也正是因為軟硬壁壘的同時存在,海纜業務的毛利率甚至可以達到40%-50%,成為是盈利能力最強的環節之一。

同時,海纜行業集中度較高,頭部企業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第一梯隊的東方電纜和中天科技合計占據了70%的市場份額,處于雙寡頭局面。

東方電纜成立于1998年,多年來專注于電線電纜行業發展,多項產品研發居行業領先地位,是國內海纜龍頭企業,并在2005年,首次突破了35kV光電復合海底電纜技術難關,填補國內空白。

而在前文提到的軟硬壁壘中,東方電纜皆有著良好的資源儲備。

在技術方面,東方電纜擁有500KV及以下交流海纜,±535kV及以下直流海纜的系統研發生產能力,在大長度、軟接頭、特種海纜生產技術等方面優勢突出;在碼頭方面,公司擁有寧波、陽江兩大產業基地,其中寧波擁有我國最好的碼頭資源,陽江則位于海上風電大省廣東;在立塔方面,公司引進了法國 Pourtier 重型框絞機、德國Troester 1000kV和750kV VCV交聯生產線等一批先進裝備,占據了電纜規格和電壓等級的制高點。

而在施工船建設上,公司也自有2艘國際級專業敷設安裝船:東方海工01、東方海工02,可提供220kV 及以下海纜的敷設安裝服務。

公司在手訂單充足,新建產能釋放在即,至2023年年底產能將超百億。公司自2022年來,接連斬獲10億元以上大單。3月20日,公司公告,中標粵電陽江青洲一、二海上風電場項目,合計金額17億元,是繼2月份中標明陽青洲四項目后斬獲的又一10億元以上大單。訂單的飽滿,也為公司在2023年估值的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與東方電纜并肩成為雙寡頭的,則是依靠設備產品雙驅動,在海內外均進行布局的中天科技。

中天科技成立于1992年,最初起家于通信光纜領域,并于1999年跨界開始研發生產海底光纜,在國內率先建成海底光纜完整生產線,經過數十年發展,目前主要業務布局包括海洋系統、新能源、光通信、電力電纜四大領域,覆蓋新基建和新能源兩大核心賽道。

公司業務分類極其準確,主要通過中天科技海纜股份、中天海洋工程以及中天海洋系統三家子公司開展海纜業務。分別從事海纜和陸纜業務、海上風機基礎工程及安裝工程、海上樁基工程、吊裝工程、水下觀測網絡、水質監測系統、海工附件等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完成對海纜業務的前期勘探、生產、吊裝全流程服務。

中天科技與東方線纜相似,均擁有海纜行業優秀的業績資質、技術實力、施工船團隊與產能。同時,公司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在加拿大、越南、菲律賓、印尼、卡塔爾、阿聯酋等國家斬獲超20個訂單,總計約1.6億美元,截至2021年底,中天海纜供貨業績覆蓋除南極洲以外的六大洲,總里程超20000千米。

04 寫在最后

2023年,作為風電行業的交付大年,本應是風電行業公司賺得“盆滿缽滿”的一年。但按照過去周期的歷史經驗與業內實力玩家的競爭之下,風電傳統大廠——整機公司的利潤已經被壓縮到了極致。

不過,這也并不意味著如此巨大的新能源產業鏈中重要一環不再具有投資機會。

2023年海風產業鏈即將進入建設高峰,2023年底附近有望進入15-20GW在建規模,專屬經濟區海風前期規劃正在積極推進;同時,中國風電供應鏈的國產自主也即將完成,加速迎來自研、自制的加速窗口期。而投資機會,便從中孕育出來。

其中,新強聯則是零部件中彈性最大的風機軸承上市公司代表,而東方線纜和中天科技,則是海纜最有望走出的行業雙寡頭。

2023年,風電行業不再會是泥沙俱下,也更不可能雞犬升天。此時,便需要更多地思考,去尋找那些真正優秀的公司。畢竟,行至中章,大浪淘沙,留下的金子總會發光的。

參考資料:

1.《中金2023下半年展望 | 光伏風電:把握旺季機遇》,中金公司;

2.《聚焦海風、出海、國產替代——風電設備行業2023年中期策略》,浙商證券;

3.《海上風電強勢崛起,海纜高壁壘鑄就高盈利》,財通證券;

4.《裝機量有望強勢回升,尋找盈利能力超預期修復環節》,開源證券。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胜| 抚州市| 黄平县| 南澳县| 漳平市| 松桃| 贵南县| 闽侯县| 大荔县| 观塘区| 太仓市| 扬州市| 巨野县| 万州区| 丁青县| 银川市| 临潭县| 隆安县| 拉萨市| 浪卡子县| 离岛区| 汕头市| 濮阳市| 苍南县| 汨罗市| 金坛市| 大余县| 武宣县| 西城区| 灌云县| 建昌县| 东辽县| 望奎县| 玛曲县| 武城县| 喜德县| 文化| 黎川县| 元阳县| 临西县| 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