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崔璞玉
作為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氣候立法,2022年8月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計劃在10年內動用近4000億美元資金,幫助美國建設清潔能源產業,大幅削減碳排放,因此也稱作“氣候法案”。
不過,《華爾街日報》近日發布的一篇分析報道指出,自該法案通過以來,最大的受益方卻是外國公司。
報道稱,一年來,美國政府已在清潔能源項目上投入近1100億美元。其中超過60%涉及外國公司參與的項目,這些外國公司主要來自韓國、日本和中國。在20個最大的投資項目中,有15個涉及外國企業,這些投資幾乎都集中在電池工廠。
這些海外制造商能夠申請數十億美元的稅收抵免,成為氣候法的最大贏家。他們的信貸通常與產量掛鉤,這意味著最大的投資方將獲得獎勵。
比如,日本松下估計,從其在內華達州和堪薩斯州運營或建設的電池工廠產能來看,該公司每年可以獲得逾20億美元的稅收抵免。這家為特斯拉供應電池的公司,正考慮在美國設立第三家工廠,以提高總產能。
氣候法案旨在幫助美國在國內建立起綠色能源產業的供應鏈,但現實情況是,制造電池和可再生能源設備的技術掌握在海外企業手中。氣候法案促使這些海外企業在美國投資,通常是與美國企業合作。
“這證明我們仍生活在全球化經濟中,”投資銀行杰富瑞(Jefferies)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策略主管沙阿(Aniket Shah)表示,“你不能突然設立邊界說,它必須由美國公司在美國本土制造。”
氣候法案還規定,要獲得補貼資格,電動汽車必須在北美組裝,汽車電池必須由在美國或其自由貿易伙伴國境內開采或加工的部件制造。另外,若某項目使用來源于美國制造商的材料(如鋼鐵),就可以獲得更大額度的可再生能源補貼。
《華爾街日報》調查了大約210個由該法案推動的清潔能源項目和公司舉措,其中包括行業組織“美國清潔能源”和“環境企業家”跟蹤的項目;分析了企業、州和地方政府的公告,以及媒體報道。其中發現了投資額總計約1100億美元的約140個項目。
分析人士預計,氣候法案有可能在未來10年內釋放3萬億美元的投資,用于發展清潔能源。美國公司也在大力投資,包括特斯拉、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和氫氣生產商“空氣化工產品公司”(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等。
但要在美國建立起完整的電池或太陽能電池板供應鏈,還需要數年,因為目前外國公司幾乎主導了生產過程中的每一步,從原材料到精密零部件。
總體而言,外國企業的大規模投資普遍受到美國社區的歡迎。過去幾十年來,這些外國汽車制造商和其他公司的投資,給當地社區創造了就業機會,也增加了支出。但隨著中美緊張關系有所升級,來自中國企業的一些投資引發了強烈抵制。
據《華爾街日報》分析,至少有10個項目涉及總部位于中國的公司,或通過其核心業務或大型投資者與中國有密切聯系的公司,投資總額接近80億美元。一些項目正面臨阻力,包括兩個位于密歇根州的項目。
一個是,福特公司利用寧德時代的技術和專業知識建造的價值35億美元的電池工廠;另一個項目是國軒高科價值24億美元的電池組件工廠。
杰富瑞的沙阿表示,當外交政策與氣候政策和貿易政策發生沖突,美國必須判斷哪個更重要:是對中國的敵意,還是快速脫碳的愿望?