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summer
圖片來源:pexels
“city walk”火了,這個被視為洋氣版“遛彎”的詞匯成為了繼“特種兵旅游”之后,當下年輕人選擇的全新生活方式。
何為“city walk”?和有目的性的旅游模式相比,它更像是一種城市漫游,無目的地,無計劃,不追求快速打卡,單純用腳步丈量每一條大街小巷,感受獨特的市井文化,體驗濃郁的人文氣息。
事實上,“city walk”并非現在興起的新事物。早在19世紀,就曾出現過一批“flaneur”,即漫游者。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曾在《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中描述過當時這群城市漫游者的形象:“他們既隱沒于城市,又把城市的角角落落用眼和心掃盡,對新技術的產物感到好奇,目光常逡巡于玻璃櫥窗,但又常常被它震驚”。
當時間的齒輪轉動至21世紀,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劇增的年輕人,開始尋求新的舒壓方式,“city walk”便進入眼簾。在這種隨心所欲的慢節奏沉浸式體驗中,他們得以探索世界,感知世界,并獲取一定的情緒價值。
本期特別策劃,TOPHER將帶領大家一同感受行走的魅力,希望書中的文字能讓你身臨其境,仿佛進行了一場城市漫游。
PART 1 去旅行
關于散步,哲學家、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這樣形容:“散步是自由自在的、無拘無束的行動。”正因如此,一同散步的兩個人都會放下平日的戒備心,更容易聊一些心底的話題。
作家李維菁也曾寫道,“我們要散步,我們要走很長很長的路......只有在散步的時候我們真正的談話,老派的談話。”散步可以為親密的情感和坦誠開辟沃土:在城市的迷宮中,我們漫步,我們交談,不被時間和社會所束縛,用一種有點老派的方式,深入地了解另一個人,甚至一座城。
那么,你是否想過,在人生這趟旅途中,邀上二三知己,一同泛舟暢談?閑暇之余,你又是否愿意散步于山野田間,呼吸自然的氣息,感受生命的美好?
在《關于人生這場旅行的四件小事》合集中,通過17世紀到20世紀幾十位作家的作品,我們節選出“漫步”“友誼”“獨處”“美食”四個主題段落,分別為《出門散步去》《送給朋友的花束》《孤獨不算煩惱》《布丁國的酋長》,該系列由牛津大學的專業學者撰寫導讀,為人們列舉了生活的多種可能性。
例如《出門散步去》呼吁我們走出門外,去戶外感受自然,也鼓勵人們在漫步的過程中靜心思考;《布丁國的酋長》則向讀者介紹了西方獨特的飲食文化,匯集了美食家們對飲食文化的思考。
書中涉及小說、散文、詩歌等體裁,希望能為當下忙碌生活中的人們提供一種審視人生的新角度,去感受自身與世界的聯系,觀照內心,體會生命美好。
在《出門散步去》一書中,作者蘇西·克里普斯以獨特的敘事風格,分享了多位作家對生命的感悟和理解。他們中的一些人,在徒步旅行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麗和寧靜,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另一些人,則通過徒步旅行,挑戰了自己的極限,磨練了自己的意志,變得更加堅強和自信。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讓你重新發現自己、平靜內心的指南,還教會我們用愛和感激的眼光看待世界,讓我們懂得在繁忙而紛擾的現實中如何找到一絲寧靜和自我。通過閱讀這本書,你可以領略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生體驗和智慧,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人生。
《布丁國的酋長》則是一本引人入勝的美食文化書籍,帶領大家深入探索英國及受英國影響的美食,同時領略百年前英國廚房的獨特魅力。
書中不僅介紹了英國傳統美食的制作方法,還揭示了美食背后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通過閱讀本書,可以感受到英國美食的獨特風味和魅力,了解更多關于英國文化和歷史的有趣知識。
除此之外,《送給朋友的花束》還帶我們一起討論友誼的本質,友誼之于人生的重要性;《孤獨不算煩惱》也在不斷提醒讀者獨處和孤獨的必要性,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希望通過這一系列書籍,人們能夠愉快完成人生這場旅行。
圖片來源:中譯出版社
薦書:《關于人生這場旅行的四件小事》
作者:[英] 扎克·西格 / [英] 蘇西·克里普斯 / [英] 安妮·格雷 / [英] 米歇爾·門德爾松
出版社:中譯出版社
副標題:《孤獨不算煩惱》《出門散步去》《布丁國的酋長》《送給朋友的花束》
譯者:丁林棚 / 朱紅梅
PART 2 去壯游
壯游(Grand Tour)是將觀光和研學、游歷結合在一起的一種長途旅行,目的地多為意大利以及歐洲其他地方的古城名勝,17世紀60年代興起于英國上流社會,后來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
對于那個時代的女性來說,壯游不止是文化養成的機會,更是代表自身存在的關鍵時刻,并常常象征著戲劇性的解放之舉。
因此,18—19世紀,在渴望新知識、認識新世界之路上大膽奔波的,除了那些雅好藝術、酷愛古跡的老少紳士之外,還有一批敢作敢為的女性。
例如著名女畫家伊麗莎白 維熱 勒布倫,她的流亡之路正是提升藝術修養的壯游之旅。在這次旅程中,她不僅留下了著名的自畫像、漢密爾頓夫人畫像等作品,還將自己的巡游歲月變成文字,創造成一部《回憶錄》。
以及伊麗莎白 韋伯斯特,后來的霍蘭德夫人,在一段維護愛情、避免失去年幼女兒的黑色旅程之后,留下了《霍蘭德夫人伊麗莎白日志》。
還有瑪麗 雪萊,她所創作的《弗蘭肯斯坦》——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說,正是在其歐陸之旅中獲得靈感和素材。她的人生故事和文學作品,與前后不同時段的壯游密不可分。
《壯游中的女性旅行者》一書則以上述這些女性旅行者為主角,講述了1757—1854年間16位杰出女性的旅行故事。這些女性旅行者中有走在時代思想前列的女權覺醒者,如海絲特 皮奧奇、瑪麗 雪萊,更有才華過人的女作家如德 斯塔爾夫人等等。
她們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開始壯游,并由此看到了傳統女性不曾擁有的世界。同時,她們在旅行中表現出不同于男性旅行者的敏感和堅韌,創作了豐富細膩的旅行日志和文學藝術作品,在文化史上留下屬于女性的別樣精彩。
本書可看作16位杰出知識女性的旅行小史,她們在壯游中掙脫枷鎖,在歷史、愛情和冒險中開創女性獨立的先河。女性的天地也從此日益廣闊。
圖片來源: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薦書:《壯游中的女性旅行者》
作者:(意)阿蒂利奧·布里利 / (意)西莫內塔·內里
譯者:董能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PART 3 去行走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行走,我們都在行走中尋找意義。而日常的行走,是簡單的療愈。
例如,尼采就是一個出色的行走者。他曾說過: “我是一個行走的人,無論我未來命運如何,也不管我今生怎樣生活,我都需要緩慢前進,不斷向上。因為人總是通過自己而經歷人生。”
法國詩人蘭波同樣也是一個“把風當作鞋墊的人。”當年,年輕的蘭波說過:“我僅僅是個行人而已。”事實上他一生都在行走。
再看盧梭,他曾表示: “我只有在散步的時候才能做些事情,鄉村就是我的工作室。”在《懺悔錄》中,他回憶道,自己最初的漫長旅行很快樂,每天都充滿陽光。“我敢說自己從來沒有像在獨自步行時那樣,盡情思考,存在,生活,做著自己。”
事實上,行走是一個融入生活的過程,你會感到皮膚中的每一個毛孔都浸潤著高山的氣息,身體也仿佛成為腳下土壤的一部分。
這種融入自然的改變來源于自身,是靈感的突然覺醒,這時,永恒的情感體現在對此刻霎那的震顫中,猶如閃爍的火光。
由弗雷德里克·格魯撰寫的《論行走》一書,將康德、尼采、梭羅、盧梭等行走愛好者的高見與體驗集合在一起,我們經由本書得以追隨這群城市漫游者行走,傾聽他們的不同見解。
一般來說,普通人或許會本能地從缺失的角度看待行走:他們認為行走者不參與任何交流,不再從屬于任何傳遞信息、圖片、商品的社交團體。然而,行走者卻認為這并不重要,他們覺得這恰恰是行走的自由。
在行走時,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忘記身份這一概念,也會拋開功成名就。這種自由在于不成為任何人的灑脫,緩慢行走的一天可以延長時光,任由眾人自由呼吸,并讓每一小時、每一分、每一秒鐘都更富有內涵,而不是一味地去填充每個時刻。
這正是行走的奧秘之一:對風景的慢慢靠攏。
在行走時,人們逐漸認識到,快樂也是一種與行為息息相關的情感活動。而行走時身體的感受,也讓我們更能理解哲學意義上的快樂。
實際上,《論行走》更像是一本哲學散文集。作者在25篇散文中,用優美如詩歌般的語言和鮮活的哲學家的故事講述了行走的重要性。
看完這本書,你會迫不及待地想要放下手機行走起來,去激發創造、喚醒自由,同時也令靈魂獲得平靜。
圖片來源:新經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薦書:《論行走》
作者:(法)弗雷德里克·格魯
譯者:楊亦雨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PART 4 去感受
加爾各答,英屬印度首府,曾經“帝國的門戶”和亞洲最大城市,印度工業和文化發展中心,誕生了泰戈爾、維韋卡南達、薩蒂亞吉特·雷伊等諸多名人……
作為英國人在恒河邊建立的貿易港口,這座城市最初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組成。人們漂洋過海來到這里,組成一個個社區,并在這片土地上安家立業。但邁入21世紀,加爾各答的地位已不復往昔,年輕人不得不為了生計背井離鄉,去往更為發達的歐美國家。
然而,離鄉需要勇氣,歸鄉又何嘗不是?
正在此時,已有多次移民經歷的喬杜里回來了——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并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的他,放棄了在美國的工作,回到這座被他的移民父母拋棄的城市,重新審視這個生長于河流和沼澤之間的“昨日的孩子”。
在這里,他一邊為當地最著名的英文報刊《政治家報》工作,一邊游走在城市各個角落,撰寫著加爾各答城市街道上每一天經過的人、發生的事。觸碰禁忌的雨傘公園、新建的商場、蹲守街頭的魚販子、自燃的巴士、各類文學集會、二手書店群、老派的社交和娛樂活動……這些瑣碎平凡而又真實的存在構成了加爾各答這個歷史悠久的史詩城市。
最終,他將自己的故事凝結成為《史詩之城》一書,這本書不僅是一段歸鄉人難忘的記錄,也是世界在一座城市中的細膩體現,更是寫給加爾各答的一封優美、幽默、智慧的情書。
它充斥著對加爾各答細膩的觀察,從城中文化、音樂、電影、節慶到城里的人和美食,這座城市的節奏自細節處得到完美體現。
喬杜里的敘述方式詼諧犀利且不乏美感,在其筆下,我們看到的加爾各答非但氣數未盡,甚至還有驚喜連連奉上。比如,他會寫自己接觸到的各路熱情高漲的寫作者們,以及隱藏在一系列鮮活生動的文藝現場背后的屬于加爾各答的原生魅力。
在《史詩之城》中,庫沙那瓦·喬杜里帶領我們去往加爾各答,在那兒,我們穿梭于喧鬧的街頭世界,隨他一起越過繁雜的人流,繞過人力車,與當地聲色融為一體。
這是一部關于加爾各答的童話,也是一位文化居間者對自己移民過往和鄉愁的訴說;它不僅反射了一座城市的樣貌,更映照出了個體與城市的糾葛。
這同樣是一本以愛、幻想以及迷惘為底色的作品,喬杜里將加爾各答的街景攤開在讀者眼前,從中我們得以一窺那里喧鬧多彩的日常,以及事關當地人生活紛繁的細枝末節。
圖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薦書:《史詩之城》
作者:[美]庫沙那瓦 喬杜里(Kushanava Choudhury)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品方:鼓樓新悅
副標題:在加爾各答的街頭世界
譯者:席坤
PART 5 去體驗
楊世泰和戴翊庭是一對年輕的夫妻,多年來一直癡迷于往返內心與荒野的旅程。他們熱愛登山、徒步、公路旅行,曾經花費半年時間穿越太平洋屋脊步道。在他們看來,無論是在山徑、公路還是鐵道上,無論是在曠野、都市還是人群中,人們一直都在尋找家的影子。
在尋找自我及心靈之家的過程中,他們夫妻二人結伴踏上世界各地,以徒步、自駕、登山等不同方式對“荒野美學”這一核心概念進行探尋,他們深入那些神秘、自由、人類文明尚未涉足之境、遠離日常熟悉的生活,他們徒步走過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脈,躺在營地的帳篷仰望亞利桑那州的星空。
他們自駕于冰島環島公路領略荒涼廢墟,駐足西班牙西部海岸線的“世界盡頭”小鎮,他們回歸自然,深度感受自然的美好。
多年旅行后,二人將這一過程記錄下來,撰寫《荒野之旅》一書。這既是他們萬里跋涉的故事,也是一場找回內心的旅程。
本書以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深度記述了全球十條兼具人文與探險精神的經典路線:四大洲,21條步道,136幅照片,巴塔哥尼亞高原、蘇格蘭西高地、安第斯山脈、西班牙朝圣之路、美國西海岸國家公園、阿爾卑斯山脈、泰北穿越……
通過數個荒野之旅,作者帶領人們在旅行中找到撫慰人心的力量,重建與自然的聯結,因此本書也堪稱戶外愛好者的心靈圣經與路線指南。
在攀爬、行進的每一次旅行中,作者都得以思考出新的人生感悟,他指出,“我不認為爬更高的山、走更遠的路會改變一個人的個性,像是變得更謙虛或更寬容,這是常見的誤解。以前我會那么想,但往后再也不會了。因為我漸漸理解,花越多時間與大自然相處,就越能凸顯人的本性,換句話說,人會更忠于自我。于是這就關乎本性的好壞,也許好的更好,壞的更壞,關鍵就在于一個登山者如何表現他的中庸與無為。”
他認為,大多數人在行走過程中分分合合,因為有必須獨處的時刻,也有無法忍受寂寞的時候。因此,徒步的重點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兩個人或五個人、十個人,也與喧囂或寂靜無關,而是找到屬于自己的節奏,讓身體以自在的姿態前進或停駐。
讀完本書,你會明白,無論生活還是行走,獨行時,是自己陪伴自己;結隊時,依然是自己陪伴自己。依循這樣的邏輯看待日常,與任何人(包括與自己)和諧共處的秘訣不外就是找到相符的節奏而已。
圖片來源:中信出版集團
薦書:《荒野之旅》
作者: 楊世泰 / 戴翊庭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尾
隨著內心空間尺度逐漸縮小,
人們可抵達的目的地越來越少,
因此,
我們不得不選擇古老的出行方式,
在城市中穿梭漫游。
這也恰恰是“city walk”走紅出圈的一大原因。
如果我們能將
“遇到綠燈就直行,
遇到紅燈就拐彎,
看到好玩的就停下來”的“city walk”哲學
應用到人生中,
那或許能夠贏得片刻輕松,
畢竟人生這場漫游才是最恒久,最漫長的。
TOP HER|記錄女性成長價值與商業價值垂類精準媒體|她經濟整合營銷|數據增長決策|高凈值社群經濟北京·上海·香港·紐約·倫敦·溫哥華|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