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才雜志 張延陶
蔚來的換電戰略爭議不斷,但卻受到央企隊伍中“三桶油”的青睞。
當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成為國家戰略,蔚來的“國家隊”朋友圈自然成為其重量級背書;但“國家隊”始終身兼政治效益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交集一旦收窄,蔚來將會面臨考驗。
對于李斌的抱負,市場與資金早已給出公允的評價。但投資的成敗,有時往往系于節奏,快一點、慢一點都容易扯蛋、拉胯。蔚來如何應對?
花錢猛、省錢難
“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6月2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介紹新能源汽車產業時如此說道。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378.8萬輛和374.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2.4%和44.1%,市場占有率達28.3%。
產業的確定性不斷增強,競爭紅海的波濤也愈發洶涌。
車企無不期待規模降本,但規模擴張的前提是市占率高地的占領,因此在行業迎來真正大洗牌之前,價格戰仍將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的行業主旋律。新能源汽車“以價格搶市場”的現象,勢必在一定程度上令車企的盈利能力承受重壓。
當價格風向標在市場中占據相對主導,蔚來承壓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從蔚來一季報來看,各項指標的表現都令人擔憂。數據顯示,一季度,蔚來實現交付量同比增長20.5%,共計交付31041輛,但營收微降0.2%,為92.245億元。歸屬于股東的凈虧損為48.036億元,同比擴大163.2%,環比有所收窄;這使得其一季度單車虧損達到15.48萬元,同比增長118.64%,環比增長6.03%;與此同時,比肩BBA的高端定位正在出現價格下探,單車平均售價跌破了30萬元,同比下滑17.15%至29.72萬元。而在2022年,蔚小理的單車售價比拼中,蔚來的單車售價還在35萬以上。
與此同時,理想后來居上,一季度收入187.87億,創單季度歷史新高同比增長96.5%;凈利潤轉正,達到4.05億元,單車均價34.85萬,也拿走了蔚小理中“最貴”的名號。
蔚來何以被追趕、超越?
花錢更猛、省錢不如可能是原因所在。
在營收增幅微弱的同時,蔚來一季報中,銷售、一般及行政費用為24.459億元,同比增長21.4%,遠遠高于銷量和營收增幅;與此同時,蔚來的研發費用仍保持在高位,一季度其研發投入達30.8億元,同比增長74.6%,大幅領先理想的18.5億元和小鵬的13億元。李斌在電話會上透露,今年研發每季度會保持30-35億元的投入。
不省錢的蔚來,花起錢來卻從未令人失望。
7月14日,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在個人社交媒體上表示:“2500萬次換電服務完成!”而7月14日也是蔚來汽車正式打通G42滬蓉高速換電網絡的時間。
數據顯示,滬蓉高速全長1966公里,沿線布局26座換電站,平均103公里一座,途經上海、江蘇、安徽、湖北、重慶、四川6省市。
截至7月14日,蔚來已在全國累計布局1,553座換電站,其中高速換電站425座,完成了6縱4橫8大城市群高速換電網絡布局,2025年將全面建成9縱9橫19個城市群高速換電網絡。
換電體驗的保障是堪比大型基建項目的建設。本應由跨部門跨行業推動的公共事業讓李斌做成了蔚來的獨家項目,極致體驗的同時,高額成本也令蔚來承壓。
根據百姓汽車的觀點,若一個換電站以200萬的制造成本保守估計,蔚來今年在換電站方面就需要投入至少20億元的成本,若再疊加換電站電池充電電費、人工等運營成本、電池折舊費用,換電站的成本實際上非常高。換電機器人+人工值守+站內電池+充電樁的建站成本肯定遠超超充方案。
根據實際體驗,蔚來的第三代換電站可以在5分鐘之內完成整個換電服務,車主的體驗幾乎和加油站無差。而對比理想的插電先行戰略,蔚來的體驗感是真金白銀砸出來的。
央企擁抱“蔚來”
盡管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飛快增長,但用戶的吐槽依然不斷。其中很重要的槽點就是充電-續航的美好宣傳與骨感現實。
然而在換電模式的加持下,蔚來用戶的極致體驗令社群營銷具備了良好的口碑打底。但“達摩克利斯之劍”也在這一重資產模式的不斷發展中顯露了其兇險的“寒氣”。
汽車工業作為全球工業鏈中的集大成者,重資產的高門檻曾令后入者愈發艱難。當全球汽車產業重塑之時,“缺錢”更成為造車新勢力的普遍寫照。在誰更缺錢的比拼中,蔚來始終不遑多讓。李斌更曾在2019年被戲稱為“史上最慘的男人”。
重資產的換電模式被詬病最多。當銷量無法繼續支撐蔚來的“錢景”,李斌“食言”了。
6月12日,蔚來汽車發布公告稱,在充分聽取用戶意見、充分考慮用戶的多樣化服務需求后,決定調整全系新車價格與用車權益。除了改變了“不打價格戰”的策略,蔚來更表示:“免費換電補能不再作為標準用車權益,新用戶可靈活選擇在家充電或到充換電站付費補能,蔚來此后將推出靈活的充換電服務套餐。已經提車的用戶,包括終身免費換電在內的首任車主用車權益保持不變”。
業績承壓,現金吃緊,蔚來對換電模式的堅守出現一些松動實屬情理之中。但另一邊,與央企的合作仍然令蔚來在換電模式上抱有先發優勢。6月27日,中國海油的全資子公司中海煉化與蔚來能源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攜手在充換電網絡建設運營、品牌營銷等方面開展深化合作,積極推動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
除了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也在2021年與蔚來牽手成功。從2021年至今,蔚來已經得到了三桶油的背書。
在踐行國家“雙碳”戰略方面,央國企作為國家隊,身先士卒。而身處傳統石化領域的“三桶油”更有著客觀壓力與主觀動力。
一方面,傳統石化產業已經迎來可見的天花板,新能源的沖擊凸顯;另一方面,石化企業的加油網點可謂是最具先天優勢的“電站”資產。
據《中國石油流通行業發展藍皮書(2022-2023)》,2022年中國全國加油站總量約為10.76萬座,同比減少110余座,降低約0.11%,總量首次出現下降。而有報告顯示,目前,國內加油站主要為國有企業旗下的,以“三桶油”即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家為主,中石油、中石化的加油站數量合計占比超過半。這些加油站遍布天南海北,只要完成轉型就可以形成遍布全國的充電換電站網絡。
但盡管蔚來與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成功牽手,甚至搭上了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的雙碳轉型快車,建立了合作。但與央企做生意,蔚來很難真正成為“話事人”。
一方面,央國企往往在有民營資本參與的混改中占據股權上的主導,話語權鮮少旁落;與此同時,國家的雙碳戰略中,氫能源也占據重要地位,因此諸多能源企業都是兩條腿走路;更為關鍵的是,央企對于產業發展、投資規劃有著更為穩妥、明確的節奏安排,相較于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有時候政治效益、社會效益的兼顧更甚于經濟效益。
由此可見,蔚來的“換電模式”擁有著諸多央企的背書,背靠大樹好乘涼;但與此同時,央國企的角色,注定不甘于成為蔚來的綠葉,一旦利益交集收窄,蔚來也勢必會面臨挑戰。
有趣的是,當蔚來對于換電的堅定終于出現了些許松動,春風得意的理想就走上了蔚來的老路,進軍換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