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欣旺達分拆上市:苦心布局兩年,籌謀百億“資本局”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欣旺達分拆上市:苦心布局兩年,籌謀百億“資本局”

接連融資、推高估值,為分拆上市做準備,整合力量謀突圍。

文|連線出行 向真

編輯|周雄飛

被傳兩年之久,欣旺達旗下欣旺達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欣動力”)分拆上市的“靴子”終于落地。

近日,欣旺達發布公告稱,擬將旗下欣動力分拆至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據稱,該分拆事項已獲董事會通過,未來將提交股東大會審議,此后子公司將向證監局申請輔導備案,再向深交所創業板提交申報材料申請發行。

目前,據連線出行了解,欣動力分拆預案是初步的發行上市方案,具體融資規模還未確定。

欣旺達,圖源欣旺達官網

在外界看來,這是欣動力苦心布局兩年后的必然結果。

自2021年8月欣動力首次向母公司欣旺達以外的投資人發起股權融資算起,兩年時間內,欣動力完成了包括增資和債轉股等不同形式的7輪募資,估值也從36億元上升至目前的超過300億元,估值增加近10倍。

按照這個劇本,若欣動力上市成功,股東等到的將是一場“財富盛宴”。而對于欣動力本身來說,則可以實現能力和業務的聚焦,畢竟此前“一盤散沙”的狀態已經影響到了其自身以及母公司欣旺達的發展。

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欣動力營收為22.29億元,凈虧損3.8億元;2022年全年,欣動力營收127.78億元,凈虧損為4.05億元。更早前的2021年, 凈虧損達到3.04億元。可以看到,欣旺達電池業務已處于連年虧損的境遇中,從而也不可避免會對其自身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作為欣旺達旗下并表子公司,欣動力旗下有4家公司,分別為欣旺達電動汽車電池、欣旺達惠州動力新能源、南京欣旺達新能源、南昌欣旺達新能源。公開資料顯示,去年這四家公司均未實現盈利。

行業人士分析,欣動力的持續虧損,極有可能與這四家公司虧損、無法形成合力有關。因此,對于欣動力來說,分拆上市有利于整合自身能力,讓整體業務更加聚焦。

此外,推動欣動力上市,也是為了在日益競爭激烈的動力電池戰場上爭奪到更多的優勢。

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作為其“心臟”的動力電池行業也增長迅速,今年上半年我國動力電池產銷量都繼續實現同比增長。行業蛋糕越來越大的同時,賽道上的眾玩家們也摩拳擦掌,紛紛宣布上市計劃和大力擴增產能。

欣旺達,作為我國較早布局動力電池的玩家之一,目前已站到全球動力電池總裝機量前十位中,看到行業蛋糕變大,自然想要更進一步,讓自身在全球動力電池賽道上分得更多的蛋糕。

而上市,或許就會成為其完成自身目標的第一步,但它的前路也并非是通暢的,因為中創新航遭遇上市破發已是前例,對于動力電池業務尚處于虧損中的興旺達來說,也需做好準備。

1、接連融資、推高估值,為分拆上市做準備

本月14日,欣旺達一則公告的落地,欣動力傳了兩年的上市傳聞終于進入實質性階段。但其實自2021年起,欣旺達已經在為欣動力的上市蓄力。正因如此,自當年傳出分拆上市的消息后,持續不斷的融資和增資,市場對其的關注度還在持續攀升。

欣動力分拆上市公告

就在首次被曝出欣動力上市消息的2021年,該企業就完成了一輪融資。據企查查數據顯示,當年9月欣動力完成了一筆來自IDG資本的戰略融資。次年,這樣的融資變得更加頻繁。

2022年2月,欣動力完成第一筆24.3億元融資,共計有19家投資方參與。在融資名單中,外界罕見了地看到了一眾車企的身影,理想汽車、蔚來、小鵬均已集齊。

這之后在同年的4月和8月,欣動力首先收到了來自中信證券和宏達控股的戰略融資;然后又完成了一輪價值為49.2億人民幣的A輪融資,深控股、深創投等機構領投、英飛尼迪、盈科資本等機構跟投。

而到了今年,資本市場對于欣動力依然很關注。先是在今年5月,其收到了來自桐曦資本,浙江義欣動力電池有限公司的戰略融資;次月,無錫國壽、中銀資產、建信領航、重慶制造等8家企業擬以合計16.5億元向欣動力增資,認購欣動力4.33億元新增注冊資本。

幾乎前后腳,欣旺達又發布公告稱,欣動力與海南楹駿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中金協鑫碳中和(紹興)產業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深圳美珠美鵬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12家企業簽署《可轉債協議》,涉及金額高達11.9億元。

同在6月,10家機構分別對欣動力享有的現金貸款債權合計9.9億元,取得欣動力股權。本次增資完成之后,欣動力的注冊資本將由85.36億元增加至88.25億元。

結合這兩年時間內的融資和增資來看,欣動力總計從市場上拿到111.8億元。也正憑借著這些動作,欣動力目前的估值已經達到302.1億元,對比2021年欣旺達傳出啟動動力電池分拆消息時的200億元估計上漲了50%,并且已超越了欣旺達母公司的市值。

動力電池行業資深分析師林博然表示,這兩年欣動力獲得了很多投資,資方本身也有讓欣動力獨立上市的需求。同時,較高的估值也能為欣動力的上市提供更多有利的助力。

關于欣動力分拆上市的目的,欣旺達在公告中指出,通過本次分拆,欣動力將作為公司獨立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平臺,將實現獨立上市,并通過上市融資增強資金實力,提升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業務的盈利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事實上,分拆動力電池上市,無論對欣旺達還是欣動力都是有利的。一來可以讓欣旺達多一條融資渠道,從而獲得更加雄厚的資本。第二,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之下,動力電池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賽道,分拆上市、獨立運營對欣動力的業務發展同樣有利。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分拆上市進入實質性階段,欣動力未來或將集中力量整合資源,為在市場上大展身手奠定基礎。

2、整合力量,謀求盈利

賺錢,是欣動力當下重要目標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欣旺達成立于1997年,早期為康佳、飛利浦、海爾等家電企業提供小型消費類鋰電池,后來逐漸拓展至汽車用動力電池領域。截至目前,欣旺達形成了以消費類電池、電動汽車類電池、儲能系統類三大業務。2011年,欣旺達在A股上市。

欣旺達,圖源欣旺達官網

欣旺達上市之后,很快看到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因此在2014年與圳市英威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威騰”)分別持股85%、15%創立了欣動力,主營動力電池業務。

兩年后,欣旺達以2430萬元收購英威騰持有的欣旺達汽車電池15%股權,至此,欣旺達汽車電池成為欣旺達的全資子公司。而彼時,“蔚小理”們才成立僅兩年,欣旺達可謂是進場布局動力電池較早的玩家之一。

這之后的多年里,乘著智能手機的東風,欣旺達消費電池業務突飛猛進,成為市場上的重量級選手。在資本市場上,其整體表現也極其亮眼,2021年11月,欣旺達的股價峰值達到52.95元/股,公司市值近986億元。

但好景不長,最近兩年,受全球經濟下行及消費電子產品需求逐漸飽和的影響,欣旺達的消費類電池業務正經受不小的挑戰,甚至可能出現業務萎縮的風險。

這種增長疲軟在欣旺達2023年一季度的財報數據有了明顯反應。今年一季度,欣旺達營收為104.78億元,同比減少1.34%;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分別虧損1.65億元、2.47億元。這也是欣旺達自2020年一季度之后,時隔三年再次出現單季度業績虧損。

營收下滑,再次虧損,這與消費電池市場低迷行情有關。近年來,智能手機消費需求萎縮和全球經濟下行,消費電子產品需求飽和等因素影響。當消費者需要縮減開支時,手機這種消費品的更新換代最早受到沖擊。

此外,消費電池的重要使用場景還有筆記本電腦,同樣出現需求低迷狀態。

TechInsights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為4320萬臺,同比下降30%,據稱,這已是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連續六個季度呈現下滑趨勢。加之此前網課與居家辦公已經提前透支了一部分筆記本電腦消費需求。到了2023年,全球筆記本電腦需求必須呈現萎縮加劇態勢。

一般而言,當第一增長曲線出現疲軟,企業一般會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但被寄予厚望的欣動力,其發展并未達到欣旺達的預期。

從欣旺達財報數據來看,2023年第一季度,欣旺達總體營收為104.78億元,其中,消費類電池對公司業績貢獻最大,63.9億元的營收占公司整體收入的61%,而電動汽車類電池業務的收入為22.29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只有24%,差距十分懸殊。

欣動力,圖源欣旺達官網

在凈利潤方面,欣動力還未實現盈利。2023年第一季度,欣動力錄得凈虧損為2.8億元。而追溯近三年的情況,欣動力的凈虧損問題一直存在。財報數據顯示,過去三年,其凈虧損分別為4.05億元、10.6億元及3.24億元。

不僅如此,需要注意的是,欣動力的資產負債率也不樂觀。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3月末,欣動力資產總額241.63億元,負債總額105.16億元,凈資產136.47億元,資產負債率約為43.52%。

欣旺達電池業務會連年虧損,很大概率與其業務本身攤子鋪得太大、且沒有收獲成效有一定關系。

據連線出行了解,作為欣旺達動力電池業務組成部分的子公司中,欣旺達電動汽車電池、欣旺達惠州動力新能源、南京欣旺達新能源、南昌欣旺達新能源在去年均未盈利,凈虧損分別為4.05億元、2.22億元、1.5億元和4.12億元。

由此可以看到,雖然在行業近十年,估值也翻了數倍,但在實現動力電池業務增長的過程中,欣動力也遇到了諸多的阻力和挑戰。其中,欣動力市場份額的下跌頗能說明問題。2023年1-4月,欣動力市場份額為1.5%,相較2022年同期的1.6%,呈現出下跌趨勢。

因此,在業內看來欣旺達才會推動上市,來整合欣動力業務的能力,以便尋求未來的更好發展,就此融合力量,擺脫虧損局面,成為欣動力的當務之急。更為重要的是,或許只有整合力量,才能應對動力電池行業未來戰場的競爭。

3、行業快速發展,欣旺達卷入戰火

近年來,我國把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此利好,動力電池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工信部消息顯示,2022年,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達294.6吉瓦時,同比增長90.7%。今年上半年,我國動力電池產業延續高速增長態勢,裝車量累計達56.7吉瓦時,同比增長36.8%。

在這樣的利好趨勢中,外界對于欣旺達推動欣動力上市自然不意外。雖然欣動力持續虧損,但其營收漲幅非常高。2021年財報顯示,欣旺達動力電池營收雖低,僅為29億元,但到了2022年的同比增幅已經達到了驚人的332%。

同時也要注意到,單純從欣動力自身的趨勢來看,其取得的成績固然可喜。但在當下的新能源市場,欣動力還需要與眾多玩家爭奪市場份額。

韓國市場研究機構SNE Research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為517.9GWh,同比增長71.8%。在裝機量前十名的企業中,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占據6個席位,其中寧德時代連續6年奪得全球動力電池市場冠軍,比亞迪位列第三,緊隨其后的是中創新航、國軒高科、欣旺達、孚能科技,分列第七至第十位。

換句話說,欣旺達正處于前有寧德時代、比亞迪阻擋、身邊有中創新航、國軒高科等玩家圍攻的態勢中。與此同時,同年我國鋰電行業也經歷了一股IPO的熱潮。

據國際能源網/儲能頭條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包括30家鋰電產業鏈企業沖刺科創板、創業板、港交所,累計募集資金近370億元。其中過會和注冊生效的的企業多達17家,意味著過半企業已上市或距離上市僅一步之遙。

除了面對上市公司的排位賽,行業里有分拆上市計劃的玩家不在少數。如鋰電池概念有贛鋒鋰電、紫江新材,上海集團的捷氫科技,新型燃料概念的飛馳汽車、東岳未來氫能等。并且,這些企業與欣旺達分拆欣動力相似,都是行業頭部企業,且本身資源較為充裕。

賽道火熱,玩家們自然都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近年來,各家動力電池企業還在不斷擴充自己的“彈藥庫”,以便在馬上到來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大的一塊蛋糕。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市場上50多家電池企業對外公布的億元以上投資項目超過125個,總投資預算超過1.4萬億元,產能規劃超過2500GWh。

在爭搶份額、接連尋求上市和補足彈藥的行業“內卷”之下,欣旺達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為此不得不也在加速充實自身的實力。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下半年至今,欣旺達已宣布投建多個產能擴張項目,累計投資已上千億元。到2025年公司的動儲電池產能預計將達到198GWh。

就在行業內卷之下,也正在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威脅。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預計,2025年中國動力電池產能可能達到3000GWh。同時也有數據預測,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500萬輛,按照單車60kWh的容量配比計算,一年最多也只需要950GWh。

就此,不少業內人士分析稱,未來幾年,動力電池結構性產能過剩還將加劇,行業也將進入洗牌階段,產能過剩的時間節點與競爭慘烈程度可能會超乎想象。

在奧緯咨詢董事合伙人張君毅看來,雖然動力電池產能過剩,但是行業明顯存在結構性不合理問題,高端電池的供應量不足,具備良好穩定性的低端電池也不足。

由此可見,“大水漫灌”之后,“品質分層”必然出現,未來動力電池市場上,優質產能依然有很大市場。

這也意味著,對于欣動力而言,此番分拆上市,其目標除了資本層面的運作外,重點還在于方便欣動力加速整合資源,以便在接下來競爭更加激烈的動力電池搶位賽中,積蓄更大的能量。

全球汽車產業的電動化浪潮已然來臨,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高度契合,未來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在此趨勢之下,中國大概率會成為全球最大動力電池市場。

這也意味著,動力電池仍然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基于此,無論是欣動力還是其他市場玩家,都不會輕易錯過這樣的行業機會。但對欣動力而言,光有資本運作顯然還不夠,想要真正獲得市場,還需要苦練內功。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欣旺達

3k
  • 泰國批準欣旺達投資近15億美元建電池工廠
  • 欣旺達押注割草機器人,聯手小鵬系資本投資寶時得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欣旺達分拆上市:苦心布局兩年,籌謀百億“資本局”

接連融資、推高估值,為分拆上市做準備,整合力量謀突圍。

文|連線出行 向真

編輯|周雄飛

被傳兩年之久,欣旺達旗下欣旺達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欣動力”)分拆上市的“靴子”終于落地。

近日,欣旺達發布公告稱,擬將旗下欣動力分拆至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據稱,該分拆事項已獲董事會通過,未來將提交股東大會審議,此后子公司將向證監局申請輔導備案,再向深交所創業板提交申報材料申請發行。

目前,據連線出行了解,欣動力分拆預案是初步的發行上市方案,具體融資規模還未確定。

欣旺達,圖源欣旺達官網

在外界看來,這是欣動力苦心布局兩年后的必然結果。

自2021年8月欣動力首次向母公司欣旺達以外的投資人發起股權融資算起,兩年時間內,欣動力完成了包括增資和債轉股等不同形式的7輪募資,估值也從36億元上升至目前的超過300億元,估值增加近10倍。

按照這個劇本,若欣動力上市成功,股東等到的將是一場“財富盛宴”。而對于欣動力本身來說,則可以實現能力和業務的聚焦,畢竟此前“一盤散沙”的狀態已經影響到了其自身以及母公司欣旺達的發展。

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欣動力營收為22.29億元,凈虧損3.8億元;2022年全年,欣動力營收127.78億元,凈虧損為4.05億元。更早前的2021年, 凈虧損達到3.04億元。可以看到,欣旺達電池業務已處于連年虧損的境遇中,從而也不可避免會對其自身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作為欣旺達旗下并表子公司,欣動力旗下有4家公司,分別為欣旺達電動汽車電池、欣旺達惠州動力新能源、南京欣旺達新能源、南昌欣旺達新能源。公開資料顯示,去年這四家公司均未實現盈利。

行業人士分析,欣動力的持續虧損,極有可能與這四家公司虧損、無法形成合力有關。因此,對于欣動力來說,分拆上市有利于整合自身能力,讓整體業務更加聚焦。

此外,推動欣動力上市,也是為了在日益競爭激烈的動力電池戰場上爭奪到更多的優勢。

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作為其“心臟”的動力電池行業也增長迅速,今年上半年我國動力電池產銷量都繼續實現同比增長。行業蛋糕越來越大的同時,賽道上的眾玩家們也摩拳擦掌,紛紛宣布上市計劃和大力擴增產能。

欣旺達,作為我國較早布局動力電池的玩家之一,目前已站到全球動力電池總裝機量前十位中,看到行業蛋糕變大,自然想要更進一步,讓自身在全球動力電池賽道上分得更多的蛋糕。

而上市,或許就會成為其完成自身目標的第一步,但它的前路也并非是通暢的,因為中創新航遭遇上市破發已是前例,對于動力電池業務尚處于虧損中的興旺達來說,也需做好準備。

1、接連融資、推高估值,為分拆上市做準備

本月14日,欣旺達一則公告的落地,欣動力傳了兩年的上市傳聞終于進入實質性階段。但其實自2021年起,欣旺達已經在為欣動力的上市蓄力。正因如此,自當年傳出分拆上市的消息后,持續不斷的融資和增資,市場對其的關注度還在持續攀升。

欣動力分拆上市公告

就在首次被曝出欣動力上市消息的2021年,該企業就完成了一輪融資。據企查查數據顯示,當年9月欣動力完成了一筆來自IDG資本的戰略融資。次年,這樣的融資變得更加頻繁。

2022年2月,欣動力完成第一筆24.3億元融資,共計有19家投資方參與。在融資名單中,外界罕見了地看到了一眾車企的身影,理想汽車、蔚來、小鵬均已集齊。

這之后在同年的4月和8月,欣動力首先收到了來自中信證券和宏達控股的戰略融資;然后又完成了一輪價值為49.2億人民幣的A輪融資,深控股、深創投等機構領投、英飛尼迪、盈科資本等機構跟投。

而到了今年,資本市場對于欣動力依然很關注。先是在今年5月,其收到了來自桐曦資本,浙江義欣動力電池有限公司的戰略融資;次月,無錫國壽、中銀資產、建信領航、重慶制造等8家企業擬以合計16.5億元向欣動力增資,認購欣動力4.33億元新增注冊資本。

幾乎前后腳,欣旺達又發布公告稱,欣動力與海南楹駿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中金協鑫碳中和(紹興)產業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深圳美珠美鵬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12家企業簽署《可轉債協議》,涉及金額高達11.9億元。

同在6月,10家機構分別對欣動力享有的現金貸款債權合計9.9億元,取得欣動力股權。本次增資完成之后,欣動力的注冊資本將由85.36億元增加至88.25億元。

結合這兩年時間內的融資和增資來看,欣動力總計從市場上拿到111.8億元。也正憑借著這些動作,欣動力目前的估值已經達到302.1億元,對比2021年欣旺達傳出啟動動力電池分拆消息時的200億元估計上漲了50%,并且已超越了欣旺達母公司的市值。

動力電池行業資深分析師林博然表示,這兩年欣動力獲得了很多投資,資方本身也有讓欣動力獨立上市的需求。同時,較高的估值也能為欣動力的上市提供更多有利的助力。

關于欣動力分拆上市的目的,欣旺達在公告中指出,通過本次分拆,欣動力將作為公司獨立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平臺,將實現獨立上市,并通過上市融資增強資金實力,提升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業務的盈利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事實上,分拆動力電池上市,無論對欣旺達還是欣動力都是有利的。一來可以讓欣旺達多一條融資渠道,從而獲得更加雄厚的資本。第二,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之下,動力電池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賽道,分拆上市、獨立運營對欣動力的業務發展同樣有利。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分拆上市進入實質性階段,欣動力未來或將集中力量整合資源,為在市場上大展身手奠定基礎。

2、整合力量,謀求盈利

賺錢,是欣動力當下重要目標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欣旺達成立于1997年,早期為康佳、飛利浦、海爾等家電企業提供小型消費類鋰電池,后來逐漸拓展至汽車用動力電池領域。截至目前,欣旺達形成了以消費類電池、電動汽車類電池、儲能系統類三大業務。2011年,欣旺達在A股上市。

欣旺達,圖源欣旺達官網

欣旺達上市之后,很快看到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因此在2014年與圳市英威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威騰”)分別持股85%、15%創立了欣動力,主營動力電池業務。

兩年后,欣旺達以2430萬元收購英威騰持有的欣旺達汽車電池15%股權,至此,欣旺達汽車電池成為欣旺達的全資子公司。而彼時,“蔚小理”們才成立僅兩年,欣旺達可謂是進場布局動力電池較早的玩家之一。

這之后的多年里,乘著智能手機的東風,欣旺達消費電池業務突飛猛進,成為市場上的重量級選手。在資本市場上,其整體表現也極其亮眼,2021年11月,欣旺達的股價峰值達到52.95元/股,公司市值近986億元。

但好景不長,最近兩年,受全球經濟下行及消費電子產品需求逐漸飽和的影響,欣旺達的消費類電池業務正經受不小的挑戰,甚至可能出現業務萎縮的風險。

這種增長疲軟在欣旺達2023年一季度的財報數據有了明顯反應。今年一季度,欣旺達營收為104.78億元,同比減少1.34%;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分別虧損1.65億元、2.47億元。這也是欣旺達自2020年一季度之后,時隔三年再次出現單季度業績虧損。

營收下滑,再次虧損,這與消費電池市場低迷行情有關。近年來,智能手機消費需求萎縮和全球經濟下行,消費電子產品需求飽和等因素影響。當消費者需要縮減開支時,手機這種消費品的更新換代最早受到沖擊。

此外,消費電池的重要使用場景還有筆記本電腦,同樣出現需求低迷狀態。

TechInsights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為4320萬臺,同比下降30%,據稱,這已是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連續六個季度呈現下滑趨勢。加之此前網課與居家辦公已經提前透支了一部分筆記本電腦消費需求。到了2023年,全球筆記本電腦需求必須呈現萎縮加劇態勢。

一般而言,當第一增長曲線出現疲軟,企業一般會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但被寄予厚望的欣動力,其發展并未達到欣旺達的預期。

從欣旺達財報數據來看,2023年第一季度,欣旺達總體營收為104.78億元,其中,消費類電池對公司業績貢獻最大,63.9億元的營收占公司整體收入的61%,而電動汽車類電池業務的收入為22.29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只有24%,差距十分懸殊。

欣動力,圖源欣旺達官網

在凈利潤方面,欣動力還未實現盈利。2023年第一季度,欣動力錄得凈虧損為2.8億元。而追溯近三年的情況,欣動力的凈虧損問題一直存在。財報數據顯示,過去三年,其凈虧損分別為4.05億元、10.6億元及3.24億元。

不僅如此,需要注意的是,欣動力的資產負債率也不樂觀。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3月末,欣動力資產總額241.63億元,負債總額105.16億元,凈資產136.47億元,資產負債率約為43.52%。

欣旺達電池業務會連年虧損,很大概率與其業務本身攤子鋪得太大、且沒有收獲成效有一定關系。

據連線出行了解,作為欣旺達動力電池業務組成部分的子公司中,欣旺達電動汽車電池、欣旺達惠州動力新能源、南京欣旺達新能源、南昌欣旺達新能源在去年均未盈利,凈虧損分別為4.05億元、2.22億元、1.5億元和4.12億元。

由此可以看到,雖然在行業近十年,估值也翻了數倍,但在實現動力電池業務增長的過程中,欣動力也遇到了諸多的阻力和挑戰。其中,欣動力市場份額的下跌頗能說明問題。2023年1-4月,欣動力市場份額為1.5%,相較2022年同期的1.6%,呈現出下跌趨勢。

因此,在業內看來欣旺達才會推動上市,來整合欣動力業務的能力,以便尋求未來的更好發展,就此融合力量,擺脫虧損局面,成為欣動力的當務之急。更為重要的是,或許只有整合力量,才能應對動力電池行業未來戰場的競爭。

3、行業快速發展,欣旺達卷入戰火

近年來,我國把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此利好,動力電池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工信部消息顯示,2022年,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達294.6吉瓦時,同比增長90.7%。今年上半年,我國動力電池產業延續高速增長態勢,裝車量累計達56.7吉瓦時,同比增長36.8%。

在這樣的利好趨勢中,外界對于欣旺達推動欣動力上市自然不意外。雖然欣動力持續虧損,但其營收漲幅非常高。2021年財報顯示,欣旺達動力電池營收雖低,僅為29億元,但到了2022年的同比增幅已經達到了驚人的332%。

同時也要注意到,單純從欣動力自身的趨勢來看,其取得的成績固然可喜。但在當下的新能源市場,欣動力還需要與眾多玩家爭奪市場份額。

韓國市場研究機構SNE Research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為517.9GWh,同比增長71.8%。在裝機量前十名的企業中,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占據6個席位,其中寧德時代連續6年奪得全球動力電池市場冠軍,比亞迪位列第三,緊隨其后的是中創新航、國軒高科、欣旺達、孚能科技,分列第七至第十位。

換句話說,欣旺達正處于前有寧德時代、比亞迪阻擋、身邊有中創新航、國軒高科等玩家圍攻的態勢中。與此同時,同年我國鋰電行業也經歷了一股IPO的熱潮。

據國際能源網/儲能頭條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包括30家鋰電產業鏈企業沖刺科創板、創業板、港交所,累計募集資金近370億元。其中過會和注冊生效的的企業多達17家,意味著過半企業已上市或距離上市僅一步之遙。

除了面對上市公司的排位賽,行業里有分拆上市計劃的玩家不在少數。如鋰電池概念有贛鋒鋰電、紫江新材,上海集團的捷氫科技,新型燃料概念的飛馳汽車、東岳未來氫能等。并且,這些企業與欣旺達分拆欣動力相似,都是行業頭部企業,且本身資源較為充裕。

賽道火熱,玩家們自然都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近年來,各家動力電池企業還在不斷擴充自己的“彈藥庫”,以便在馬上到來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大的一塊蛋糕。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市場上50多家電池企業對外公布的億元以上投資項目超過125個,總投資預算超過1.4萬億元,產能規劃超過2500GWh。

在爭搶份額、接連尋求上市和補足彈藥的行業“內卷”之下,欣旺達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為此不得不也在加速充實自身的實力。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下半年至今,欣旺達已宣布投建多個產能擴張項目,累計投資已上千億元。到2025年公司的動儲電池產能預計將達到198GWh。

就在行業內卷之下,也正在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威脅。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預計,2025年中國動力電池產能可能達到3000GWh。同時也有數據預測,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500萬輛,按照單車60kWh的容量配比計算,一年最多也只需要950GWh。

就此,不少業內人士分析稱,未來幾年,動力電池結構性產能過剩還將加劇,行業也將進入洗牌階段,產能過剩的時間節點與競爭慘烈程度可能會超乎想象。

在奧緯咨詢董事合伙人張君毅看來,雖然動力電池產能過剩,但是行業明顯存在結構性不合理問題,高端電池的供應量不足,具備良好穩定性的低端電池也不足。

由此可見,“大水漫灌”之后,“品質分層”必然出現,未來動力電池市場上,優質產能依然有很大市場。

這也意味著,對于欣動力而言,此番分拆上市,其目標除了資本層面的運作外,重點還在于方便欣動力加速整合資源,以便在接下來競爭更加激烈的動力電池搶位賽中,積蓄更大的能量。

全球汽車產業的電動化浪潮已然來臨,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高度契合,未來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在此趨勢之下,中國大概率會成為全球最大動力電池市場。

這也意味著,動力電池仍然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基于此,無論是欣動力還是其他市場玩家,都不會輕易錯過這樣的行業機會。但對欣動力而言,光有資本運作顯然還不夠,想要真正獲得市場,還需要苦練內功。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宁县| 金沙县| 乡宁县| 胶南市| 米林县| 吉首市| 维西| 三门县| 嘉禾县| 明光市| 栖霞市| 临邑县| 永胜县| 舒城县| 龙南县| 广丰县| 通许县| 米泉市| 乌拉特前旗| 鱼台县| 临澧县| 游戏| 峨边| 措勤县| 陆良县| 临桂县| 泰来县| 车险| 色达县| 于都县| 临夏县| 青州市| 平谷区| 东兰县| 集安市| 万年县| 海林市| 文化| 黑龙江省| 乳源| 卓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