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獨角金融 李海霞
編輯|付影
基金經理的賺錢能力直接影響到基民的收益,因此被稱為是基金的靈魂人物。不同的基金經理則可能給基金帶來不同的走向。
2022年11月,工銀瑞信200億頂流袁芳清倉式離任旗下所有產品。其所管理了6年多的“代表作”工銀瑞信文體產業股票則由修士宇接棒。
據2023年一二季報披露來看,其操盤期間業績表現有較大偏差,最終導致該產品半年虧掉2.5億元,規模下滑近10億元。這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01 權益部牽頭人被吐槽“偏差太大”
來源:工銀瑞信基金二季報
據基金季報披露,2023年二季度,工銀瑞信文體產業股票(分A、C兩類份額)合計虧4.5億元。
工銀瑞信文體產業股票成立于2015年,現任基金經理為修士宇。
修士宇2012年加入工銀瑞信,現任研究部總經理、牽頭權益投資部工作。2014年-2018年間擔任基金經理。之后離開4年,于2022年8月重回基金經理崗位。
值得注意的,工銀瑞信文體產業股票上任基金經理為袁芳,其被市場認為是工銀瑞信中生代基金經理中的頂流。
2022年11月18日,袁芳清倉式離任其管理的5只基金產品,包括這只工銀文體產業股票。袁芳離任前,其所管基金規模仍超200億元,在權益類基金經理中同樣屬于頂流的存在。
工銀文體產業股票是袁芳管理的第一只產品,也是管理時間最長的一只,為6年又325天。袁芳管理期間,工銀文體產業股票年度漲幅均跑贏大盤。接手后第二年(2016年),該產品同類排名第3。在后續的4年中,該產品業績排名均位于行業前列。
不過,自2021年起,工銀文體產業股票業績不如以前。袁芳離任前最新一個季度報告顯示,該產品2022年三季度末凈值增長率-12.17%,虧損11.7億元。同時,產品規模從2021年上半年末的178.55億元降至三季度末的82.5億元,縮水超一半。
業績縮水與整個大環境不無關系。三季報表示,2022年初以來,在國內疫情反復、地產市場調整、海外通脹上行超預期、主要央行貨幣政策收緊、地緣沖突背景下,截至9月末A股主要市場指數普跌。
修士宇接棒后的第一個季度(2023年一季度)凈賺2億,到了二季度則虧掉4.5億元,綜合來看,半年實際虧2.5億元。
梳理來看,工銀文體產業股票一季度A類份額凈值增長率為2.92%,C類份額凈值增長率為2.78%,雖實現了正向收益,但遠低于比較基準的28.33%。
二季度,工銀文體產業股票A類份額凈值增長率為-6.01%,C類份額凈值增長率為-6.16%,低于比較基準的3.11%。
兩個季度雖然有賺有虧,但均與比較基準有偏差,被網友吐槽“偏差也太大了吧”“跌時那么準漲時少那么多”。
來源:基金吧
2023年一季度,國內股票市場整體呈現震蕩上漲走勢,市場預期及投資回報較2022 年有明顯改善;到了二季度,A股多數寬基指數則出現一定回調。
獨角金融梳理工銀文體產業股票兩個季度的持倉情況,發現該產品前十大重倉股均包含中航光電(002179.SZ)、瀘州老窖(000568.SZ)、青島啤酒(600600.SH)、保利發展(600048.SH)、海康威視(002415.SZ)。
工銀文體產業股票一季度重倉的海康威視漲23.01%;第二三大重倉股青島啤酒、瀘州老窖分別漲12.19%、13.6%;不過,其第一大重倉股保利發展跌6.61%;中航光電跌6.37%,遠低于行業21.81%的漲幅,拖累基金整體表現,導致該產品一季度雖獲得了正收益,但遠低于比較基準。
二季度,修士宇加倉了中航光電,帶來10.1%的漲幅,不過,上季度增長的瀘州老窖、青島啤酒、海康威視二季度則分別下跌17.75%、14.01%、20.83%。此外,減倉后依然位列第五大重倉股的保利發展跌4.72%。
梳理工銀文體產業股票的規模,半年減少近10億元,從2022年末時的77.37億元降至2023年上半年末的67.06億元。
除了接棒袁芳工銀文體產業股票外,修士宇還接管2022年8月辭職的基金經理黃安樂管理的工銀高端制造股票;另一只產品工銀穩健成長混合則與基金經理杜洋共管。
截至2023年7月19日,修士宇目前所管產品業績近一年以及今年來同類排名均處于中間部分。回歸基金經理不到一年,牽頭權益投資部工作的修士宇后續會有怎樣的表現,等待時間給我們答案。
02 一年8名基金經理離任
修士宇回歸,或與工銀瑞銀基金經理接連出走有關。
過去的2022年,工銀瑞信有趙憲成、閆思倩、朱晨杰、游凜峰、黃安樂、王君正、王鵬、袁芳等8名基金經理離任,具體來看:
1月10日,趙憲成因個人原因辭職,目前在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基金經理;
1月13日,閆思倩因個人原因辭職,目前在鵬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基金經理;
1月20日,朱晨杰因個人原因辭職;
4月27日,游凜峰退休;
8月26日,黃安樂因個人原因辭職;
9月23日,王君正因個人原因辭職;
11月11日,王鵬因個人原因辭職。
除游凜峰退休,其他基金經理均因個人原因離職。
柏文喜表示,基金經理離任,或是對于工作環境和工作機制不夠滿意、不能充分發揮自身能力的一種選擇。從公司層面來看,新聘基金經理或為維護投資者關系的一種選擇。對于基金經理從銀行系基金轉出,柏文喜稱,因失去了銀行的信用背書與高凈值客戶資源,可能更多的就需要依靠業績、以市場化能力去生存與發展了。
工銀瑞信離任的基金經理中,不乏如像王君正、黃安樂(2010年加入,2011年擔任基金經理)等老將。
王君正曾任泰達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員,2011年和袁芳同年加入工銀瑞信,2013年擔任基金經理,投資年限超9年。
王君正管理的第一只產品工銀金融地產混合A,也是管理年限最長的一只,為9年又16天,任職回報314.56%。也是這一只產品,在其管理的第二年拿下了2014年度同類產品的冠軍。
除老將外,離任的基金經理中也有稍晚些進入工銀瑞信的新生代們。雖從業年限較短,也曾取得不錯的業績,比如閆思倩。
2015年,閆思倩進入工銀瑞信,2年后擔任基金經理,相繼管理了工銀生態環境股票A、工銀新能源汽車混合A/C兩只基金,任職期間分別取得了189.03%、306.25%/297.53%的回報。
來源:天天基金網
03 “銀行系”公募如何挽留人才?
隨著基金經理的出走,工銀瑞信留任的基金經理情況如何呢?
有投資年限17年的“定海神針”杜海濤,管理了7只基金,目前還擔任了投資總監兼固定收益部總監,以及副總經理之職。
杜海濤2007年開始管理的一只債券型產品工銀增強收益年化回報6.2%,在20只產品中排第3位。
后備軍中,近一年來,工銀瑞信新聘任基金經理14名。其中,包括丁洋、張姝麗、劉子豪等初擔任基金經理。在牛熊周期輪動下,小樹需要經歷市場的磨煉,方能不斷成長,撐起一片天。
為基金經理提供成長土壤的工銀瑞信情況如何呢?
工銀瑞信成立于2005年6月,由工商銀行和瑞士信貸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持股80%和20%。
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工銀瑞信規模7564億元,154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2。
從產品結構來看,7只貨幣基金規模3680億元,占整體規模近一半。而數量最多的混合型基金,77只產品規模卻僅為701億元。此外,股票型基金65只,規模849億元;債券型基金64只,規模2272億元。
來源:Wind
以貨幣型、債券型基金為主,權益類基金占比較少,是“銀行系”基金公司的共同特點。
此外,在經營管理理念和基金投資思維方面,銀行系基金有其自己的特點。柏文喜表示,銀行系基金的運營核心人員往往來自銀行,經營管理理念往往也是銀行思維,會比較保守和厭惡風險,更多傾向于投資債券型和貨幣型基金,而股票型基金會相對少一些。
這或為一些權益類基金經理走出銀行系基金的原因之一。
此外,工銀瑞信也需自身調整。柏文喜表示,基金經理出走確實是一件工銀瑞信需要反思和改進的事情,無論從工作環境、工作機制,還是分配機制方面可能都需要加以完善與提升。
對于基金經理更迭帶來的基金不同走向,你怎么看?你是否買過工銀瑞信的基金?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