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元宇宙有望掀起繼移動互聯網后的下一代技術浪潮。
7月20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23胡潤中國元宇宙潛力企業榜》,列出了元宇宙領域最具發展潛力的中國企業200強。上榜企業平均年齡21歲,包括170家上市公司和30家非上市公司。
粵港澳大灣區入選主榜單企業占全國1/4,共50家企業。深圳、廣州分別排名第三、第四,入選21家和15家。前五名還包括北京(45家)、上海(33家)和杭州(13家)。
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官胡潤介紹,上榜企業在過去一年,主要聚焦六類行動,包括研發新的底層元器件,開發新的終端產品,投資新的產業,推出新的虛擬平臺,制定新的標準,落地新的具體應用等。
過去一年里,各地都在大力推動元宇宙發展。以四大一線城市為例,上海發布了“培育元宇宙新賽道行動方案”,北京印發“北京城市副中心元宇宙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廣州和深圳則分別成立了元宇宙研究院和元宇宙創新聯盟。

有意思的是,最年輕和最年長的上榜企業都來自大灣區——最年輕的是2歲的中旭未來,誕生于廣州,主營業務為潮玩游戲平臺;最資深的是55歲的美的集團,這個佛山家電巨頭推出的海外元宇宙發布會顛覆了不少人的想象。
此外,深圳的人工智能企業元象也是最年輕企業之一,成立于2020年,主打“端云協同”3D互動技術和融合圖形學;最資深企業還包括廣東江門的消費電子企業領益智造,主打AR/VR結構件、功能件,成立于1975年。
元宇宙產業是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光學等技術的集大成者。胡潤觀察到,最年輕企業多從事元宇宙相關的底層技術,最資深企業多從事消費電子行業。
一方面,廣東以制造業大省聞名,區域內積累了大量消費電子和半導體品牌;另一方面,隨著生產要素從資本和勞動力轉變知識和技術,創新力位于前列的大灣區也在上述幾個領域誕生了多個龍頭企業。
應當指出,真正意義上的元宇宙實現,可能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這是胡潤研究院第二次發布該榜單,但無論是上榜行業還是落地應用,這一行業已經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相比去年,今年新上榜57家企業,也新增了一些元宇宙相關產業,比如存儲器、工業互聯網、Web3.0、智能汽車行業等。
在新上榜企業中,13家來自大灣區,占比超過20%。大量高端制造、生命健康、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都為元宇宙業態做出探索。
胡潤認為,快速增長的元宇宙業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國內傳統產業面臨下行壓力,房地產受限比較多,零售平臺也不如幾年前,迫使企業尋找新的增長曲線;其次疫情幾年使得很多人提高了對新技術的關注度,三年來也是獨角獸門檻增長最快的時期。

如果細究上榜細分行業,可以發現元宇宙似乎遍布在各個行業:從代表消費電子的華為、OPPO、vivo,電子元件歐菲光、立訊精密,到新能源汽車小鵬汽車、廣汽埃安,游戲平臺中手游、中旭未來,元宇宙正快速覆蓋更多領域。
胡潤認為,現在看元宇宙,有20年前IT的影子在里面。
2003年,32歲的丁磊憑借網易坐上中國首富寶座。當年起,胡潤開始著手做IT行業榜單,搜狐、新浪均為上榜選手。
“這個榜單大概做了七、八年,我就放棄了,因為平安也在做IT,但平安是個金融企業。后面幾乎所有頭部企業都覆蓋到IT,平安、華為,都利用IT把自己平臺做得更完善,但都不是傳統上理解的IT企業。”胡潤說。
“元宇宙也是一樣的,會有專做元宇宙業務的企業,但大多數企業會作為一個升級的工具。這也是元宇宙潛力這么大的原因。”
目前來看,上榜企業以傳媒和娛樂的公司最多,有33家;其次是軟件與數據服務公司,31家;再次是消費電子和電子元件公司,分別有27家和26家;接下來是半導體、人工智能和電子通信公司,分別有20家、18家和15家。
元宇宙從元年進入第二年,當前的應用主要還是一些虛擬現實體驗、場館/展館、文旅試驗,總體而言離真正意義上的數字身份和全息生活比較遙遠。
但與此同時,元宇宙脫虛入實的趨勢越發明顯:格力電器新發布的智能家居終端支持用戶實現元宇宙健身,小鵬汽車在元宇宙品牌體驗中心中出售小鵬P7,奧飛數據的算力服務被運用到廣州南沙新建的醫院和學校中。
“再過幾年,元宇宙會變得很普遍,所有企業都會參加元宇宙,這個概念是肯定的,現在大家都在探索怎么做。”胡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